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幼兒期的孩子,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主要從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著手。獨立生活能力主要表現為自理能力,如穿衣、吃飯、洗臉洗手、收拾東西等自我服務性的勞動。另外,家長應有意識地創造條件和機會,如幫忙遞東西,擦桌子等等,讓孩子做大人的小幫手,從而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那么,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讓孩子的手“多動”起來呢?我覺得,家長和老師的育兒思想和教育行為都至關重要。
一、多給孩子“多動”起來的機會
幼兒期是培養孩子動手能力的最佳期,隨著年齡的增長,手的靈活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們的獨立意識也大大增強。這時候,他們什么都想嘗試一下,家長要順應孩子的發展變化,滿足他們的獨立需要,支持孩子“多動”手。我的女兒現在剛兩歲五個月,但她已經有很好的自理能力:四個月大時就會自己拿奶瓶喝奶,一歲兩個月會自己穿衣、褲、襪、鞋,一歲半會自己吃飯(還會用筷子),會自己扭開門入廁,出門會自己背自己的用品袋……因為她的動手能力強,在外總受夸獎,所以很自信,更喜歡多動手了,掃地、拖地板、擇菜、洗菜、洗碗……無論我做什么,都少不了她的摻和。女兒有今天應該和我們做父母的思想、觀念有很大的關系的,比如孩子要自己穿衣,哪怕她穿反了我們也要鼓勵她;孩子要自己洗手、洗臉、洗菜、洗碗,我們從來都不怕她弄濕衣服或者打破;她明明還不疊衣服、被子,卻偏偏要“我來”……這些行為,其實都是她獨立意識發展的表現,所以我從來都是滿足她“多動”手的要求。正是“多動”手讓孩子在不斷嘗試探索的過程中,滿足了活動的需要,并不斷地克服自己認識、動作、能力上的不協調,提高了獨立性。
二、創造條件給孩子充分的、反復的實踐機會
很多孩子在幼兒園能獨立進餐,但在家就要大人追著喂,還花上一兩個小時……這與家長的態度有很大關系:孩子還小,自己吃不飽;或者嫌孩子自己吃太慢,弄臟衣服,倒不如喂飽他算了;帶孩子的老人或者保姆,對孩子的生活全部包攬,“剝奪”了他“多動”手的機會。現在的孩子自理能力和動手能力普遍差,自己的衣褲更換、收拾都不能獨立完成,需要老師幫忙和督促,有時反復督促還不能完成,因為依賴習慣已經形成。
其實,對孩子來說,所有的事情都是從不會到會的,沒有鍛煉的機會,孩子的自理能力也就無從培養。為了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長在行動上必須解放孩子的手腳。為孩子提供各種各樣的學習條件和機會,無論是在態度上還是方式方法上,都要有足夠的耐心,千萬不能包辦代替,剝奪孩子們學習生活的機會。只要孩子想做、愿意做,就要大膽放手,鼓勵他自己“試一試”,即使做得不好也沒關系,使孩子“自己來”的自主愿望逐步轉化為獨立做事的能力和習慣。比如,教孩子生活自理,鼓勵孩子自己洗手、洗臉、刷牙;做一些家務活,如擇菜、掃地、擦地板等,可讓孩子動手和父母一起做;為孩子購買一些操作性強的玩具,如橡皮泥、拼圖、積木等,讓孩子動手拼裝;根據孩子的興趣教孩子繪畫、泥工、剪貼等,在動手的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的創造力。
三、提供具體指導和幫助,讓孩子掌握動手的技能技巧
要讓孩子主動地做自己的事情,那么。這些事情必須是他會做的。孩子們年齡小,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學習,這需要我們教給孩子一些必要的技巧。在向孩子講解要求、方法時,所用的語言應規范簡潔,如能一邊示范一邊講解,效果更好。例如,孩子第一次自己吃飯,要告訴他“左手扶碗,右手拿調羹,把飯、菜送進嘴巴,用牙齒來嚼,吞進肚子里……”;第一次自己穿衣服,應讓他明白衣服的正反面,怎樣扣紐扣;可用富有童趣的口吻說“送玩具回家”來培養孩子把玩具放回原處的習慣……
四、在方法上要因勢利導,正面鼓勵
讓孩子的手“多動”起來做自己的事情,培養動手能力,要講究方式方法。
1 模仿表率。孩子喜模仿,且模仿性強。家長、教師和同伴都是他們模仿的對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必須規范自己的言行,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須做到,努力做孩子的表率。
2 表揚鼓勵。與成人一樣,孩子的獨立性來自對自己能做好事情的自信,這種自信又來自別人的鼓勵,當孩子成功地完成哪怕是你認為很容易的一件事時,千萬別吝嗇你的贊揚與鼓勵,對孩子的教育以表揚為主。比如,孩子剛開始自己吃飯,飯米撒了一地,我們看到的應該是他吃進去的那些,并且告訴他,相信他以后會吃得更好。
3 堅持練習。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能急于求成,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養成的,也不是孩子學會獨立地做幾件事就意味著他們具有了獨立性。要求孩子“自己來”的事情一經提出,就必須堅持,同時督促孩子不斷堅持,反復練習,最后養成習慣。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曾說:“做事的興趣,愈做愈濃,做事的能力愈做愈強。”一些現代心理學家認為:手是智慧的前哨。手的靈活程度反映了嬰幼兒智力的發展程度。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有一個聰明的大腦,那么從現在做起,讓他的手“多動”起來,多體驗勞動的快樂吧。
(責編 韋眷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