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世紀,是科技迅猛發展的世紀,是人才競爭的世紀,歸根結底是教育的世紀。構建終身教育體系與創建學習型社會是我國2l世紀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主題。因此,應認真分析自學考試的功能與特點,充分發揮自學考試在構建終身教育體系與創建學習型社會中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 終身教育;學習型社會;自學考試
作者簡介 陳小青(1978—),男,碩士,江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成教處處長,講師;張水茂(1985—),男,江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助教。(江西南昌 330200)
《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指出,到2010年,我國將基本建立終身教育體系,形成學習型社會,強調終身教育、終身學習是進入21世紀的關鍵所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也明確提出要“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宏偉目標,這既是教育的歷史任務和光榮使命,也是教育事業發展的良好機遇,這也標志著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進入了向終身學習的教育轉型。
一、終身教育與學習型社會是21世紀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終身教育是上世紀60年代在國際上出現的一種教育思潮。1965年聯合國教科文成人教育科科長保羅·朗格朗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上提出了終身教育的思想。此后終身教育思想開始在世界各國傳播,對許多國家的教育政策產生了重要影響。然而在我國,“終身教育”概念直到1993年才出現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才確定“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的目標。雖然終身教育體系在我國的建立仍處于起步階段,但終身教育已經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視。終身教育的基本內涵為:第一,終身教育是持續的,貫穿人的一生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第二,終身教育是整體的,它面向社會全體成員,并把一切具有教育功能的社會組織聯系或連接起來;第三,終身教育是完全的,各層次的教育要相互銜接,各種形式的教育要相互溝通,各級各類教育要相互協調;第四,終身教育是全面的,旨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它要求把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提高人的全面素質作為教育和學習的支柱。
“學習社會”是一種教育哲學范疇的概念。它是由美國著名學者哈欽斯于1968年出版的《學習社會》一書中提出的。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發表了《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報告,肯定并多次提出了這一概念。在學習型社會里,“每個公民享有在任何情況下都有可以自由取得學習、訓練和培養自己的各種手段”。在學習型社會里,教育和學習已實現向包括整個社會和個人終生的方向發展;教育功能已不再為學校所專用,社區和家庭均是人們終身學習的基地。在學習型社會里,教育和學習不再是一種義務,而是一種責任。人們的學習并不以職業或經濟上的目的為手段,而應是適應個人需要的學習,學習者應有選擇學習內容、方法、場所及時間的自由,其學習過程應是開放的、互動的、自主的、富有創意的過程,并且著眼于人格的形成及“人生真正價值”的培養和實現。
二、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與創建學習型社會的重要途徑
作為一個人,終身都要接受教育,終身都要學習。這種終身教育觀念應該貫穿于一個人“從搖籃到墳墓的生命的全過程”。那種受一次教育,不再學習新的知識技術就能生存的理念在知識經濟時代已不復存在。停止了你的學習,就等于停止了你個人的成長。自學考試是提高國民整體素質的重要渠道,且不受年齡、職業和已受教育程度的限制,人人均可參加。參加自學考試的生源群體龐大而復雜,與終身教育所提倡的“終身學習”相呼應。另外,自學考試教育成本的低廉性也使全民教育成為可能。應考者不受背景和條件太多的限制,把學習與正常的工作、生活相結合,在生活中通過各種形式不斷地提高自己,使教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而這種學習方式則正是實現學習型社會的重要途徑。我國自學考試開考的專業涵蓋了文、理、法、農、醫等所有學科領域,極大地滿足了社會的“多樣化教育需求”。在諸多方面,自學考試的靈活性都突破了傳統的教育模式,形成了培養人才的獨特模式、途徑和體系,很好地滿足了終身學習的需求。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是一所“沒有圍墻的大學”,突破了傳統的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習者的個性發展創造了較大的空間,在普及全民高等教育方面發揮了其它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正是這些特點使自學考試在構建終身教育體系與創建學習型社會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三、要以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為平臺,推動終生教育與學習型社會的發展
伴隨著人類社會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過渡,人們需要更廣泛、更全面、更長期的教育。終身教育理論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強調人的學習是終身的。21世紀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是一個不斷擴大學習范圍的時代。終身教育思想要求教育應該在每個人需要的時候,以最好的方式提供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終身教育理念要求教育不但形式上平等,而且每個人成功的機會也平等。在現在社會環境下,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受教育機會都大大提高了。
然而,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同時又是一個教育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而教育落后于人口增長,教育滯后于經濟發展的被動局面仍將持續一個較長的時期。自學考試適合我國國情,是窮國辦大教育的一個創舉,一個成功范例。它不僅使那些因歷史的原因喪失進高等學府學習的人和高考落選生獲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也為那些需要接受在職崗位進修或因工作崗位變更而需要更新知識、技能的人繼續學習提供了便利。自學考試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人們的這種需求,使“終身教育”由概念變成了現實。從某種意義上講,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已成為我國經濟建設與增長的重要人才基地,有利的支持了經濟建設的持續高速發展。自學考試能使民間資本流向教育投資領域,進而拓寬了教育經費來源,無形中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從而產生了一定的經濟價值。同時自學考試使教育資源得到優化配置與充分利用,提高了財力資源使用效率。自學考試這所“沒有圍墻的大學”,無需學校這一載體,從而降低了國家的教育經費投入和人才培養成本,提高了其經濟價值。自學考試的畢業證是全國通用的國家承認學歷,在使用與待遇上與正規高等院校同等對待,這就為眾多的人努力奮進提供了機會和動力。這種機會和動力同樣也是社會發展、提高效率的機會和動力,更是推動終身教育與學習型社會發展的機會和動力。
四、堅持以構建終生教育體系、創建學習型社會為目標。推進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改革和發展
只有充分發揮自學考試在終身教育體系中的作用,才能實現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教育的新突破、新發展;同時,發揮終身教育對自學考試教育改革的推動作用,促進教育的發展,實現學習型社會。終身教育是以人的需求為導向,人的需求往往就是社會需求的反映。自學考試的改革與發展應該順應時代和社會的要求,與時俱進,與世俱進。自學考試設置何專業?考什么?怎么考?都應該充分考慮社會的需求,應當與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適應了社會的需求,也就是適應了人的實際要求,也就體現了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創建學習型社會的目的。
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是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國教育發展和改革的重要戰略任務,是實現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的根本途徑。社會的日新月異,迫使人們不斷地學習和接受新生事物。所謂“活到老,學到老”的確是人生的需要。因此,自學考試的改革與發展要為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服務,要為滿足社會成員終身學習需要提供方便。自學考試的改革與發展要以教育起點公平、教育過程公平、教育結果公平三方面進行自我審視,對有損于公平公正的考試政策、方法等等都要改革,以確保自學考試的改革與發展沿著公平公正的軌道前進。自學考試的改革與發展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無論是政策層面上,還是操作層面上;無論是管理方面,還是服務方面;都要堅持以人為本這一核心。只有這樣,自學考試才能和諧,才能發展,才能為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作出更大貢獻。
綜上所述,我們只要把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與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創建學習型社會的宏偉目標有機的聯系起來,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在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創建學習型社會中的作用和地位非同一般,它具有其它教育形式無法代替的優勢。
責任編輯: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