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金融風暴席卷全球,百年大廈轟然崩塌。面對狂風暴雨的襲擊,中國企業該如何守得風雨見彩虹?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發軔于華爾街的金融風暴席卷全球之際,中國眾多的中小企業也不得不瑟瑟發抖于這場空前的災難之中。在各路媒體喧囂的“救世”報道中,我不禁想到了鄭板橋的這首《竹石》。從弱不禁風的幼苗到參天挺立的大樹,其間要經歷多少風吹雨打、酸甜苦辣?三十而立的中國市場憑借什么來度過時艱?中國企業又憑借什么來抵御寒流?企業這棵大樹要咬定青山,需要具備什么樣的根基?
深入分析中國企業的成長路徑,可能更便于企業家們理解企業大樹根須的“抓手”所在。
根據企業發展導向和驅動模式,我們把企業從起步到壯大的過程分為以下三個階段:環境導向、競爭導向和愿景導向,分別對應著機會驅動、管理驅動和戰略驅動,三個階段的關鍵詞分別是市場空隙、優質產品和顧客需求。環境導向型企業是幼苗,競爭導向型企業是小樹,愿景導向型企業是大樹,這個轉化過程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會水到渠成,它需要決策者敏銳地抓住每一次轉型的臨界點,進行艱苦的蛻變和涅槃。
環境導向型企業
這個時期的企業家做決策多憑直覺,強調速度為王,一個創意的火花就可能成就巨大的成功。膽量和魄力使企業在粗放的管理模式下快速進步,速度掩蓋了很多深層次的問題,所謂“大發展小問題,小發展大問題,不發展都是問題”,是這個階段的典型寫照。
競爭導向型企業
企業家開始關注對手的動作和行業發展態勢,也從感性決策向理性決策、從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逐步提升,產品優化和品牌建設被視作常規動作。但由于決策的基礎來源于競爭對手的決策,所以產品同質化難以避免,企業會陷入競爭紅海——目前的中國企業大多在這個階段。
愿景導向型企業
企業家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對行業發展態勢從追隨變為試圖引領,把成為領袖企業和承擔社會責任視作決策天條,用價值觀驅動方法論,顧客需求及其變化是企業市場部的標靶——這是中國企業家未來的追求。
從環境導向型向競爭導向型演進,企業家要有勇氣從“術管理”向“法管理”轉變,盡量避免決策的隨意性和戰略的跳躍性;從競爭導向型向愿景導向型演進,企業家要有勇氣從“法管理”向“道管理”轉變,盡量避免決策的僵化性和戰略的死板化。只有堅持在顧客需求、行業跟蹤、服務營銷、品牌創新上的“跟風”,同時堅持在投資決策、多元發展、產品研發和品牌管理上“逆風”,企業才能在12級風暴面前安然無恙。
企業的青山就是顧客,企業家的“抓手”就是戰略。只有根植于顧客戰略的企業,才能把握企業生存的能力根源。雷曼兄弟這株歷經了158年的巨樹都因貪圖暴利而被連根拔起,國內的“小樹們”還有什么理由不謹小慎微、如履薄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