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氟冰箱
——風正起而樹欲靜
冰箱是靠氟里昂(CFC)做制冷劑的,氟里昂在使用中容易泄漏散發到空氣中,使活躍的平流層的氧分子分解,造成過量紫外線輻射地球,給人類健康生存帶來極大威脅。因此,保護臭氧層一直為各國所關注。我國自正式參加有關國際公約以來,就開始大幅度削減氟里昂的使用量,年產1000萬臺冰箱中有80%實現了從有氟向無氟轉換。自1995年起,市場上刮起一股綠色風潮,無氟冰箱銷售勢頭看好。但近一時期它開始呈下降趨勢,甚至有些商場出現無氟冰箱賣不掉的現象。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局面呢?原來問題仍出在無氟與有氟上。國內許多專家指出:目前使用的各種無氟制冷劑的制冷性能都不如氟里昂,最好的混合工質類也只能是接近其制冷指標。同時,即使采用了不同制冷劑的無氟冰箱,推廣中還存在修理難的問題:采用R134a做制冷劑的冰箱,壓縮機、散熱器、連接管、過濾器等都必須是專用的;采用碳氰化合物的冰箱,由于其近似汽油,易爆易燃,維修要有一套專業且安全的設備。面對這種情況,還有誰愿意自找麻頓呢?
無磷洗衣粉
——養在深閨人未識
近年來,在含磷洗滌廢水中,每年約有30萬噸含磷化合物排放到地面水中,而1克磷就可使藻類生長100克,導致我國河湖幾乎都處于富氧化狀態,嚴重破壞水質,給生存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污染。對此,許多專家紛紛呼吁:必須快速推廣環保型無磷洗衣粉。而我國目前無磷洗衣粉廠家屈指可數,年產量僅6萬噸,不足整個產量的6%,市場上無磷洗衣粉實在是鳳毛麟角。這種現狀又導致了許多廠家不敢輕易投資和擴大生產無磷洗衣粉。
1997年10月,昆明市滇池保護委員會、市環保局、市技術監督局經市政府同意,聯合公布了《關于推廣使用無磷洗滌用品的公告》,從1998年起,滇池流域內將禁止銷售、使用含磷洗衣粉,力圖通過推廣使用無磷洗滌用品來封殺含磷洗滌用品,控制和削減對滇池的污染。然而事與愿違,消費者依然我行我素,經銷者也還在不斷進貨,可見人們對無磷洗衣粉尚缺乏應有的認識,但這又能怪誰呢?
可降解塑料制品
——猶抱琵琶半遮面
“白色污染”指廢棄的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對環境的污染。它主要包括塑料袋、塑料包裝物、一次性聚苯乙烯快餐飯盒、塑料餐具杯盤瓶等等。它們廢棄后在自然狀態下上百年不腐爛、不分解,形成垃圾體積大、數量多,給環境治理工作帶來了沉重的壓力。于是,可降解塑料制品應運而生。可降解產品在進入自然界或垃圾場后,在光照或細菌侵蝕下逐步降解、破碎,易被自然界消納吸收。
我國從80年代初開始研究工作,現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因可降解塑料的研制和生產是一項世界性的高技術課題,所以要真正進入實用階段,還面臨著諸多難題尚待解決。一些已被論證的可降解塑料制品一進入市場就被經營者所青睞。鐵道部為治理鐵路沿線的“白色走廊”,已從1997年7月1日起在旅客列車上改用新型可降解塑料餐盒;北京24家大中型商場也已率先使用可降解塑料袋為消費者服務,改變了過去把“白色污染”拎回家的現象。自從今年6月1日限塑令以施行以來,對此,有關專家曾算過一筆賬:北京每天使用1000多萬個塑料袋,如果全部使用可降解的包裝袋、購物袋,進入垃圾場后,在3個月的時間內,就可自然減容減量30%,大大地減輕垃圾場的壓力。不過,真正想終結塑料袋時代,還是一條漫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