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讀懂課文,感悟分辨實在的事物和聯想的表達方法,并學會運用。
2 能力目標:能正確熟練地運用現代技術查閱資料、處理信息,完成學習任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情感目標:了解并贊賞貝多芬同情窮苦人民、樂于為人民創作音樂的品質。
二、教學內容及重點、難點分析:
本課講述的是貝多芬為一對窮兄妹倆彈琴的故事以及他創作月光曲的經過,表現了貝多芬關心同情窮苦人民、樂于為人民創作音樂的品質。
重點是能熟練地運用現代技術,能分辨實在的事物和聯想,學習運用聯想進行表達。
難點是感受體會貝多芬同情熱愛窮苦人民的品質。
三、教學對象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有了自己的思維方式,求知欲強,要求參與和表現個性的愿望較高。掌握了基本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動手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較強。
四、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本節課堅持“以讀為本,以讀悟情”。通過朗讀情境的設計激發感染學生,讓學生在配樂朗讀中體會聯想的美妙。結合豐富的網絡資源和多樣化的練習設計,體現“感悟——積累——運用”的過程,使學生在多媒體網絡教學的環境下真正做到學有所感,學有所得。
五、教學媒體設計:多媒體網絡電教室、課件。
六、課時安排:第二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聯系新知,導入新課
教師點擊課件播放《月光曲》音樂片斷。
師:同學們現在聽到的這首優美的樂曲就是傳世名曲《月光曲》(板書課題),你想了解關于它的哪些方面的知識呢?
生:我想知道它是怎樣創作出來的?
生:我想知道這首曲子的曲調是怎樣的?想表達什么樣的情感?
生:我想知道這首曲子為什么流傳至今仍然魅力不減?
師:請同學帶著這些問題,點擊進入“知識之窗”,去了解與《月光曲》有關的知識,看看哪些疑問得以解決,哪些疑問還必須通過我們的進一步學習才能解決。
(學生點擊電腦查閱資料,粗知《月光曲》的有關知識)
師:你了解了關于《月光曲》的哪些知識呢?
生:我知道月光曲是貝多芬創作的,他是德國偉大的著名音樂家,他很早就在音樂上顯示出自己的才華。
生:我還知道音樂家貝多芬是在一個秋天的明月夜,走進簡陋的茅屋為窮兄妹倆彈琴的。他觸景生情,譜寫了著名的《月光曲》。
師:同學們很會學習,那么哪些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才能解決呢?
師生通過討論交流,確定重點解決的問題是:“《月光曲》讓人產生了怎樣的聯想?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聯想?”
師:貝多芬曾經說過“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他的音樂是如何造福于窮苦人的?這與《月光曲》的創作又有怎樣的聯系呢?讓我們透過課文的字里行間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吧!
自評: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你想了解關于《月光曲》哪些方面的知識呢?”這一個小小的提問,卻如一把鑰匙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不僅誘發了學生探究課文的強烈欲望,還能使教師了解到學生的期待視野,凸顯了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地位。
二、體會“月之美”,感悟“月之情”
1 師:請同學們閉上眼睛用心傾聽這首曲子,一邊聽一邊想象,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正漫步在軟綿綿的沙灘上,海風輕輕撫摸著我的臉,頑皮的浪花正在給我撓癢癢,感到很愜意。
生:我好像看到自己躺在青秀山綠茵茵的草坪上,望著天上的朵朵白云,似乎自己也成為了它們中的一員。在天上無拘無束地飄蕩。
生:我好像面對著一輪皎潔的明月,月亮的倒影印在湖面上閃爍不定,不由得想起劉禹錫的詩句:“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2 學生同桌互相交流所感所想。
3 師:同一首樂曲卻帶給人們不同的美的享受,這就是音樂的魅力所在。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找一找皮鞋匠和他的妹妹聽了后會想到什么,把他們想到的用筆畫一畫,再互相交流交流。
(學生匯報交流)
師:請學生點擊進入“月之美”,邊欣賞畫面邊跟著音樂節奏練習朗讀這段話。
(指名學生朗讀句子。)
師:老師發現你讀“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這一句時,讀得特別輕柔舒緩,能說說你為什么這么讀嗎?
生:我覺得月亮是在緩緩升起,就像月光曲前半部分的曲調一樣是舒緩的,所以我讀得慢一些,輕柔一些。
(板書:月亮升起微波粼粼舒緩)
師:一邊讀一邊想象月亮升起的景象,就能讓我們身臨其境,感受到月光的輕柔。課文中的哪個詞語能帶給我們這樣的感受?(聯系上下文理解“清幽”。誰還能來讀一讀,讀出輕柔舒緩的感覺。)
(生讀、評價后再讀)
師:老師將這段文字變成了一首清新的小詩,請同學們自己先讀一讀。
詩歌緩緩出示,海上明月徐徐升起,學生配樂齊讀詩歌。再將詩歌還原為課文的語言文字,學生再次借助畫面。配上音樂齊讀。
師:皮鞋匠昕著聽著,仿佛覺得大海卷起了巨浪,浪花正一個連著一個朝岸邊涌過來,這樣的景象可以用哪些詞來形容?你想象一下這時候貝多芬在怎樣彈琴,琴聲怎樣?
生:我覺得這樣的景象可以用波濤洶涌、巨浪翻滾來形容。
生:貝多芬越彈越激動,手指在琴鍵上快速跳躍,身子也可能搖擺起來,節奏也越來越快。
生:我補充上面同學所說的,這時候的琴聲應該是明快的、富有激情的。
(板書:風卷巨浪波濤洶涌明快、激昂)
師:誰來讀一讀,邊讀邊想象風卷巨浪、波濤洶涌的景象,讀出激昂的感覺。
(生讀)
師:感受到風卷巨浪、波濤洶涌的景象了嗎?請一個組來讀(生齊讀)。請三個組來讀(生齊讀),請全班一起來讀(生再齊讀)。浪花一個比一個大,這就是風卷巨浪、波濤洶涌。(師生齊說)
自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閱讀是教師、文本、學生之間的對話。借助多媒體課件畫面,進行朗讀的指導。使學生在情景的體驗中感受理解文本語言,走進與作者情感共鳴的境界,達到了情感與情感的溝通,知識與知識的互補,凸現了現代課程的新理念——在互動合作中學習。
4 師:這段話中哪些描寫是實實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這些事物所引發的聯想?
點擊課件,將聯想描寫的部分去掉。與原文進行比較,引導學生感悟實在的事物與聯想相結合的好處。
三、拓展閱讀,升華情感
1 師:請同學們進入“知識之窗”查閱關于貝多芬的資料,聯系課文內容邊讀邊思考:你覺得貝多芬是個怎樣的人?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相機點撥。)
2 師:請同學們點擊進入“討論小站”,閱讀貝多芬的故事:《不為侵略者演奏》,再聯系課文中所描寫的貝多芬為盲姑娘彈琴的事,你對貝多芬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請在貝多芬的畫像旁寫下一、兩句自己想說的話。
3 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寫的話,引導學生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
4 師:貝多芬是偉大的音樂家,他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為貧苦人民作曲,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因為——“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么幸福!”(全班齊讀句子)
自評:聯系課文內容,將課內知識延伸到課外,注重了語文教學的綜合性和實踐性。讓學生在計算機網絡環境下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協作”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內在動力,讓學生主動探索、合作商討、自我評價,其主觀能動性得到了發揮,自學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拓展天地
1 師:今天同學們的表現很棒,老師看到你們這么精彩的表現會想些什么呢?同學們聽到你們這么精彩的發言又會怎么想呢?(結合課堂上實實在在的事物,進行聯想實踐。)
2 要求學生仿照課文的寫法,把在課外看到的、聽到的實實在在的事物加入適當的聯想進行描寫,完成后發送到老師的郵箱上。
自評:學習語言能夠交際運用,一定能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主動性,利用拓展天地創設的學習情境,促進學生將學習課文內容和語言知識向提高語言實踐能力方面轉化。
(責編 韋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