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來,筆者在少年宮美術教育教學活動中,著重研究了以兒童畫教學為導線,通過兒童的繪畫心理、繪畫特點、學習取向和培養趨向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進行針對性指導,在實際美術教學和活動過程中感悟頗深,即在兒童畫的教學過程中逐步摸索和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啟發兒童繪畫想象時堅持“五想”,指導兒童繪畫時堅持“十法”。
一、啟發兒童繪畫想象力的五個“想”
(一) 范圍要想得“廣”
“廣”即打開兒童的思路,以發散性思維為主。例如在指導兒童命題畫《秋天的落葉》時,我先讓學生自己去思考,然后讓兒童從落葉的不同形狀、落葉的不同顏色、落葉的大小不同、落葉的疏密不同、落葉的厚薄不同等方面的“不同”中展開想象來構思,學生經過思考、討論后再進行作畫,結果學生畫出的畫形態各異,色彩不同。有的落葉有多種顏色;有的落葉的位置和層次清楚;有的落葉一半是完整的,另一半被一只小蟲吃了只剩一些葉脈;有的小花小草從落葉中鉆出頭來,露出了笑臉等等,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就不會“千人一面”了。
(二) 題材要想得“新” “繪畫是藝術,藝術離開創造就沒有了生命力”。兒童畫指導過程中要善于引導兒童在表現時題材要“新”,要與眾不同且與己不同(避免與自己以前表現的畫面內容類似)。《家鄉新貌》、《海底世界》、《宇宙探索》等題材過于老化,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可以啟發兒童從身邊尋找一些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的新題材。如北流市頗具地方色彩的《荔枝節》、少年宮組織的《文藝晚會》等題材既常見又新穎。
(三)構思要想得“妙”
新穎的題材確定下來后,還要有絕妙的構思才會顯得錦上添花,如魚得水。在教學命題畫《神奇的太陽》時,我先讓學生想象,有的學生說太陽是圓的,有的說太陽是偏的,有的說太陽是七彩的,有的說太陽是笑瞇瞇的……有個學生說:“萬物生長靠太陽,所以太陽下面長滿了果實。”于是我順著他的思路往下引導,太陽是圓的,太陽下面長滿了什么?學生你一言我一語說了很多:有蘋果、梨子、香蕉、枇杷、西瓜……學生在創作時,在太陽的下面畫滿了各種水果,還加了各種各樣的葉子,真是太神奇了。
(四)構圖要想得“巧”
構圖巧妙可使一張畫收到出奇制勝、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從“線”的啟示中可采用的直線式、斜線式和弧線式構圖等;從“字母”啟示中可采用的B形式、“x”形式、“c”形式、E形式和“z”形式及“L”形式構圖等;從“形”的啟示中可采用的半圓形、梯形和圓形構圖等;或者從漢字的包圍結構的啟示中可采用全包圍結構、上包圍結構、下包圍結構、左包圍結構、右包圍結構、左上包圍結構、左下包圍結構、右上包圍結構和右下包圍結構等。另外,從不同的視覺角度,如平視、俯視和仰視等,讓兒童置身于欣賞者的角度去思考畫面的安排等等。這些不同的構圖形式都能使一個個十分常見的題材通過構圖的不一般化,表現出新意。
(五)命題要有“趣”
給一張畫取一個好聽的名字就好像攝影作品中有一個如詩如畫的題目一樣,往往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命題一定要用兒童的語言,富有童心童趣最好。如一位兒童畫了一個小朋友騎著一輛自行車在天空中的云層上飛行的畫,讓人認為是不可能的事,但加上了《空中自行車》這一題目,就突出了主題,并且感受到這張畫意趣橫生了。而教師應珍惜和愛護孩子的這一特征,不要總在“像不像”、“美不美”、“行不行”上做文章,應該遵循他們年齡發展的規律。循序漸進,理解和尊重他們的心理特征。只有孩子充分發揮了想象力和創造力,做到了敢想、敢畫,才有可能畫出真正的、有趣的兒童畫。
二、指導兒童繪畫常用的十個“方法”
多年來,筆者一直注意兒童畫指導對于兒童想象力、創造力等能力培養及提高方面的方法研究,鑒于兒童年齡特征,方法的實際運用亦有所不同。歸納如下“十法”,以求拋磚引玉之目的。
(一)情景創設法
創設一定的情景,可以增進學生的創造思維發展。“音樂是流動的畫,畫是凝固的音樂。”在美術教學中,我注意創設優雅舒適的環境,例如在教《太空旅行》時,首先讓學生聽《在太陽部落里成長》這首美妙的歌曲,告訴大家可以放松、自由地聽,還可瞇著眼睛聽……他們一下子就被這支動聽的歌曲所吸引,進入了一個奇妙的太空世界。學生在作業過程中聽伴奏作畫,我適時鼓勵學生,傾聽他們的想法,還讓他們交流作畫經驗。一堂課下來,一位平時不太會畫的小朋友,道出了自己的心聲:他畫的是乘宇宙飛船登上了月球,并說這是他的理想。我鼓勵他,并真誠祝愿他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對于課內不能完成的學生,我讓他們課外繼續作畫,充分享受創作的樂趣。
(二)主題增補法
在課堂教學內容比較單一的情況下。很大程度上不能調動起兒童的積極性。運用主題增補法可以滿足這些兒童的繪畫“饑餓”心理。即在每次指導小朋友繪畫時,讓小朋友自己想象,提出一些增補內容,啟發他們各抒己見,再加以引導:在畫面上補充些什么,就能表現出一幅幅不同時間、不同環境、不同內容的畫。小朋友運用頭腦中已有的表象,加上聯想,進行增補,從而充分發揮各自的創造力。再如為兒童提供一定的主題畫面,通過語言故事或情景描述,引導兒童采用增補畫的方法添畫背景,較完整地表現一定的主題情景,自覺地用線條符號形象地傳達自己的意圖,有目的地進行繪畫,讓兒童體驗到“我真行”、“我很棒”。
(三)素材組合法
兒童作畫并不能憑空想象,豐富表象的儲備是想象內容更為生動的前提條件。因此在教學中有時還可以為兒童提供一些直觀素材,讓兒童根據自己的觀察、理解,進行自由組合,發揮他們的創造力。例如,給學生以下條件:一個圓、二個三角形、三個正方形,要求畫出實物圖,以畫的個數多、創意好為優。在競賽意識的刺激下,學生都能在20分鐘內畫出26個符合要求的實物圖。教師也可以向兒童提供藍天、白云、田園、小山、樹林等背景卡片造型,提問:“哪位小朋友最動腦筋,能畫出老師想表達的畫來。”這樣一來,兒童的思路打開了,大多數兒童都能畫出如《美麗的田園風光》、《可愛的家鄉》等,體現出了兒童奇妙的童心和大膽的創造力。
(四)課題延伸法
課題延伸是指在堅持有利于兒童主動發展的前提下,對主題畫中原有的命題作適當的補充或改變。如畫《玫瑰花》,在原命題的基礎上,延伸出《少年宮花園》、《江濱公園》等。又如在教學《我為祖國造大橋》時,先提問:橋可以架在什么地方?請你說說你心目中的橋有哪些?你愿為祖國造怎樣的大橋?學生紛紛開動腦筋,說出了各種各樣的稀奇古怪的橋,如時間橋、鐵索橋、救生橋、星際大橋、折橋、纜橋及現實中存在的九曲橋、鐵路橋、木橋、石橋、水泥橋、廊橋等,以及各種橋的造法。我都一一作了肯定,并請這些“未來的工程師”把自己的橋設計出來。這種延伸訓練充分體現了耳聽、眼看、心想、口說、手動的學習策略,內容范圍廣,“質量”也高。
(五)潛移默化法
在兒童畫教學中,潛移默化的途徑主要是通過作品欣賞、氣氛感染而達到的兒童畫創作的積極性。如為兒童經常性地提供優秀作品或本班、本活動小組兒童的優秀作品欣賞,組織各種學生畫展,帶學生外出寫生感受美麗風光,豐富兒童視覺感受,激發競爭參與意識,從而有效地提高兒童的繪畫創作興趣。
(六)自我激勵法
我經常教育學生,要善于發現自己的能力,強調“自我”,激活思維,消除自己消極的心理狀態,我首先鼓勵他們從思想上進行自我指導,在行為上進行自我激勵。例如在教學《服裝貼花設計》時,上課一開始,我特意衣冠不整進教室,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借此引入新課,設計了兩個問題:一是老師為什么要這樣做?你有什么看法?二是你怎樣學習本課?在上課過程中,由于學生的有意注意時間不長,因而時時鼓勵他們自己提醒自己要認真。當學生貼花部分及一些色彩搭配不對時,我及時指出,鼓勵其重新開始,相信自己的能力。自我激勵給學生帶來成功的歡樂,促進了學生的積極思維,使學生更加相信自己,學會指導自己更富有的創造性的能力。
(七)內容重疊法
在兒童畫教學過程中,經常性會畫一些有關節日性的畫面,如兒童節、國慶節、迎奧運和奧運圣火傳遞等。內容重疊法是指將一內容與另一內容重疊后形成新畫面的方法,具體是指引導兒童將需要的內容進行夸張想象,破除兒童原有的繪畫形象,將常畫的內容與想畫的內容重疊,經過想象創造出新形式的兒童畫。譬如迎奧運和奧運圣火傳遞。在實際教學中不難發現,學生常畫的內容多為氣球和彩旗,但如果我們將氣球和彩旗進行夸張想象。將學生想表現的喜慶畫面都體現在幾個“大氣球”和“彩旗海洋”里,相信這樣的畫面安排更趨新穎,更富新意。
(八)形象思維法
小學生的思維主要是憑借具體形象的聯想進行的,雖然他們已經能夠運用某些概念進行判斷、推理,但很大成分上仍然與具體形象聯系著。針對這個特點,在美術教學中,我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如畫“福桔”的教學,可通過“吃吃、看看、想想、畫畫”的方法進行。教師拿出桔子問:“桔子是什么形狀的?”“還有哪些物體是圓形的呢?”(學生搶著答:“太陽”、“衛星”、“皮球”、“毛線團”等等)“請同學們把剛才說的畫下來。”待到學生畫得差不多了,我就剝開桔子,請學生吃,同時問:“桔子瓣像什么?”(學生會爭先恐后的答道:“像月亮”、“小船”、“鐮刀”、“香蕉”……)這時,學生的作業紙上就出現了許多聯想出來的物體。像這樣吃著、看著、想著、畫著的教學,能夠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九)仿生想象法
仿生想象法是指將所畫之物模仿成另一事物的方法。這種方法在兒童畫教學中甚為常用。在教學《漂亮的云朵》時,我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心目中的彩云,想一想云的形狀、顏色,甚至彩云的表情、動態等等,再讓學生作畫。學生畫出的彩云形態不同,色彩各異,有“兩鬢斑白的老爺爺”“調皮好動的小陶氣”“天真浪漫的小姑娘”“美麗動人的美少女”等等。同時加以引導、鼓勵,學生思路如潺潺流水,想象中的漂亮的云朵一一呈現。這種仿生想象法是兒童創作中啟迪想象力的一把“金鑰匙”,能充分開啟兒童智慧和想象的大門。
(十)學科結合法
在教學中我嘗試美術學科與其它學科間知識的結合轉化,在兒童畫教學中。也可以將其作出另一種詮釋,與音樂、書法、計算機等學科知識結合轉化,從而表現具有想象力的畫面。如我在指導命題畫《中國龍》一畫,兒童有畫雙龍戲珠的、有畫長城的、有畫長江黃河的、有畫龍騰云海的、有畫龍迎奧運的……而整幅畫面卻安排在富有美感的大字“龍”的背景之中,學生寫的龍字有楷書、隸書、行書、草書,這也是兒童畫與書法知識的巧妙結合。
(責編 韋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