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當前,“三農”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農業高校作為行業性高校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擔負著更多的責任。本文立足農業高校實際,提出了在新形勢下如何抓住機遇,整合資源更好服務社會的思路和對策。
關鍵詞 農業高校;新農村建設;服務;創新
作者簡介 牛青楊(1973—),男,河南農業大學信息與管理科學學院副書記,講師。(河南鄭州 450002)
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關鍵在農村,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五個統籌的首要任務是城鄉統籌,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和諧社會關鍵在農村,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個重大戰略命題,強調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國家公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更是把解決“三農”問題放在各項戰略任務的首位,并提出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黨的十七大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新要求。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在認真總結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對新時期新階段我國“三農”工作進行了戰略部署。
農業高校是農業知識創新和傳播的主體,有著獨特的科技人才優勢。我國農業院校產生于“解民生之多艱”的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始終站在為“三農”服務的最前沿,為解決全國人民溫飽問題,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央提出的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全新的系統工程和重大戰略決策,關系到黨和國家發展全局。在新的形勢下,如何發揮自身優勢,更好的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不斷的探索和創新。
一、創新黨組織建設思路。為服務新農村建設提供堅實基礎
《黨章》規定:黨的基層黨組織是黨在社會基層組織中的戰斗堡壘,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健全組織是強化黨組織功能,發揮黨員的作用,保持黨的先進性的重要途徑。
隨著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農業高校參與服務的領域會不斷擴大,服務內容會更加豐富,參加服務人員和黨員數量也會迅速增多。必須立足實際需要,本著有利于開展工作,有利于發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和基層黨組織團結群眾、凝聚人心的作用出發,不斷創新黨建工作思路。一方面,在黨支部設置中,基層黨組織應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實際需要,盡可能地把支部建在農業科教學術創新團隊中,建在科技服務“三農”第一線。也可根據實際情況,圍繞“雙強型”基層黨組織的建設目標,主動與農村黨組織結合,探索設立科技服務人員和駐村工作干部黨員臨時黨支部,進而不斷增強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另一方面,要創新黨員發展、教育和管理思路,促進基層黨員隊伍不斷充實,黨員素質不斷提高。在黨員教育管理中,應更多注重入黨積極分子在基層服務中的表現,要有目的地把入黨積極分子放在新農村建設的第一線去培養,放在服務西部、服務貧困縣的實際工作中去培養。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優先側重發展有服務“三農”意愿和實踐經歷的青年教師和學生,適當擴大服務“三農”第一線黨員的發展比例,確保學生黨員隊伍保持適當的數量和規模,更好地發揮黨組織在服務新農村建設中的聚合作用。
二、創新服務模式。為服務新農村建設提供有效載體
農業院校多年來堅持面向基層,充分發揮教學、科研和人才優勢,通過掛職鍛煉、農業綜合開發、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博士服務團、科技服務熱線等形式直接服務于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功塑造了農業院校師生情系“三農”,甘愿奉獻的良好社會形象,同時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河南農大的“科教富民行動計劃”、西南農大的重慶石柱縣服務模式、河北農大的太行山道路等。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以往相比,起點和建設標準更高,內涵更豐富,這就要求農業院校在服務中也要高標準,嚴要求,在總結原有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模式。一是積極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通過在自己區域范圍內選擇1—2個試點縣區,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20字要求,將科教等服務融入新農村建設之中,爭取與地方共建一批示范村鎮。并在試點的基礎上,認真總結經驗,不斷細化實施方案和措施,加快整合農業院校內部各類服務“三農”信息資源,并按照“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思路,加快科教服務內容與地方特色項目的捆綁力度,切實提高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質量和水平。二是探索科研成果轉化推廣新模式,加快科技推廣速度,不斷提高綜合開發的質量和效益。要根據地方需要,依托專業市場和生產基地,大力推進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開發工作,幫助和指導農民組建一批農產品行業協會和農業合作組織,不斷擴大特色農產品的經營規模,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和生產效益。要與現有政府農技推廣體系緊密結合,與當前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相結合,進一步加快實用技術的推廣服務網絡建設,盡快建立健全以學校為主導的新型農科教服務體制,充分發揮農業高校在服務新農村建設中的生力軍作用。
三、創新配套機制,為服務新農村建設提供持久動力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建立一套相應的機制和制度。有了好的機制,不僅可以更好地動員更多的資源參與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而且可以更好地鞏固新農村建設取得的成果。 一是要建立責任明確的工作機制。《高等教育法規定》:高校黨委是學校的領導核心。面對新形勢,農業院校黨委要自覺擔負新農村建設的歷史重任,主動把學校發展放在國家發展這個大的戰略背景下去考慮,充分發揮校領導的核心作用,把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納入學校發展規劃,統籌安排學校各項工作,切實把相關實施方案和有關措施制定好,以豐富的服務內容和可操作性強的項目對接吸引廣大干部群眾積極參與。高校各學院、部處基層黨組織要按照學校黨委要求,具體負責動員組織相關人員、整合相關資源參與其中,通過黨組織有效引導和黨員干部的示范帶動,切實把方案落到實處。二是要建立有效的工作評價機制。積極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和科技人員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在指導參與新農村建設的實踐中,切實把維護和服務好基層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立足實際、求真務實,到位不越位、幫忙不添亂,努力為地方農村經濟發展盡力,為農民富裕奔小康盡心,使服務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三是要建立科研創新激勵機制。要轉變觀念,深化和完善職稱評定等相關改革,鼓勵廣大專業教師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和要求,在農村發展實踐中選題,更加注重農業科學技術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切實幫助農民解決生產生活中最突出、最迫切的實際問題。要以科研平臺建設為突破口,鼓勵相關學科進行新農村建設理論研究,及時總結成功經驗和模式,同時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培養和凝聚各類科技人才,促進多學科融合,整合創新力量,盡快建立以良種繁育、疫病防控、資源節約和防治污染等為主要內容的科技創新團隊。四是要建立農村人才優化培養機制。要采取得力措施,進一步優化學校師資培養目標。優化人才隊伍結構,有目的的培養一批品格高尚,既懂專業又有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高水平教師隊伍。要根據社會需要,開設村官和村級技術人員專業,同時,不斷改進繼續教育學院的人才教育培養模式,著力培養適應新農村建設需要的高層次人才。要制定政策,鼓勵引導高校教師要主動深入基層,積極參與農村職業教育,著力培養一批具有一定管理和創業能力,能帶領廣大群眾致富,滿足新農村建設需要的高素質農民。
與此同時,學校還要主動與地方黨委、政府結合,根據省里有關政策,加大宣傳力度,努力營造到基層建功立業的氛圍,積極動員學生參加基層公務員、村官和農林、畜牧等涉農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爭取為地方培養輸送更多技術和管理人才,不斷補充新的血液,充實基層人才隊伍,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持久動力。
責任編輯: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