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于八十年代初期的文摘類報紙,在當時新聞傳媒并不繁榮的情況下,確有一個興盛的階段。“文革”后相當長一段時間,一省一報,一市一報,全國性報刊也僅有《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等以及少數專業類報紙,那時惟一的以轉載外國通訊社、也算是中國最早的文摘類報紙《參考消息》,屬內部發行,得夠級別的干部才能訂閱,大眾獲知新聞的傳媒載體,少而又少。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時代的到來,傳媒業蓬勃發展,幾乎在與各地晚報紛紛復刊的同時,一種以摘抄轉載其他報刊的新興媒體——文摘類報紙應運而生,應時而生。天津的《采風報》、上海的《報刊文摘》、北京的《文摘報》等,是較早問世的幾家文摘類報紙。文摘類報紙一經問世,就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這些文摘類報紙幾乎有著相同的特點,一是有著超大的信息量,經刪減或摘抄,大多篇幅短小,且內容豐富。二是新聞消息跨越空間時間,不受地域性局限,與一般日報新聞的“新鮮”“易碎性”不同,文摘摘發的一些“舊聞”,更受讀者青睞。三是注重服務性。文摘類報紙不僅重現為讀者提供政策服務。而且重現服務的多樣性,如法律服務、文化服務、健康服務等等,新聞兼具知識性,報紙保存價值高。有資料顯示,全國現有文摘類報紙32家,其中既有期發行量超百萬的大戶。也有兩三萬的“小不點”,綜合性文摘報之間的實力呈現出梯狀分布,一些發行量在8—10萬份左右的文摘報占據著較大的第二梯隊。
在經歷二十多年報刊市場的風風雨雨磨礪之后,文摘類報紙進入了烽煙四起的激烈競爭時代,同時也受到了多方面更嚴峻的考驗,文摘報再用“拼拼剪剪”再靠“一把剪刀、一瓶糨糊、一支紅筆”辦報的作坊式辦報方法,自然會被淘汰出局。
有業內人士分析,文摘類報紙面臨的挑戰大體來自三個方面,首先是同類報刊的挑戰,傳統文摘報趨同的定位嚴重阻礙了自身的發展,讀者看一兩份文摘報,感覺上和其他文摘報差不多,有些文摘報以往形成的傳統辦報定性模式似乎根深蒂固,很難有新的突破。二是來自黨報、晚報和都市報的挑戰,這些年來,黨報、晚報報紙越來越厚,這些報紙紛紛辦起文摘版,特別是近幾年興起的都市報,這些報紙一般版面較多,而自采稿件較少,有的少則一個版,多則幾個版都以文摘來充實版面,并且具有出刊及時快捷的優勢,許多內容待作為周刊的文摘報登出來,已是明日黃花,都市報對文摘類報紙的沖擊和威脅有著加劇的趨勢。三是來自網絡媒體的挑戰。有人預言傳統媒體將成為網絡時代的恐龍,互聯網將摧毀傳統媒體生存的基礎。網絡新聞對傳統新聞最大的優勢是它的容量,這是傳統媒體永遠也無法比擬的,報紙再擴版,容量也比不上網絡。人們大可以通過互聯網盡攬各類信息,獲取各類知識,享受多種服務,這樣一來,使文摘類報紙的天地更顯狹窄,發展越顯艱難。
文摘類報紙面臨的危機是實實在在的。文摘類報紙出路何在,怎樣才能重新建立適于自己生存發展的空間?近年來,各地文摘報都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I嘗試。
上海的《報刊文摘》以其信息的權威性和直面現實的銳氣為讀者所青睞,江蘇的《中國剪報》重視資料性,湖北的《大家文摘報》定位時政,天津的《采風報》注重知識性、服務性,“堪讀、堪存、堪用”成為其宗旨。其他的一些專門性文摘報如《健康文摘》《益壽文摘》《法制文萃》等,多年在專門領域苦心耕耘,也占有一席之地。不難看出,以錯位求定位,揚長避短,花樣翻新是文摘報紙新突圍的突出特點。在這方面,湖南的《文萃報》或許能給業界提供一些更有益的啟示。
“重炮轟擊”——產生震撼效應 每當國際國內發生重大事件,《文萃報》便集中幾個重頭版面,以多視角多側面全方位補充式、集中突出報道這一重大新聞事件,引起讀者震撼和共鳴。如美國空襲南聯盟我國大使館,美國“9·11”事件,中國申奧成功,“世界杯”足球賽等大事發生時,都采取“重炮轟擊”的集中報道方式使報道成為亮點,讀者打電話連呼“過癮”。雅典奧運會報道,更是提前“開炮”,在體育版開辟了“奧運面面觀”專版,介紹奧運歷史,待8月份奧運會開幕時每期兩個版進行輪番“轟炸”。報道后,有數百讀者來電來信稱贊有特色“過癮”。
“熱中取冷”——形成補充效果當主流媒體集中報道某一熱點新聞時,“文萃”卻逆向思維,熱中取冷,補充報道主流媒體忽略的方面。如在紀念鄧小平的相關報道中,該報以“平民小平”為報道主線,推出“小平之路”、“小平之趣”、“小平之情”、“小平之語”等4個專版,以“經典人生足跡”、“十一次踏足三湘大地”“巧打拳王牌”、“喜愛游泳”、“橋牌高手”、“超級足球迷”、“孝敬繼母”、“患難夫妻”、“慈父情深”、“快樂爺爺”、“偉人手跡”、“經典語錄”、“圖中聲音”等短文抓住“路”、“’情”、“趣”、“語”特色,展示了生活中的個性特點,受到讀者一致好評。
“背景延伸”——解答層層疑惑文摘類報紙只能摘別人已見報的稿件,新聞滯后性是其先天缺陷。如何彌補缺陷,《文萃報》自有新招,把重大熱點、焦點新聞的發生背景當作報道重點,撥云見日,揭示內幕,達到釋疑解惑的作用。如1999年該報以《美國為何策劃轟炸我使館》為題,多視角透視美國侵略擴張本性,提示了內幕,成為報紙“賣點”。挖掘新聞內幕,成為“文萃”的拿手好戲。
“小題特作”——化平淡為神奇這是《文萃報》常用的一種策劃手段。重大新聞不可能天天發生,平淡的日子,把一些讀者需要了解的實用性服務性題材作為特輯進行系統報道。如《衛生保健》、《教育園地》、《居家向導》、《百科知識》不定期推出實用性系列專題報道,平淡題材產生神奇效果,讀者認為這些小題材也有看頭。
以錯位求定位,文摘類報紙就必須殺出一條血路,改變原有文摘類報紙“小而全”的趨同定位,九十年代崛起的兩支新軍《作家文摘》和《大家文摘》,走了一條另類的路線。
《作家文摘》由作家出版社主辦,創刊初期,很快確立了以重大歷史人物、事件(尤其是知名歷史人物)為主打一版風格。借鑒期刊的經驗優勢,突出文化味,注重歷史性。甫一問世,就創立了不俗的業績。《大家文摘》的發展更令人刮目相看,該報針對近年重大新聞迭出、百姓對焦點新聞高度關注的新趨勢,適時地以大部分版面從不同角度多層次反映讀者關心的國內國際時事,視角獨特,“摘”者主體意識強烈,在不到一年時間,期發量迅速上升到幾十萬份。
業內人士在談及文摘類報紙發展潛力時指出,我國整個市場的發展潛力很大,市場相當廣闊。決定一個國家能辦多少份報紙和發行總量,主要看三方面:國家綜合國力、國民文化素質,城鎮人中數量。這三個方面,我國都處于快速上升中。另外,我國報紙目前干人擁有量僅60份,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5年制定的發展中國家千人100份報紙最低標準還相差很遠。所以,報紙潛在市場很大,那么,這也說明文摘類報紙發展的市場潛力也很大。
誠然,自1994年互聯網進入中國,網絡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沖擊是巨大的,但我們不能忽視,傳統媒體新聞還是受眾首選。網絡新聞有其難以克服的局限性。如消息管理無序化與虛假新聞的泛濫,無法建立把關體系,使其面臨嚴重的信用危機,網絡犯罪與安全性無保障及接受方式和普及程度的限制等等,限制了網絡媒體的發展方向,也決定了它不可能取代傳統媒體而一統天下。
另外,網絡媒體在帶給傳統媒體挑戰的同時,也為傳統媒體提供前所未有的機遇,尤其是文摘類報紙存在與網絡媒體結合上有更大的優勢。在報業競爭中,以錯位求定位,是文摘類報紙突圍之路;在網絡時代,文摘類報紙與網絡媒體的聯姻,能結出更驚喜的果實。傳媒巨頭默多克在新加坡廣播團體發表演講,稱報紙、電視、電影等將能經受住來自網絡媒體的挑戰。他說:“新型媒體的繁殖并不就敲響了老媒體的喪鐘,現實證明不是這樣。所以這些行業都做得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