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東玲,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學教師。從選擇教師這個職業(yè)的第一天開始,曾東玲知道生命中注定要默默地付出。十多年來,她以崇高的職業(yè)道德,扎實的教學基本功,贏得家長的信賴、學生的喜愛以及同事們的好評,在教書育人平凡的崗位上奉獻著火熱情懷與赤誠的愛心。
虛心涵詠,體驗自主成功
從踏上講臺的第一天起,曾東玲就在思考:怎樣使學生愛上語文課?怎樣去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怎樣讓每個學生成為贏家?于是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刻苦鉆研,銳意進取,以敏銳的嗅覺捕捉著語文教改信息,把握住教改的契機,探索充滿智慧的、快樂的教學模式。
反復誦讀是傳統(tǒng)的讀書方法,是目視其文,耳聞其音,心悟其情,意會其理的綜合閱讀活動。這種由反復誦讀而使學生涵詠于語境之中,體現了倫理型文化樸素的整體觀念和直覺體驗的思維方式,是符合語文學習規(guī)律的。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曾東玲都會設計如“帶著問題讀”“自主選擇讀”“對手挑戰(zhàn)讀”“小組比賽讀”“動作表演讀”等方式,使反復誦讀達到令學生百讀不厭、常讀常新的效果。她認為,學生只有通過對作品的表層語言、文字以及音韻、節(jié)奏、聲調和韻律的“諷誦”和“熟讀”才能獲得對作品深層的情趣和韻味的領悟和把握。通過曾東玲的有機指導,學生從最初的不感興趣到發(fā)出由衷的贊美,這個提升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體悟的過程。
“朗讀的關鍵是怎樣指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領悟情感,再把這種情感融入到朗讀當中。”曾東玲覺得,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要引導學生與課文對話、溝通,通過朗讀來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獨特感受。
如課文《去年的樹》是一篇童話故事,它用人物的對話來發(fā)展故事的情節(jié)。曾東玲根據課文的四次對話,在形式上分別采用了引讀、自由讀、齊讀、分組表演讀、讓學生充任“觀眾”進行評讀等多種方式,使讀的層次性和指向性變得清晰,使學生對文本由“近”到“真”,由“真”感到“親”,從而引起共鳴。學生在共鳴中動情,情動而辭發(fā),多姿多彩的個性在誦讀中得到張揚。另外,曾東玲還設計了補充提示語再練習朗讀這一環(huán)節(jié),不斷引導學生人物對話時的具體語境和內心情感,學生們在“心急如焚”“失望地說”“焦急地說”中體會到了小鳥的心一次比一次焦急,一次比一次難過,從而使學生越讀越有感情,漸漸地把人物讀“活”。
“虛心涵詠”有高山,也應有低谷,這才顯示出它無盡的美。有時淺嘗輒止,有時精讀靜悟,需要精略結合,層層遞進。在課堂上,曾東玲給學生充裕的時間靜心讀書,在安謐的環(huán)境潛心思考。在《北京的春天》一課中,她抓住教學中起關鍵作用且有一定思考價值的問題:“你從課文中聽到了過年時的哪些聲音?聞到了過年時的哪些味道?看到了過年時的哪些景象?”組織學生交流自讀自悟后的成果,使學生的認識和體會在交流與碰撞中發(fā)展、提高。曾東玲說:“只有通過交流,學生才能更好地學習他人的研究成果,充實自己的研究成果。更為重要的是,學生能從互相交流中體驗到喜悅感和成就感。”
趣味盎然,循序漸進寫作文
提到作文,不少教師覺得難教,學生也覺得難寫。怎樣練才能使學生有一個良好的作文起步。從而收到較好的效果呢?曾東玲認為作文教學應把興趣始終貫穿于作文學習過程。
日常學習生活中,小學生之間有矛盾,就喜歡向老師告狀,這一現象啟發(fā)了曾東玲,她覺得這是很好的說話訓練,若能從剛入學就開始抓起,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能力,就能為他們以后的讀寫奠定良好的基礎。于是對一年級小學生的“告狀”,每次她總是耐心地聽,加以引導,讓他們說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使其語言能夠準確表達他們的感情。此外,她還利用拼音插圖進行看圖聽話、看圖說話、看圖表演說話、觀察說話、回答練習說話、對話練習、繞口令練習等訓練,經過訓練學生們都愿意說,都敢說,大部分學生能說得很好。
為了促使學生由說向寫的過渡,曾東玲啟發(fā)學生在一個小本子上寫下自己想說的話,當學生流露出不會寫字,很遺憾的表情時,她抓住時機告訴他們:“你們好好學習拼音就可以盡情地寫了。”因此,學生經常期待著這一天的一到來,學習拼音也更加認真了。漢語拼音學完之后,當曾東玲告訴學生。可以用漢語拼音隨便寫想說的或說過的話時,學生們都高興地鼓起掌來。她還要求學生們每人準備一個記事寫話本,并在第一頁用拼音寫上“我會用拼音寫話了,心里真高興。”帶回去讓家長看,再把家長看后的話寫下來讓老師看,這樣學生受到家長和老師的鼓勵后,勁頭更足了。
在學生學完漢語拼音,學習漢字時,為了把說寫訓練與知識重點結合起來,除了以字擴詞、擴句練習以外,曾東玲還注意引導學生逐步向著編字謎發(fā)展。根據小學生好奇好勝的特點,她找來許多簡單、有趣的讀起來又朗朗上口的謎語,用拼音寫在小黑板上,學生爭著猜,搶著背。情趣盎然。接著讓學生自己找謎語來猜,因為編謎語就必須記下來,寫下來,這樣既啟迪了學生的思維又鍛煉了學生的讀寫能力。一個學生編了“日子多了一豎”的字謎,同學們猜是“舊、田、申等”,可他總神氣地說不對,曾東玲覺得奇怪,問他,他神秘地邊寫邊說:老師,是“陽”。她這才恍然大悟。學生編的字謎質量高,把老師都給難住了!編字謎活動,既解決了字形難點,又發(fā)散了思維,訓練了說寫,學生有興趣,不覺其難,收到了一舉多得的效果。
學生進入二年級學習短小課文后,他們字、詞、句的能力已有一定發(fā)展,特別是思維能力已達一定水平。這時,曾東玲引導他們向編故事、寫短文這個角度發(fā)展。首先,她找一些生動的動物故事、童話故事、寓言故事講給學生們聽,啟發(fā)他們想象,引導他們編寫《桌子和凳子的對話》《小刀和鉛筆的對話》《文具盒里真熱鬧》《課本我的好朋友》等,還找了許多發(fā)生在小朋友身邊的故事講給他們聽,引導他們注意觀察,把自己身邊發(fā)生的事編成小故事,講給同學們聽。受到啟發(fā)后,有的學生編了《今天我真高興》《你不應該這樣做》等故事。一個個小故事表達了小作者的真情實感,曾東玲鼓勵他們:“你們的寫話、記事本,都快成了日記本了,真了不起,將來一定能成為大作家!”聽到老師的贊揚,學生們更愛寫了,仿佛他們已成了大作家一樣,更加注意觀察周圍的事物,寫作的內容也隨之豐富起來。
進入高年級后,一些小學生開始不愿寫作文。曾東玲說,其實不是學生不想寫,而是由于他們不善于觀察,不注意發(fā)現,所以寫不出東西。這時她經常告訴學生,每一天都有新的變化,只要認真去觀察,發(fā)現一些新的東西。才能寫出新的內容,寫出好的作文。很多喜歡寫作文并寫得好的學生,對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觀察得很細致,如昨天的作業(yè)得了個A,今天得了個A+,這一小小區(qū)別他也能寫出800字的作文。
曾東玲不喜歡學生問她作文寫多少字,她希望學生喜歡寫作文,樂意在作文里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不是應付式地完成任務。為了繼續(xù)培養(yǎng)他們寫作的興趣。曾東玲結合高年級學生已掌握的一些電腦知識,讓他們在電腦上制作自己的作文集。學生們很有興趣,做得也很好。他們自己錄入文章,配有相應的插圖,還給自己的作文集取名字,如《我的小花集》、《小海集》等等。
溫暖如春,忘記與銘記
生活是一本深奧的書,對于曾東玲,這其中有一頁是“忘記與銘記”。
曾東玲從走上教學崗位起,就一直擔任班主任工作。她所帶的班級,師生關系總是那么融洽,那么親密。奧秘所在,正像她自己所說:“只有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真誠的愛,教育才會成功。”
有這么一次,曾東玲正在課堂上眉飛色舞地講授新課,學生們津津有味地聽著,惟獨他——李銘,正在那低頭玩紙飛機。多次提醒后,他仍然“執(zhí)迷不悟”,曾東玲點他的名字讓他回答問題,他急得抓耳撓腮,半天回答不上來,同學們發(fā)出陣陣笑聲,這時曾東玲恨鐵不成鋼似地說道:“上課不聽課,就會像他那樣!”李銘頓時臉紅耳赤,整個人顯得很拘謹,手不知該放哪兒好,他看著老師,眼里流露出失落、自責,曾東玲的心卻被他的眼神深深刺痛了。她悔悟,是孩子就會犯錯,老師本來就承擔著塑造孩子心靈的責任,有什么理由時刻記住他的錯,而忘記他的好呢?此后,每當學生犯了錯,曾東玲第一想到的是學生的好,然后再針對其錯誤進行耐心、細致的教育,她發(fā)現這樣的教育效果特別好。
曾東玲的第十二個教師節(jié),是她一輩子難以忘懷的一天。因為這一天班里所有的學生給了她一個大“驚喜”!當她閉著眼睛由學生牽著來到教室,睜開眼睛的一剎那,無數禮花從天而降,掌聲、歡呼聲響成一片,迎接她的是學生們一張張熱情的笑臉,是裝扮一新的教室,是芬芳撲鼻的鮮花。講臺前一個精美的雙層大蛋糕,上面寫著“祝老師節(jié)日快樂!”曾東玲欣喜地笑著,卻分明感到熱淚已經爬滿了眼眶……這一刻,她覺得自己是最幸福的母親——因為她擁有五十三個孩子對她的愛!學生的好,是需要她一輩子時刻銘記的!
把愛心送給學生,把恒心送給事業(yè),這就是曾東玲的真實寫照。她把奉獻與愛心熔鑄在平凡的事業(yè)中,用實際的行動與工作成效體現自身的實力,實現著平凡人的人生價值與追求!
(曾東玲,南寧市明秀小學高級教師,第二期“廣西21世紀園丁工程”自治區(qū)級骨干教師培訓小學語文學科研修基地指導教師,2006年9月被評為第二期南寧市“21世紀園丁工程”B類培養(yǎng)對象,2008年3月被評為南寧市21世紀園丁工程優(yōu)秀學員。先后獲得南寧市先進生產工作者、南寧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