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佳”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座落在江蘇省江都市邵伯鎮,是國家專業生產電子陶瓷產品的高新技術企業,1991年以來連續是電子信息部“電子元件百強企業”之一#65377;從1995年起,根據市委和鎮黨委的要求,先后結對幫扶了邵伯鎮的孫橋#65380;馬蕩#65380;高蓬#65380;公路#65380;謝婁#65380;路筋#65380;昭關#65380;許莊八個村#65377;由于領導重視,路子對頭,措施得法,幫一個,富一個;建一個,成一個#65377;至2007年底,已有孫橋等五個村通過市創建部門驗收,明確宣布為小康村,還有許莊#65380;路筋#65380;謝婁三個村可望今年實現小康村目標#65377;
一#65380;基本做法
1#65380;組建班子,明確工作職責#65377;一般先建立班子,以孫橋村為例,成立了有鎮黨委#65380;幫扶企業#65380;村黨支部三方面人員組建的領導小組,由鎮黨委副書記石廣才任組長,企業二把手韓大同為副組長,企業落實工會主席趙福全為蹲點人員,明確職責,各負其責,分頭實施#65377;
2#65380;調查研究,確定發展思路#65377;根據孫橋村農田多,底子薄,當時有五個小企業,四個虧損倒閉,只有服裝廠勉強維持,村里負債100萬元的實際情況,研究確定了“穩定提高農業,主攻發展工業,積極開拓三產,培大戶幫貧困戶,同走富裕幸福路”的思路#65377;
3#65380;真心幫扶,突出興辦企業#65377;根據孫橋村土地多#65380;有廠房#65380;有勞力的特點,公司總經理嚴盛喜毅然決定將放在江南無錫協作廠生產的“沖管片”和“組裝壓電陶瓷濾波器”兩個產品轉給孫橋村企業生產;沒有資金,公司投入6萬元,企業干部和職工又捐款3萬元,計9萬元;維修了廠房,購買了設備#65377;招收了近100名工人,培訓了技術,嚴總到車間親自講課,并派了三名師傅給組裝工人手把手的傳幫帶,使新企業在一周內就拿出了合格產品;生產計劃由江佳下達,產品由江佳銷售,這樣,當年企業盈余10萬元,交村4萬元#65377;企業復興增效,增強了干群致富的信心#65377;
4#65380;扶貧幫困,改善村容村貌#65377;“村企”有了一定收入,部分用于擴大再生產,部分用于村里環境建設和扶貧濟困,他們對貧困戶落實“江佳”幫兩戶#65380;村干部一人幫一戶,有勞力的優先進“村辦”加工企業,讓他們打工致富#65377;幾年的發展,村基本上還清了債務,村還治理了環境,建了便民服務中心,村容村貌煥然一新#65377;
5#65380;建章立制,制訂激勵規定#65377;采取年初有計劃,分項分段有安排,年終有考核總結評比獎勵#65377;干部中評選先進個人,群眾中開展評十星活動,促進了三個文明建設#65377;孫橋從后進村變成先進村和先進黨支部#65377;
二#65380;主要成效
1#65380;推動了村域經濟發展,壯大了村級經濟#65377;村里有企業,企業有了收入,增強了造血功能,可以以廠養廠,以廠引廠#65377;如許莊村利用“江佳”支持的21萬元資金安裝了兩臺變壓器,創辦了元件加工廠,興辦了船廠,再引進能人共辦起近十個企業,2007年工業產值達到了5000多萬元,三業產值近億元,村級創收達到22萬元#65377;據統計,2007年五個經濟薄弱村村平集體創收52萬元,高的達78萬元,低的也有20多萬元#65377;
2#65380;增加了農民收入,致富了一方百姓#65377;通過企業幫扶和脫貧后的企村共建,據2007年底統計,八個村有700多名農民在江佳幫扶廠打工,他們月收入千元左右,年收入達1.2萬元,總收入840萬元,其中貧困戶200多名,家家都脫貧進入小康戶#65377;以孫橋村為例,該村1997年人均收入2370元,2007年達到8042元,增長了3倍#65377;30多戶貧困戶也脫掉貧困帽子,進入了小康戶行列#65377;八個村2007年人均收入高的高蓬村8837元,低的許莊村7263元,村平7955元,均達到了小康村指標#65377;
3#65380;改變了村容村貌,加速了新農村建設步伐#65377;目前八個村村容村貌大為改觀,達到了田間作業機械化#65380;農田灌溉節水化#65380;村組道路硬質化,道路兩旁有綠化,戶戶飲用自來水,家家裝上有線電視,合作醫療參保率100%,村里都建了便民服務中心,提高了農民生產生活水平#65377;
4#65380;確保了一方平安,實現了社會和諧#65377;由于村里有企業,農民可以就近上班,不但增加家庭收入,而且可以照顧到家庭,奉養好家里老人和接送上學的子女,這就減少了留守兒童,改善了婆媳關系,促進了家庭和睦,對確保一方平安起到了積極的作用#65377;
5#65380;實現了互利雙贏,呈現出村強企興#65377;“江佳”公司幫扶薄弱村,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壯大了自己,實現了互利雙贏#65377;一是利用村里有房屋和人力資源,可以少建121間3120平方米的廠房;二是減少700多名正式職工,企業產值25%是在八個加工廠完成的,去年高蓬村加工點生產“微波器”還被用在了“神州六號”金屬外殼上#65377;公司總產值從1987年8000萬元上升到2007年1.49億元,是市里企業有名的長青樹,實現了企興村強民富#65377;
三#65380;幾點思考
江佳公司以企掛村幫扶經濟薄弱村,脫貧后再送一程,進而企村共建小康村,掛鉤村之多,持續時間之長,產生效果之好,為之罕見,給我們很多啟示#65377;
1#65380;幫扶企業要有一個思想覺悟高#65380;樂于奉獻的好經理,這是幫扶成功的首要前提#65377;江佳公司的總經理,也是董事長嚴盛喜,同時也是市老促會和扶貧協會的副理事長,他企業興旺,不忘家鄉,樂于為社會作貢獻#65377;該公司在幫扶結對的八個村中只有馬蕩#65380;孫橋#65380;許莊三個村是市里安排的,掛鉤的其他五個村均是鎮里安排聯姻的,他不但要花財力,還要花精力,結對村不但辦企業需要投入,還要辦實事,扶貧到戶也需要一筆不小的開支#65377;據不完全統計,在興企上“江佳”資助了45萬元還有19套設備,在市幫扶三個村光辦實事和濟困方面資金就達50多萬元,市里扶貧他也要給錢,合計在百萬元以上,所以說嚴總的奉獻精神令人敬佩#65377;
2#65380;幫扶要配一雙好對子,這是幫扶成功的重要條件#65377;為了充分發揮幫扶雙方的有利因素,切實有效地開展幫扶工作,江都市在配對方面,把行政手段與社會因素結合起來,根據“地域”#65380;“人緣”#65380;“產品”等方面的優勢調查了解后配對#65377;首先,地域要相近#65377;無論三個村還是八個村都在江佳公司所在的邵伯鎮,離公司不遠,便于聯系與管理#65377;其次,人緣相親#65377;江佳公司的領導不少來自于幫扶村或所在鎮,這樣配對既能完成單位扶貧任務,又調動了單位領導和有關能人志士致富家鄉的熱情#65377;最后,產品相近或有發展加工企業的空間,有廠房#65380;有勞力,便于及時轉軌,投入生產#65377;
3#65380;幫扶村要有個好支書,這是幫扶成功的關鍵#65377;群眾說:“村子富不富,關鍵在支部;班子強不強,關鍵在班長#65377;”江都市把“高僧治廟”#65380;“能人興村”放在戰略位置,標準主要有三條:政治素質好#65380;致富本領高#65380;奉獻精神強#65377;當時孫橋村支書年齡偏大,能力偏弱,邵伯鎮黨委決定將組織科副科長派到該村兼任村支部書記,該同志政治覺悟高,工作能力強,到村就打開了局面,能夠帶領一班人,團結奮斗奔小康#65377;
4#65380;鎮黨委要有一位重視結對幫扶的好領導,這是幫扶成功的保證#65377;扶貧既是政治工作,又是經濟工作,需要黨委的重視,特別要有一位重視結對幫扶的分工領導,邵伯鎮黨委幾任一把手領導對幫扶工作都非常重視,特別是當時分管幫扶的黨群副書記石廣才更是思想重視,工作上及時安排,發現運轉的新情況及時協商解決,起到了幫扶措施落實到位的保證作用#65377;
5#65380;生產經營要有一個好機制,這是幫扶成功的中心環節#65377;由于各村自然條件不同,經濟發展各有差異,因而經營形式也不應千篇一律#65377;一般來說,對村辦小企業實行租賃經營,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65377;對產品銷售好#65380;有生命力的企業,要積極推行股份制經營,總的原則是經濟要發展,農民要增收,集體經濟要壯大#65377;如孫橋的加工企業,開始實行了公有試行以后又轉成了股份制經營#65377;確保了產量高#65380;質量好,工人收入提高,集體創收增加#65377;
[作者簡介]史昌源,李存余,戴保根,男,江蘇省江都市老促會干部#65377;
[責任編輯:李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