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個世紀80年代末開始,廣西省環江縣有計劃地組織一些生產生活條件比較惡劣山區的貧困居民遷入自然條件較好的地方居住,實行易地安置扶貧#65377;經過20年的努力,該縣安置本縣貧困群眾1454戶6887人,接收了都安#65380;東蘭#65380;大化三縣大石山區貧困群眾1.25萬戶近6萬人,成為廣西最大的易地安置扶貧開發工作縣,扶貧工作成效顯著,使6萬多生活在“不具備人類生存條件”的大石山區貧困人口下山安居,普遍解決了溫飽問題#65377;
一#65380;主要成效
(一)大多數移民迅速脫貧致富#65377;統計年報顯示,2006年易地安置移民年人均純收入為1460元,而搬遷前的1996年人均純收入不足300元#65377;據調查,搬遷的1.25萬農戶,除個別因病返貧外,其他農戶基本解決溫飽,60%以上農戶走上致富之路#65377;2006年相當多農戶人均純收入已超過5000元,是搬遷前的6倍以上#65377;
(二)生產#65380;生活環境全面改變#65377;搬遷前,移民全部居住在大石山區,山高路遠,信息閉塞,水#65380;電#65380;路等基礎設施沒有解決或不完全解決,可用耕地少,生產#65380;生活環境非常惡劣#65377;搬遷后,移民遷入低山丘陵地帶安置,總體環境發生了根本變化,耕地面積增加#65380;耕作方式改變#65380;耕作條件改善;長期制約脫貧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瓶頸”問題基本解決,生產#65380;生活條件全面改善#65377;
(三)移民思想觀念明顯轉變#65377;移民大石山區遷到交通便利的丘陵地區,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思想觀念逐步從刀耕火種的單一經濟向多元開放的商品經濟轉變,增強了脫貧致富的本領,形成了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65377;
(四)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65377;搬遷前,移民生存的方式大多是靠山吃山,形成了越窮越砍#65380;越砍越窮的惡性循環#65377;易地安置扶貧后,各移民點均對安置地進行科學規劃,實行山#65380;水#65380;田#65380;林#65380;路等綜合治理,移民新村統一規劃#65380;統一設計,住房統一規格#65380;人畜分居,廁所#65380;牛欄豬欄與沼氣池“三結合”,組織移民種植水果#65380;甜竹#65380;生態林,既開發了產業,又保護了環境#65377;同時,使原居住地的生態得到恢復和保護#65377;
(五)拉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65377;實施易地安置扶貧,國家#65380;社會及移民投入了大量資金,在各個安置點進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生產開發活動,加快了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了甘蔗#65380;李果等種養業的發展,有效拉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65377;
二#65380;主要做法
(一)環江縣易地安置扶貧的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1#65380;探索階段(1987年—1992年)#65377;積極推進扶貧工作向經濟開發型扶貧轉變,把大石山區的貧困農戶搬遷到土坡地區進行農業綜合開發,開始實施易地安置扶貧#65377;1989年創辦了第一個易地安置扶貧的經濟實體——平原李果場,將縣內部分鄉鎮大石山區的特困農戶遷移到場內采取承包經營方式進行開發#65377;
2#65380;試點階段(1992年—1995年)#65377;創辦以大安林果場#65380;東美林果場等為主體的跨縣易地安置點#65377;其中,大安林果場征用荒坡8527.62畝,安置都安縣龍灣#65380;三只羊等6個鄉的特困戶400戶2000人;東美林果場征地7670畝,安置東蘭縣三弄#65380;泗孟等四個鄉311戶1538人#65377;
3#65380;全面實施階段(1996年—1999年)#65377;1996年廣東幫扶河池地區易地安置項目在環江縣落戶,環江縣易地安置扶貧工作進入全面實施階段#65377;創辦縣內移民安置場21個64個居民點,征用土地6.03萬畝,安置縣內移民1454戶6887人#65377;創辦縣外移民安置點207個,征用土地32.098萬畝,安置都安#65380;大化#65380;東蘭等三縣移民12575戶59583人#65377;
(二)主要做法
1#65380;強化政策保障,確保移民“搬得出”#65377;為使易地安置扶貧“有法可依#65380;有章可循”,環江縣先后出臺了多項易地安置扶貧政策,在土地征用等方面為易地安置扶貧提供了政策保障,通過政府行為解決移民賴以生存的土地問題#65377;如1992年《馬口洞農業綜合開發區用地的規定》#65380;1994年《關于易地安置扶貧開發征用土地有關問題的通知》#65380;1996年《關于確定廣東幫扶河池地區易地安置征用土地補償費標準的通知》等#65377;
2#65380;強化組織管理,確保移民“有人管”#65377;按照“場人建場,以場治場”的管理原則,實行“總場——分場——作業組”三級管理體制,一級對一級負責,分工明確,各司其職#65377;場部配備有正副場長#65380;會計#65380;出納#65380;農業和水果技術員#65377;建立有黨支部,配備有婦女專干#65380;治安管理人員等,有效加強對移民工作的管理#65377;
3#65380;抓好基礎設施建設,確保移民“搬得進”#65377;征地之后,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建場的首要任務來抓,從學校#65380;公路#65380;照明用電#65380;人畜飲水#65380;民房建設等方面抓起,切實改善移民生產生活條件#65377;
4#65380;找準生產項目,確保移民“能脫貧”#65377;根據市場#65380;技術要求#65380;土地狀況等因素,有針對性地選擇安置場生產項目,為移民找準產業發展路子#65377;如平原李果場在移民入場,經過反復比較,選擇了市場前景好#65380;技術要求不很高的三華李作為主導產業,同時在場內創辦加工廠,實現生產#65380;收購#65380;加工#65380;銷售一條龍服務,解決了移民生產的后顧之憂#65377;
5#65380;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確保移民“住得安”#65377;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把易地安置場社會治安工作列入當地黨委#65380;政府重要職責,成立公#65380;檢#65380;法派駐易地安置開發區治安值勤室,負責安置點的社會穩定工作#65377;同時,設立安置場治安聯防隊#65380;保衛科,共同抓好社會治安工作,確保移民場正常的生產#65380;生活秩序#65377;
三#65380;幾點啟示
總結環江縣二十年的扶貧工作,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易地安置是扶貧開發一條成功的路子,是新階段解決特困山區群眾溫飽問題可以采用的扶貧方式,其做法和經驗給今后的易地安置扶貧工作提供了許多啟示:
(一)必須堅持政策引導,充分發揮政府在易地安置扶貧中的主導作用#65377;易地安置扶貧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工作難度大#65380;成本高#65380;安置條件要求較苛刻,其主體是長期生活在偏遠山區的貧困人口,經濟能力#65380;自行改變生存條件的意識和能力相對較弱#65377;大規模的易地安置涉及移民點選擇#65380;土地落實#65380;移民點規劃及建設#65380;組織搬遷等工作,沒有政府的強有力領導和組織實施是不可能完成的#65377;同時,要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形成政府主導與群眾自愿搬遷#65380;自籌自建相結合的扶貧機制#65377;
(二)必須堅持整屯搬遷#65380;多種形式安置原則#65377;需搬遷的對象一般是居住在偏遠山區,土地資源少#65380;基礎設施落后#65380;居住環境差,無論是從所有貧困戶的脫貧還是減少扶貧投入成本#65380;保護生態的角度出發,都必須堅持整屯搬遷的原則#65377;在安置上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如選擇有過剩土地的地方,建立移民安置點,實行“有土安置”;引導有能力的農民自主到城鎮開發#65380;居住和就業,實行“無土安置”等#65377;
(三)必須堅持高標準#65380;高起點原則#65377;創辦移民點要與生態環境相結合,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相結合,基礎設施建設要全面#65380;配套#65380;高標準,生產開發要形成產業,確保移民“搬得出#65380;穩得住#65380;能致富”#65377;
(四)必須強化管理體制建設#65377;加強管理體制建設,是確保易地安置扶貧各項工作落到實處的關鍵環節#65377;辦場階段,要設置專門機構具體負責征地#65380;生產開發#65380;基礎設施等工作,同時將移民點的戶籍#65380;計生#65380;文教#65380;衛生#65380;治安等納入當地村委會#65380;鄉鎮政府管理;建場工作基本結束后,要及時調整和理順人事#65380;經費關系,確保當地政府履行對移民區的管理和服務功能#65377;
(五)整合安置資源,確保資金投入#65377;易地安置扶貧是人口變遷一場革命性的工程,涉及人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65377;工程要求高#65380;投入多,必須多方利用#65380;整合勞力#65380;土地#65380;小城鎮環境#65380;優勢產業#65380;政策等資源,通過政府#65380;社會和移民自力更生多方籌集資金投入,才能確保取得實效#65377;
[作者簡介]韋明芳,男,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副縣長#65377;
[責任編輯: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