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交通堵塞情況日益嚴重,私家車數量日益增多。本文旨在通過對九江市私家車情況的調查,探究私家車發展的利與弊。
關鍵詞 私家車;城市交通;城市管理;環境保護
作者簡介 課題組成員:徐斯敏、羅漫、許玥、蔡思翌、趙羿、王韻,指導老師:趙偉云。(江西九江332000)
在這樣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條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越來越多的人成了有車一族。私家車無疑給人們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但與此同時,私家車發展所帶來的問題,也日益嚴重。那么,私家車的發展現狀是怎樣的?帶來了什么問題?是否應當大力發展私家車呢?我們帶著問題,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的相關內容作一個簡單的報告。
一、九江市私家車數量變化情況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雖然在2003年,私家車的數量較2002年有所下降,但是從整個數據的變化趨勢來看,私家車的數量是在增加的,尤其是2004年以來,增加的趨勢更為明顯。
據九江市車管所統計資料,在2005年,全市機動車的數量為226179輛,而到了2006年,全市機動車的數量增長到268828輛。截至2007年5月份,機動車數量為288335輛,其中汽車68199輛,摩托車220136輛。私人汽車26429輛,占總數的38.75%,私人轎車9443輛,占總數的13.85%。

據市國稅局車購稅分局統計資料,截止2006年12月31日,該局共受理9724輛新購汽車的納稅申報,征收車輛購置稅8100萬余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增加2283輛和2000萬元。新購汽車數量的快速增長主要在于私人購車比例不斷增加。數據表明,2006年我市平均每天新購汽車近27輛,剔除少量公務用車和貨運車輛,私人購買轎車占到了近80%,與全國私人購買轎車的77%比例基本持平。這也表明,在過去的一年,我市每天有21戶家庭跨入有車一族行列。這一數字充分顯現了我市居民對汽車的強烈消費欲望。
通過對數據的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因車輛購置稅是以汽車的銷售價扣除17%的增值稅后再以10%的稅率計征,由此推算,2007年,我市居民用于購買私家車花費近8億元,每輛車的價格在10萬元左右,車輛平均價格較往年有大幅增加。這表明,隨著居民購買力的進一步增強,購買私家車已不僅看重汽車的代步功能,車主更舍得在安全、舒適和娛樂功能上加大投入,從而提升了車輛的檔次,提高了我市汽車的消費水平。
二、購車人群與購車類型
在眾多的汽車消費者中,25歲到40歲的人是高度關注汽車的人群。近40%的人群在25—32歲年齡段,如果加上33—40歲年齡段,25—40歲年齡段占64.5%,這一人群也是汽車消費市場的主力人群。從性別分布看,男性占84.2%,女性占15.8%。這說明男性對汽車的獨特情感,以及在汽車消費上不得不看中的男性情結。
當然,不同的人對車的性能和檔次的要求也不同,在九江市汽車城對具體幾款汽車的銷售情況的調查中可以發現:價格稍低的較低檔次的汽車,如長安微車,主要是做生意的農村人購買;賽拉圖、豐田、威馳等私人購買較多;一般中高檔次的汽車主要是私營企業主、城市白領、大學教師購買。從整體上看,九江市8—12萬元的汽車市場需求量最大。在過年期間為銷售旺季,而暑期為淡季。由于現在汽車的款式增多,購買者的選擇的機會也就增大,所以某些汽車的銷量便不及以前,但是多數種類的汽車銷量近年來均呈上漲趨勢。
那么消費者最重視的是什么呢?將市場上熱門的有關技術分為4類,安全技術包括ABS、安全氣囊等;方便駕駛技術如手自排變速箱、定速巡航、HUD平顯等;環保技術如發動機采用低排放環保技術;新型車載娛樂設施如DVD、音響、車載電話等。消費者最關心的是安全技術,64.3%的人認為安全技術應排在第一位,24.2%的人將方便駕駛的技術排在第一位;8%的人認為環保技術應排在第一位,3.5%的人將車載娛樂設施排在首位。由此可見,汽車的安全技術是最受到消費者關注的。而在對影響購車的5個要素:汽車的性能、價格、品牌、汽車造型、售后服務中,汽車的性能是在消費者購車中考慮的第一要素,43.1%的人認為這是第一重要的;22.1%的人認為價格是購車時首先考慮的因素;15%的人首先考慮品牌;14.3%的人認為滿意的汽車造型是最能打動他們購買的;只有5.5%的人首先考慮售后服務是否滿意,從這一點上看,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還不夠成熟,消費者還不明白售后服務對汽車的重要性。消費者購買汽車時關注的一些因素,實際上是相互關聯的,如對性能要求提高時必然帶來價格的上升,而品牌同樣意味著更高的價格。分析數據發現,當汽車的性能相似時,在消費者心中價格因素的權重大于品牌因素,這也是近年來汽車價格大戰的戰火不斷綿延的內在原因,價格戰爭的真正驅動力不是汽車客戶對成本的有效控制或對消費者的讓利,而是消費者的消費理念。以上數據同樣表明,汽車消費的品牌時代還未真正到來。
既然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加入到有車一族的行列中來,那么對即將買車的人有什么建議呢?車管所和汽車城給即將買車人的建議是:(1)從自己的經濟狀況出發購車;(2)從城市規劃及環保的角度考慮,買小排量的汽車。
三、汽車與環境
汽車無疑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好處,可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也伴隨著汽車產業的發展而日益嚴重,那就是環境問題。
在汽車的發源地西方國家,汽車污染已不是什么新話題。上世紀40年代以來,美國汽車城洛杉磯就開始出現光化學煙霧污染事件。僅1950—1951年,美國因大氣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到了15億美元。1955年,因呼吸系統衰竭死亡的65歲以上的老人達400多人;1970年,約有75%以上的市民患上了紅眼病。自此,汽車尾氣污染就一直是西方國家頭疼的環境問題。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汽車尾氣治理提上日程,治理步伐不斷“提速”:1993年我國頒布相當于歐洲20世紀70年代的汽車尾氣排放標準,2000年1月1日該標準提高為20世紀90年代初的標準,即歐洲I號標準,不達標的汽車不得生產銷售。到2005年,全國實行歐II標準。2000年9月,新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就有關控制汽車尾氣排放的內容專門設了一章,從生產、銷售使用、進口等主要環節進行監督管理。
隨著我國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汽車工業的迅猛發展,發展汽車與保護環境的較量將是長期的。保護清潔空氣,不僅僅是政府部門和汽車公司的責任,也需要每一位市民的參與。畢竟,每一個人既是污染的制造者,也是受害者。
四、汽車消費政策與市內車輛管理
以上管政府行為,下解百姓用車之憂為特征的《汽車消費政策》終于露出了廬山真面目。《汽車消費政策》的目標非常明確:“通過對本政策的實施,引導各地政府采取積極措施,努力培育汽車市場,取消對汽車消費的各種不合理限制和不合法收費,促進汽車私人消費增長。在10年期間,實現當年汽車銷售量的70%為私人購買,同時創造良好的汽車使用環境,使汽車工業、交通設施和相關服務產業協調發展。”
《汽車消費政策》明確要求:“各地政府要結合本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制定鼓勵私人消費的政策。出臺的措施要有利于私人購買和擁有汽車,不得對私人購買和擁有汽車采取任何限制性、歧視性政策。清理廢除不利于私人消費的文件和規定,使私人汽車消費比例逐步提高。”“在汽車消費者購買、注冊登記和使用環節,各地政府不得制定針對某類車型或排量的歧視性政策或排量的歧視性政策或實施導致歧視性結果的政策措施,不得針對某種品牌的車型制定優惠政策或實施導致優惠結果的政策措施。”
關于停車問題,《汽車消費政策》要求:“汽車停放服務收費統一按照國家頒布的《機動車停放服務收費管理辦法》執行。”“各地政府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因地制宜地制定城市停車管理辦法,積極推進停車場所及設施的建設。城市停車管理辦法要以促進汽車消費和方便停車為原則,要將城市道路停車、公共場所和住宅區內停車以及停車設施、停車管理體制與隊伍建設全部納入停車管理。”“各地區各部門一律停止在汽車購買、注冊登記、持有和使用時向消費者收取停車占地證明。”
如今,走在九江市內的大街小巷上,一輛輛停在路邊的車、隨處可見的停車位成為了九江市的一大特色。可是并不是所有的車都是有秩序的停放著,而是怎樣方便怎樣停。這樣雖然方便了車主,但是卻給行人帶來了不便。
車多了,勢必會給交通管理加大難度,造成交通負擔。停車位的增加和堵車現象也是必然的。但隨著這一現象的日益明顯,關于“停車收費”的問題也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焦點。起初開始實行“停車收費”時,很多車主都不理解,認為停車位劃在那兒就是給人們用來停車的公共場所,根本不需要交“停車費”,甚至車主和管理人員因收費吵架的現象都時有發生。目前市內的收費情況是停一次2元。而隨著“停車收費”在市內的廣泛實施,管理人員和車主進行溝通,人們對這一制度也逐漸理解和接受。
五、私家車的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關于是否應當大力發展私家車這一問題向來是觀點不一。私家車的發展有有利的一面,就也一定有不利的一面。
首先,我們都不能否認私家車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過去人們使用的最多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車和公交車,自行車的慢速度和公交車的擁擠是很多人都無法忍受的。而有了私家車,人們上班、上學、外出就變得更加方便。在調查私家車主們為什么選擇買私家車時,他們說汽車是一種高效、快捷、方便的交通工具。
其次,私家車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國家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提高了國產汽車的競爭力。在人們對汽車的要求越來越高的情況下,面對德國、日本等國家強大的汽車產業,我們更要不斷擴大國產汽車的市場。
另外,私家車也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圍。過去可能因為交通不便,或是車輛較少,人們也許只能呆在所居住的城市或農村,而私家車的普及,人們可以很方便的駕車外出,現在,駕車去旅行已不鮮見。
但是,我們是否更應該注意私家車發展可能帶來的嚴峻的問題呢?
私家車發展帶來的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環境污染問題。若私家車被大力發展,那么我們本來就很脆弱的環境就更受到傷害。噪音污染、光化學煙霧污染現在已經十分嚴重了。汽車尾氣形成的巨大灰霧,阻隔在人們與藍天之間。尾氣污染不僅損害著國土,同時也損害著國民的健康。中國人的肺病發病率在過去30年翻了一番。2004年,國家發改委頒布實施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新政,明確提出:引導汽車消費者購買和使用低能耗、低污染、小排量、新能源、新動力的汽車,加強環境保護。如果環境被破壞了,我們還談何發展,我們怎么能再走上“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
而且,交通和環境問題也制約著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大多數人都認為中國發展汽車工業的關鍵在于技術開發能力,但有海外專家并不這么認為。霍尼韋爾渦輪增壓系統有限公司亞洲總經理石井英夫指出,中國汽車工業有非常大的市場機會,但目前主要存在的問題在兩方面,一是交通堵塞,二是環境污染。這是中國汽車工業生存的兩個基本條件,也是中國政府和主機廠目前面臨的最艱巨任務。如果中國政府能及時地改善基礎設施,主機廠能盡快開發出低排放的發動機和汽車,中國的汽車工業就會順利發展下去;如果不能做到這兩點,政府就只能采取控制汽車總量的辦法,汽車的增長速度就會受到很大影響。從一定程度上說,中國在技術方面用多長時間趕上世界水平,中國的汽車工業就會發展多快。但解決交通和環保問題是前提。
當然,世間所有的事情都有兩面性,我們既不能盲目地發展,也不能絕對限制,其實城市交通堵塞,不能說簡單地認為是由于車多引起的,不能把問題的根源歸結于車。考慮的思路只能是怎么在發展汽車業的同時,解決交通擁堵問題。這是一個世界性的規律。
城市規劃方面,交通規劃和其它規劃怎么銜接。人的出行規律是否掌握,都值得仔細反思。一些發達國家都定期對居民的出行情況進行調查,為規劃和交通部門提供參考。調查的具體內容包括出行的目的地、出發地點,一天一周出行幾次,出行時間多長,乘什么車,自己開車還是乘公交等等。這些數據,有利于掌握出行者的行動規律。長期積累后可以了解城市的線路流。而我們國家只是做一些臨時性的調查。
私家車的發展是必然的,但是在發展的同時又要處理好環境和交通的問題,所以這其實是一個長期的發展,而我們每一個公民對私家車的發展都應該客觀地看待。
責任編輯:盧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