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5日,樟木頭鎮人民政府的一紙公告,將全球最大的玩具代工商之一——合俊集團,推向了風口浪尖。美國金融危機波及中國實體經濟企業關閉的第一案由此誕生!
暴風眼,歷史面臨轉折
如果說,2001年的9月對于世貿大廈來說是一場浩劫,那么,2008年的9月則無疑堪稱華爾街揮之不去的夢魘:7日,早已陷入困境的“兩房”被美國政府接管14日,美林“委身”美銀;15日,雷曼兄弟宣告破產;16日,AIG告急:21日,高盛和摩根斯坦利無奈轉型為普通商業銀行;26日,全美最大的儲蓄及貸款銀行——華盛頓互惠銀行被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接管……然而,噩夢還遠未結束!
這場由低利率、過于寬松的房地產金融政策、經濟過度虛擬化和自由化引起的金融危機正愈演愈烈。隨著金融全球化的加深,金融危機已經從美國蔓延至全世界,包括歐盟、東歐、亞洲、南美洲等。冰島更是出現了國家破產,而巴基斯坦、韓國等國家也岌岌可危。
在全球央行減息無效之后,歐美各國開始展開大規模救市措施。用他們此前所一直反對的“政府干預”代替了一直倡導的所謂“自由經濟”,希望由此來阻止市場信心的進一步下挫。
但是危機依然存在,從10月15日起,全球各大市場均顯現出嚴重的下行趨勢。事實上,全球經濟衰退的魅影浮現正成為彌漫在深秋的、日益吞噬人們信心的一抹哀鴻。
中國,金融海嘯的安全島?
當散向全球的沖擊一浪比一浪高時,不少媒體把中國比喻為金融風暴中少見的樂土、安全島。事實果真如此嗎?
確實,相比歐美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中國所受的影響較小。原因是:第一,在中國特別的資本管制體制下,中國的金融機構并沒有買入太多“有毒”的金融產品,賬面損失要少得多。第二,經過30年改革開放,中國增強了抵御這一風險的能力,具備了抵御這一影響的基礎和空間。主要體現在較充足的外匯儲備、較高的儲蓄率及較大的內需潛力。第三,中國經濟增長當時正處于偏熱狀態,此時遭遇金融危機的連帶影響,起到一定程度的中和作用,一方面使過熱狀態消失,同時使之避免了金融危機雪上加霜式的影響。
但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中美經濟關系空前密切的條件下,美國經歷如此劇烈的經濟動蕩時,中國經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和沖擊。第一,部分投資機構,尤其是我國金融企業對美國銀行的投資,隨著投行的倒閉或經營不景氣而蒙受損失;而一些與美國企業合資或合作的中國本土企業,因危機影響將導致一定的利潤縮減。第二,在吸引外資方面,由于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資金流動性的減少,對我國吸納外商直接投資也會產生一些影響。第三,華爾街金融危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美國市場的消費需求,減緩了中國的出口增長。這樣的外需下降意味著外國消費者對高附加值產品和低附加值產品需求的同時下降。在這種環境下,出口商很可能沒有動力革新技術,而是被迫通過壓低產品價格去維持市場份額,這可能導致中國出口企業貿易條件的進一步惡化。同時,這也是導致像合俊這樣一些出口導向型企業倒閉的重要原因。最后,對投資者和消費者信心產生影響。投資者進行投資,消費者進行消費,往往都是建立在對未來信心的投資和消費的基礎之上,世界金融危機已嚴重打擊了世界經濟各國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我們國家也不例外。
危機or轉機?一種生存方式的歷史抉擇
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攀升、中國出口遭遇寒冬、國內樓市持續低迷……此輪全球金融危機依然氣勢兇猛,問題的嚴重性還沒有充分暴露,對中國的最終影響究竟有多大,還不得而知。但很多經濟學家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金融風暴是中國經濟百年難遇的大機遇。究竟,金融風暴之于中國是危機還是轉機?
事實上,面對危機,中國和中國企業并非無機遇可言:
第一,難得的“海外投資機會”。
處于危機之中的美國金融機構,其金融資產開始貶值,或以較低的價格被整體收購。同時,美國為了及早走出金融困境,適當放寬了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的限制,以求廣攬資金,全力“救市”。這就為各類資本進入美國金融領域進一步打開大門,也為中國企業對外并購提供了契機。
然而,中國在金融風暴中得到的海外投資機會不但體現在金融領域,還體現在實體經濟上。美國金融危機導致流動性短缺,企業普遍面臨資金約束。為了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防止資金鏈斷裂,這些企業急需通過股權轉讓解決資金問題。這正好與中國企業的投資需求形式互補。通過參股或購買世界一流的企業,中國企業便可以較低的成本從中獲得世界名企的技術、品牌、管理技巧以及市場。
第二,中國經濟與出口的升級轉型機會。
受金融風暴影響,中國對美出口困難。但這并非完全是壞事,反而有助于中國經濟的發動機由出口轉向內需。而從宏觀經濟角度來看,這是一個期待已久的變化。因為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必須由出口拉動型轉向內需拉動型。而且,在人民幣升值的大背景下,也給中國出口企業提升產品結構提供了外在的壓力。也就是說,中國企業到了減輕依賴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時候了。
從全球視角而言,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市場繼續增長的景氣利好,也有助于抵御其他地區出現的不利影響??梢灶A期的是,如同20世紀90年代末期的亞洲金融危機時期那樣,中國有望再次扮演一個重要的、負責任的“救世主”角色。只是,上一次是區域性的,這一次,有可能是全球性的。這將是中國真正融入國際體系,成為國際經濟體系的一個“利益相關者”的良機。
因此,在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面前,中國企業威脅與機遇并存。中國企業不僅需要努力繞過美國金融危機的險灘,保持經濟平穩快速增長,同時還要把握危機中蘊含的機會,致力于在更廣泛的領域、更高層次融入世界經濟,搶占新時代的發展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