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真正做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做學習的主人,激發學習興趣。把知識機械地傳授給學生,不如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教會學生自己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積極主動地去觀察、實驗、分析,自己探索知識,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形成一定的數學技能,從而達到“不教”的目的。
關鍵詞 自學能力;知識系統化;教學方法;自主性
作者簡介 杜明清(1972—),女,贛州市第七中學,中教一級。(江西贛州 341000)
有道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把知識機械地傳授給學生,不如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教會學生自己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積極主動地去觀察、實驗、分析,自己探索知識,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形成一定的數學技能,從而達到“不教”的目的。陶行知先生有句話說:“教,是為了不教”就是這個意思。
所謂自學能力就是通過學生自己學習,獨立獲取知識、掌握知識和形成技能的能力。但并不是完全依賴學生自身展開的學習,一方面要求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主性,另一方面也離不開教師的科學引導。那么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怎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呢?
一、重視課前預習。在預習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學生的學習無非是“預習——聽課——作業(或實驗)——復習——考試”,不少同學課前不預習,上課被動地聽老師講課,機械地學習,難以提高學習效率。通過課前預習,學生可以初步了解新知識,認識新知識,做到心中有數。課堂上聽老師講課就進一步強化了這種認識,全面掌握新知識,從而提高了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同時,預習還可以搞清新知識的重點和難點,產生渴望解決這些疑難的動機,帶著問題學習就會聚精會神,全神貫注地聽老師講課,從而提高聽課效率。有些老師認為,學生課前預習了,對新課了解了,在上課學習時就沒有新鮮感、新奇感,學生就不會認真聽講。其實,我們權衡一下利弊,不難看出課前預習的重要性,關鍵是要指導好學生怎樣預習,把預習落在實處。

1 預習要自己獨立閱讀和思考。預習是主動探索,獲取知識的過程。在預習過程,需要學生主動地運用學過的知識、方法去分析理解將要學習的內容,并在此過程中,認識新舊知識的聯系和差別,增大思維量,鍛煉自己把知識進行比較、歸納、綜合的能力。因此,在預習中,學生一定要自己獨立閱讀,獨立思考,找出要學的新知識與他們已有的哪些知識聯系緊密,把握住要學的新知識的重點、難點及關鍵,應該怎樣去理解。經過長期的預習訓練,就會加快閱讀的速度,提高思維的敏捷性,培養分析、綜合、歸納、演繹、抽象、概括的能力。
2 預習時要消滅課堂中可能遇到的“攔路虎”。“攔路虎”就是指新課中那些看不懂或理解有困難的地方。在課堂上。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只能以一種大多數學生都可接受的速度和方式講課。學生聽課時,如果出現了知識障礙,臨時查書已經來不及了,回憶舊知識又沒準備好或記不準,問老師要中斷老師教學,問同學又要影響別人的學習。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在課前預習時補習這部分知識。聽課時,順著老師的思維,順藤摸瓜,就不會有“攔路虎”了。孔子說:“溫故而知新”,由此看來,預習對已學知識而言是復習、鞏固和運用的過程,對新知識而言是初步了解、認識的過程。
二、提高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新課程教學中要求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做學習的主人。面對這一新的學習方式,我們教師要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上下工夫,讓學生熱愛數學、理解數學,進而主動地去探索、去想象,使他們在濃厚的興趣中認識新知識,掌握技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1 讓數學教學科普化,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從表面上看,數學似乎是一門枯燥無味的學問,但如果把它同相關的科普知識聯系起來,學生就會對它產生興趣,就會主動地去思考,去探究。例如,在講黃金分割時,可以先向學生介紹當外界環境溫度為人體溫度的0.618倍時,人的感覺最舒適。意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創作了許多稀世珍寶,他稱他的許多作品在涉及比例關系時,經常用到0.618(例如人體身高與肚臍以下的長度比),這樣設計出來的作品是最美的。那么,什么是黃金分割呢?學生會迫不及待地打開課本,尋找這個答案。

2 教學手段多元化。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①精心設疑,鼓勵探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精心設疑。例如:在講解勾股定理逆定理時,通過講述一建筑工人修建房子要量出一個直角,沒有直角尺,只用了一根12米繩子分成三段,一段3米,一段4米,一段5米,把這三根繩子拉直構成一個三角形,則5米邊對應角就是直角。然后鼓勵學生通過自學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來回答這一問題。
②實例演示,尋找規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先通過一些實例演示,然后鼓勵學生尋找其規律。例如:在講解多項式乘以多項式時,教師通過“十位數字相同,個位數字之和為十”的兩個兩位數相乘的速算這一實例,然后鼓勵同學自學多項式乘以多項式,尋找根算法的依據。
③利用學生好勝心理,開展自學競賽。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已劃分好的學習小組,教師提出本節所學內容讓學生自學,看誰學得快、學得好。然后,通過事先準備好的練習,看誰做的快、做得好。藉此來激發學生的自學興趣。
3 聯系生活實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教學中,在講“以知AABC內一點D連BD,CD,求證∠BDA>∠ACB”一題時,可引用這樣一個實際問題:在綠茵場上足球隊員帶球進攻,總是盡力向球門AB沖近(如圖)這是為什么?
學生對足球是很感興趣的,馬上就有學生說:距離球門越近,射門就越有力,而且對球門AB的張角就越大,球更容易射中。從圖形看:設球員接球時位于c,他盡力向球門沖近到D,延長CD到E,則∠ADE>∠ACE,∠BDE>∠BCE,所以∠ADE+∠BDE>∠ACE+∠BCE,即∠ADB>∠ACB,這樣更容易射門得分。
三、引導學生課后總結探索。在總結探索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把知識系統化,是正確識記,保持記憶的重要手段。學生只有不斷地將新獲取的零碎知識。納入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去,將其系統化、條理化,形成新的認知結構,才能促進知識的鞏固、存儲和應用,所以,系統化地整理數學知識也是一種必備的能力。
1 掌握知識的來龍去脈。首先指導學生在認真閱讀教材,反復思考領會的基礎上,理清各知識點的展開順序,把這一順序畫出,用“一”表示知識的展開順序圖。如四邊形和各種特殊四邊形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下圖表示出來。
在整理知識的展開順序后,引導學生對每一個概念深入研究,弄清它們的來龍去脈,并把它與其相鄰近的概念進行比較分析,明確其在整體結構中所處的地位,相互間的因果關系,從屬關系,從而整理出單元知識系統。
2 掌握知識間的縱橫聯系。數學學科不僅具有邏輯上的嚴密性,系統的完整性等特點,而且各部分之間的內容也是相互滲透,橫向聯系十分緊密。因此,數學教學進行到一定階段時,要根據需要或可能引導學生圍繞某一專題進行知識和方法的系統整理。整理的方法一般是以某一專題為線索展開,把分散在每個章節中的知識串起來,理出數學知識縱橫交錯的網狀結構,便于學生理解、記憶和應用,而且可以拓寬學生思路,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學習了二次根式后就可以引導學生把a2、a、(a≥0)等有關非負數知識串聯成一串,了解它們之間的聯系。
綜上所述,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真正做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做學習的主人激發興趣;學生要在學習過程中,在教師的引導下,總結出適合自身特點的學習方法,自覺主動地學習,認真思考,積極學習,堅持長期自學,不怕困難,不怕挫折,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才能逐步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使自己的自學能力逐步提高。
責任編輯:盧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