[提 要]稅費改革,使農業投入機制發生了歷史性變化#65377;如何評價這一變化,并從實際出發進一步完善農業投入機制?作者結合濱海縣農村調查情況,提出了農業投入機制的對策#65377;
[關鍵詞]稅費改革;農業投入機制;對策
一#65380;農業投入機制的根本變化
濱海地處蘇北貧困帶,是江蘇省重點扶貧縣#65377;稅費改革前后,全縣農業投入,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1年稅費改革前,農業基礎投入以農民負擔為主#65377;以1999年為例#65377;全縣87.4萬農業人口,負擔總額為1.85億元,人均212元#65377;由于當時實行分級負擔的管理體制,“普九”達標#65380;農村改水#65380;修橋鋪路#65380;公路綠化#65380;抗洪搶險#65380;修建海堤#65380;縣鄉水利工程等等,都要另行集資攤派,所以農民實際負擔還要高得多,有的鄉鎮超過400元#65377;許多農民不堪重負,出現了大量土地拋荒現象#65377;這一期間,財政投入較少#65377;2000年,省財政下達農田水利經費938.2萬元,只占農民“兩工”負擔的11.8%;省財政對濱海段海堤修筑費用投入837萬元,比縣級投入還要少54萬元#65377;超負荷的地方投入壓力,使全縣鄉#65380;村負債3個多億,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受到嚴重制約#65377;
第二階段:2001—2004年,稅費改革四年過渡期#65377;農民與財政大致均衡負擔農業投入#65377;農村取消了“村提留鄉統籌”,農民只上交農業稅和農業稅附加6590萬元,人均負擔78元#65377;同時,取消教育集資及各種攤派,凍結了農民欠集體的債務#65377;到2004年,又調減農業稅和農業稅附加,并開始實行水稻#65380;良種#65380;農機具“三項補貼”,農民實際負擔減少70%左右#65377;而省財政投入則有所增加,還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經費為例,2003年投入1108萬元,比2000年增加19%;而海堤達標則投入2188萬元,比2000年增加84%,比縣級自籌經費高出3.3倍#65377;
第三階段:2005年以來,農業投入以財政投入為主#65377;2005年,不但農業稅和農業稅附加完全免除,而且進一步加大了對農民的補貼,年補貼總額從1450萬元增加到4487.12萬元,人均達到52元#65377;財政對農村扶持的力度也逐年加大#65377;2007年,省財政下達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經費3262萬元,比2000年增加2.46倍;投入海堤達標建設經費5268萬元,比2000年增加5.3倍#65377;另外,省財政還先后投入3億多元資金,興辦道路通達#65380;環境整治#65380;文化建設#65380;農民健康#65380;教育培訓等農村“五件實事”,其成效十分明顯的#65377;
一是工業反哺農業,集中財力辦大事的優越性初步顯現#65377;省財政投入4633.2萬元,疏浚河道#65380;整治溝塘1450萬方;拿出1.22億元,新建農村水泥公路826公里,80%以上的行政村實現了村通公路;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實現農業人口全覆蓋;農村低保和五保人口實現應保應保#65377;特別是海堤達標建設格外引人矚目#65377;濱海海岸是江蘇唯一的侵蝕性海岸,以往不但國土大面積坍塌(百年來海岸線已后退30多公里),而且常常面臨大汛海潮倒灌威脅#65377;近年來省#65380;市財政先后投入近四億元巨資,加上地方人力物力配套,45公里海岸線中亟須治理的33公里已建成高標準塊石護坡25公里,有效地遏制了狂潮侵襲#65377;
二是農業生產基本條件得到很大改善#65377;據統計,濱海縣已建起近40萬畝高效農業#65377;特別是設施栽培,平均畝效益達到4000元左右,高的達到萬元以上#65377;
三是農民種田積極性重新激發起來#65377;全縣約有3萬畝拋荒耕地被農民收回重新耕種#65377;
四是新型投入機制受到農民的衷心歡迎,干群關系也融洽了#65377;
二#65380;農業投入機制的對策探索
以財政為主的農業投入機制,在顯示強大生命力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需要認真研究和解決#65377;
1#65380;確立大局意識,重新認識農業投入地位#65377;在調查中,發現一些地方并未把農業投入擺上位置#65377;他們有的認為,在城市化#65380;工業化的新形勢下,抓農業不可能增加多少GDP,因而對農業投入不重視;有的認為,現在農業投入是上級財政的事,上面給多錢就去辦多少事,沒有多少責任感和使命感;有的囿于地方財政困難和不準向群眾集資的禁令,對農業投入不積極#65380;不主動#65380;不爭取;還有的甚至對上級有關部門支持投入到戶反而有抵觸#65380;埋怨情緒,怕引起矛盾,連調查摸底統計等工作都怕沾手#65377;因此,必須引導基層認真學習黨的十七大精神和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通過專題講座#65380;媒體宣傳和典型示范,從糧#65380;油#65380;肉等幾種農副產品漲價導致全國結構性通貨膨脹和國際上一些國家因食品價格上漲引起社會動亂的現實,從中國耕地資源相對緊缺#65380;13億人口大國吃飯是第一件大事的特殊國情,從農業弱勢地位和面臨自然與市場雙重風險的客觀規律,從國家工業反哺農業#65380;城市帶動鄉村的重大決策,從農業涉及從農村到城市范圍最廣的民生政治高度,深刻認識建立和完善以財政為主的新型投入機制的極端重要性和必要性,重新認識“無農不穩#65380;無糧則亂”的道理,從而真正重視農業基礎投入#65377;
2#65380;圍繞投資重點,發揮多元農業投入優勢#65377;溫家寶在200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下決心調整投資方向,把國家對基礎建設投入的重點轉向農村,這是一個重大轉變#65377;……逐年加大國家財政投資和信貸資金對農業#65380;農村的投入;整合各種渠道的支農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積極引導農民對直接受益的公益設施建設投資投勞;鼓勵和引導社會各類資金投向農村建設,逐步建立合理#65380;穩定和有效的資金投入機制#65377;”我們應按照這一精神,充分發揮以財政為主的多元農業投入優勢#65377;
財政投入#65377;國家《農業法》明確規定:“中央和縣級以上地方財政每年對農業總投入的增長幅度應當高于財政經常性的增長幅度#65377;”應該制定好實施辦法,使“財政為主”的農業投入機制具有政策和法律的硬性約束#65377;
鄉#65380;村投入#65377;這在發達地區不成問題,而在貧困地區難度相當大,但仍然大有可為#65377;正紅鎮昧洋村2001年并村時負債130多萬元#65377;他們首先通過完善土地二輪承包,把原村組干部和部分“尖頭社員”多占的500多畝耕地收回專業發包,抵銷債務70萬元;拍賣林權又抵銷30多萬元債務#65377;以后通過400多畝魚塘#65380;主堆堤及機動田專業發包等,使村級年收入達到11萬多元,截止2005年底,不但還清了其余債務,集體還積累了10多萬元#65377;他們再通過向窯廠出賣河道疏浚堆積的淤土等方法努力創收,不但配套25萬元疏浚河塘7萬多方#65380;新筑村級公路1800米#65380;改造電站一座#65380;維修好廣播線路和配套溝系,而且還新建了村部,近兩年又幫助群眾發展290畝蔬菜大棚#65377;一個欠債大戶村就這樣成為能夠配套財政投入辦實事的實力村#65377;因此,只要解放思想,牢固樹立創業觀念,通過開發水土資源#65380;開展產前#65380;產中#65380;前后經營服務#65380;用好用活征地資金#65380;招商引資創辦龍頭企業等各種途徑,就能夠使集體有實力配套財政搞好農業投入#65377;
農戶投入#65377;利用扶貧資金#65380;專項項目資金,采取以獎代補#65380;定額補助#65380;貸款貼息等辦法,鼓勵農民投資能夠直接收益的公益項目#65377;
社會投入#65377;采取開展回報家鄉活動#65380;贈送冠名權#65380;建碑勒石紀念#65380;創辦農村公益性服務實體等多種途徑,鼓勵和招引先富起來的大戶#65380;企業家#65380;各種合作經濟組織和港澳臺及海外僑胞,到農村投資捐資,留下值得鄉親們稱道的業績#65377;
3#65380;打破分割體制,統籌整合農業投入資金#65377;調查中發現,在財政資金投入使用上,分別由縣發改委#65380;開發局#65380;國土局#65380;農業局#65380;水利局#65380;交通局#65380;財政局等部門負責,這種多部門多渠道分散投入的弊端顯而易見:一是投入缺乏系統性#65377;重復建設#65380;建設空白現象都存在#65377;地近海邊的濱淮鎮長興村的干部群眾反映說:“我們那里站不通溝,溝不通河,有三分之一的溝渠還是當年老地主們挖的呢!”二是投入存在短期性#65377;負責投入的部門往往只從項目本身考慮,缺乏長遠眼光和持續發展觀念#65377;有的囿于資金困難,往往選擇一些基礎條件較好#65380;工作量不大#65380;成本較低#65380;容易見效的地方實施項目,存在一定的形式主義#65377;三是工程管理#65380;資金管理不夠規范#65377;因此,必須按照溫家寶總理提出的“整合各種渠道的支農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的要求,統籌整合財政農業投入資金,做到“三個統一”:
第一,實行統一領導#65377;由農口部門牽頭,有關部門參與,組織農業投入項目指揮協調系統,負責制定規劃和研究#65380;上報#65380;審批各種農業投入項目,形成全縣一盤棋,保證農業基礎投入的系統性#65380;合理性#65377;
第二,施工統一組織#65377;按照項目化管理要求,部門負責組織施工,縣指揮協調組織負責統一驗收#65377;
第三,資金統一扎口#65377;財政部門統一把關,負責管理資金#65380;結報資金,保證財政資金使用的規范性,提高使用效益#65377;
4#65380;堅持協調發展,妥善落實農業投入政策#65377;應該說,上級財政已經相當注意地域差異了,特別是對欠發達地區不但實行了重點傾斜政策,而且采取財政“打包”的辦法,更有利于地方從實際出發,重點使用財政投入資金#65377;但是,有些特殊財政投入項目,如三層灌區資金配套要求高達40%— 45%,超出了貧困地區的承受能力,帶來了一系列消極后果:一是有些扶持項目無法落實#65377;濱海2300多個泵站需要改造,濱海渠南40多萬畝農田地勢低洼,大部分橋涵閘站都是上世紀70年代建造的,標準低,老化朽壞#65377;縣水利局的干部嘆息說:“省里給我們一個‘豬頭’吃,我們連‘醬麻油’都貼不起!”二是影響了一些投入項目的標準和使用壽命#65377;三是加大了村組債務#65377;因此,必須從區域實際出發,充分發揮公共財政職能,進一步加大對困難地區支持力度#65377;基本原則是:保證困難的#65380;條件最差的地方,通過努力爭取到必要的財政投入項目,使“饑餓的孩子有奶吃”;保證工程項目質量;保證村組不因配套項目舉新債#65377;
[作者簡介]夏正明,男,江蘇省濱海縣財政局副局長;韓立堅,男,濱海縣財政局協理員;陳 希,男,濱海縣財政局副科長#65377;
[責任編輯:堯水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