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后,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在抗震救災中表現出來的對人民生命高度重視的態度,充分體現了保障人權的人道主義精神。重慶大學貿易行政學院教授黃斌和重慶大學貿易行政學院劉舒潔在《從抗震救災解讀中國人權保障》一文中,從我國在抗震救災中對人民生命權的保障、生存權的保障、發展權的保障、知情權的保障四個方面分別進行闡述。生命權是第一大人權,抗震救災讓我們看到了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生存權是生命權延續的保障,災難發生后對受災群眾的物質安置和心理救援體現了對受災群眾人權的全方位保護;災難發生后,從中央到地方的各個部門都在為災后重建和恢復生產而努力,使受災群眾的發展權得到了有力的保障;政府重視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做到了信息公開、透明,是我國人權保障的一個進步。抗震救災必將成為中國人權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江西省科技交流中心副主任宋高堂在《構建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金融支持體系——以江西省為例》一文中指出,江西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存在著政策性融資問題、間接融資問題以及直接融資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構建江西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金融支持體系:建立科技金融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建立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和大學研究機構聯動的科技金融對接機制;推進科技型中小企業及其業主的征信體系建設和數據庫建設;大力推進地方金融業發展;建立以政府引導基金為導向、政策性金融機構和財稅政策協同的政策性金融支持體系;創新信用擔保機制;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直接融資支持體系;大力發展科技保險業務。
華東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法學系副教授胡衛萍和華東交通大學民商法學研究生劉婷婷在《保障我國社會公益捐贈機制順利運行的思考》一文中,從社會公益捐贈機制和社會信用體系的概念入手,指出社會公益捐贈行為本身是一種需要用信用理念來規制的合同、行為。接著探討了我國社會公益捐贈活動中的法律規定模糊、社會信用度常被質疑。最后對我國社會公益捐贈機制順利運行的法律與信用層面的策略進行了思考,從而更加調動社會各界參與公益事業的熱情。
蘇區精神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群眾在創建、保護蘇維埃區域的革命實踐中形成的一種革命精神。2008年11月9日,中國政治學會蘇區精神研究專業委員會暨江西省蘇區精神研究會在贛州市成立。江西省贛州市社聯溫祖波在《蘇區精神研究會:紅土地上誕生成長的“紅色學會”——蘇區精神研究會秘書長楊木生研究員訪談錄》一文中,由蘇區精神研究會發起創始人之一,現在兼任蘇區精神研究會秘書長的楊木生研究員介紹了蘇區歷史與蘇區精神以及其在我黨歷史上的地位與作用;現如今為什么要成立蘇區精神研究會以及它具體是一個什么樣的組織;如何辦好蘇區精神研究會,進一步傳承和弘揚蘇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