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主題曲《好漢歌》唱道:“大河向東流哇,天上的星星參北斗哇,說走咱就走你有握有全都有,路見不平一聲吼哇,該出手時就出手哇,風風火火闖九州哇,嘿呀依兒呀唉嘿唉嘿依兒呀。”歌手劉歡演唱時慷慨激昂,發揮得淋漓盡致。深受感染的聽眾熱血沸騰,情不自禁地跟著唱了起來。特別是在唱到“路見不平一聲吼哇,該出手時就出手哇”這兩句時,臺上臺下更是你呼我應,氣氛達到了高潮。
大聲吆喝能帶來力量,鼓舞士氣。在《三國演義》中,有張飛大聲吆喝的佳話。一次,劉備聽從諸葛亮的建議,放棄樊城前往襄陽,被曹操一路追殺。趙云保護“幼主”阿斗左沖右突,殺出一條血路。來到長板橋后,他人困馬乏,抬頭望見張飛手握長矛立于橋上,便大喊:“翼德救我!”張飛立即答道:“子龍快走,我來擋住追兵?!弊返綐蜻叺牟懿俅箨犎笋R,見張飛倒豎虎須,圓睜環眼,手持丈八蛇矛,立馬橋上,不敢向前。這時,只聽見張飛大聲吆喝一聲:“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決一死戰?”曹軍聽了,不少人兩腿發抖。見曹軍沒動靜,張飛又喝道:“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決一死戰?”曹操見張飛如此氣概,便想退兵。張飛第三次大聲吆喝:“戰又不戰,退又不退,卻是為何?”喊聲未停,卻見曹操身邊大將夏侯杰嚇的肝膽碎裂,撞倒馬下。曹軍將士一驚之下,如決堤之水向西退去。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在搬移沉重難動的東西時,大聲吆喝能使自己力氣倍增,搬動或抬起“龐然大物”。舉重運動員有的在試舉前要大喊一聲,給自己打氣,使自己充滿激情。在害怕時,大聲吆喝可以增強膽量,抑制和消除恐懼的心理。
經常大聲吆喝可以使日漸衰老的腦細胞煥發新生,加強腦功能。由于大聲吆喝能對神經系統產生全腦性的刺激作用,因此可以增強大腦兩半球的合作功能,人將變得更加機敏,充滿智慧。有的人在面臨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會有意識地反復大聲吆喝,從而產生出靈感,找到釋疑解難的突破口。
祖國醫學認為,大聲吆喝有益于健康。因為大聲吆喝不僅僅是聲帶運動,更是氣的運動。在中醫看來,氣為血之“帥”,能起到推動血液運行的功效。既然大聲吆喝不但有利于氣的調節,而且又能促進血液的流通,因此可稱得上是怡情養氣的理想“良方”。
人在非常疲勞時,不妨大聲吆喝幾聲,可以放松神經和肌肉,穩定情緒,改善睡眠,減輕疲勞。在心情憂郁惆悵時,有意識地大聲吆喝,能夠調節體內激素,調整大腦中紊亂的思維,釋放心中的憂愁與煩惱,使情緒在較短的時間內恢復到最佳狀態,感到心寬神定,豁達舒暢。
身體受傷后有意識地大聲吆喝,可以上升體內橫隔,促使肺部氣體排盡,增加肺活量,讓血液得到充足的氧。隨著血液循環的加快,身體處于松弛狀態,結果調節了神經中樞,改善了大腦興奮和抑制失調的狀態。從而回避和化解傷痛的壓力,獲得暫時解脫痛苦的機制,給傷痛提供了無害的宣泄渠道,有效地減輕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