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哲學思想精辟、深刻,可長期沒有受到學術界的應有關注。研究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不僅有助于拓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科領域,深化對人的本質和發展理論的探究,而且對堅持教育發展的社會主義價值導向,實現教育公平,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研究存在的突出問題表現在認識論和價值論的分離。為此,必須從馬克思學說的整體視域中,從認識論和價值論的有機結合中,實現教育的人本價值取向和教育客觀規律的內在統一。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教育哲學; 主體性; 客觀規律性
中圖分類號:B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09-0015-03
一、 研究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的意義
1. 理論意義是拓展研究領域,提升理論高度。近年來,隨著研究馬克思熱的興起,理論界對馬克思的經濟哲學、政治哲學、文化哲學、歷史哲學、科技哲學等領域進行了深入探討,取得了不菲的研究成果;但對有著深刻思想內涵和現實意義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研究卻十分薄弱,研究領域亟需拓展。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哲學從哲學世界觀、價值觀的視角研究教育的根本問題,探討培養什么樣的人、以及如何培養人的問題。它以人的本質和發展理論為支撐,同時又是對這些理論的運用和深化。作為實踐哲學,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哲學高度重視人的主體精神。強調人不僅是環境的產物,而且是能動地改造環境的主體力量。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哲學對拓展馬克思哲學研究的學科空間,開拓教育哲學研究新領域,深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特別是人的本質和發展理論探討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近代以來的西方教育哲學思想大致可分為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和科學主義教育思想。以盧梭、哈貝巴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家雖然提出了把人作為根本價值目的的理論主張,但由于對人的本質的抽象理解,因而無法探尋到解決教育問題的根本出路。以斯賓塞、赫胥黎、斯金納、皮亞杰為代表的科學主義教育思想家通過實證的方法、生物學、心理學的方法,在探討某些比較具體的教育問題無疑具有一定的科學成分和理論價值,但由于缺乏科學的哲學理論作支撐,缺乏對社會宏觀規律的深刻把握,因而從總體上也未達到科學教育理論的高度。唯物史觀的創立,為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哲學奠定了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和價值觀,第一次科學地解答了人的解放、自由全面發展的崇高價值目的和人類歷史發展規律、教育自身運動規律的辯證統一問題;深刻闡明了教育變革與社會變革的辯證關系,提出只有通過徹底的社會變革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自身的問題;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哲學奠定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基石之上,堅持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和認識對實踐的能動作用,強調在尊重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充分弘揚教育主體的能動作用,既克服了教育觀上的唯心主義束縛,又打破了形而上學的僵化教條,實現了教育史上的偉大變革。因此,探討馬克思的教育哲學,從哲學的高度思考教育領域的根本問題,有助于透過教育表象,提升教育理論的科學性。
2. 實踐意義。第一,有助于實現教育公平、正義。盡管盧梭、斐斯泰洛齊、杜威等人的教育思想蘊含著豐富的人本主義合理內核,但由于他們從抽象的人出發構建教育理論大廈,最終都未能找到實現教育公平、正義的正確路徑。馬克思的教育哲學是人類歷史上真正的平民教育哲學。它的根本價值目標是要徹底擺脫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被奴役、被異化的非人境遇,實現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它以唯物史觀為理論支點,結合社會制度的根本變革,探尋實現教育公平、正義的現實道路。在當代中國的社會轉型期,面對教育不公平現象,只有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哲學剖析這一現象產生的社會根源,通過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才能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的正確途徑,而不是離開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空談教育公平、正義的抽象原則。第二,有助于人才培養的正確價值導向。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哲學和馬克思主義整個思想體系密不可分。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培養的不是替資本家榨取剩余價值的工具,而是旨在造就實現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新人。當代中國是在國際壟斷資本占優勢的全球背景下建設社會主義的。西方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思潮對當下中國的教育價值導向產生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中國能否消除民主社會主義、新自由主義思潮的誤導,能否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沿著正確的航道前行,關鍵在人才培養的價值導向。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哲學能夠使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深深植根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價值追求中,堅定人才培養的社會主義價值取向,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人的歷史主體性。第三,有助于推進素質教育,培養人的自由個性和創造精神。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哲學是在批判近代思辨哲學和直觀唯物主義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它把科學的實踐觀和歷史唯物主義群眾觀相結合,高度重視人的主體精神。馬克思的主體精神不僅是單個人的能動性,還包括群眾作為歷史創造者的能動性。在教育實踐中能夠發揮主體作用的不僅僅是學校教師和學生,還包括廣大的勞動群眾,這與當下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時代精神相契合,因而對全面提升人的綜合素質,構建學習型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哲學注重把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強調教育民主,鼓勵自由探索,尊重個性和創新,彰顯出鮮明的時代精神,這對當代中國培養學生自由個性,構建創新型國家也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二、 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的研究現狀
1. 國內的研究現狀:早在20世紀30年代,楊賢江就以唯物史觀為理論支撐,深刻論述了教育與社會的辯證關系,批判了“教育救國論”、“教育清高論”。[1] 他的《新教育大綱》一般被認為是第一部研究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著作。同一時代的張栗原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視角,剖析了當時流行的各種教育哲學流派,探討了教育的本質、目的和價值等重大問題。[2]建國后,中國教育界受蘇聯學者的影響,認為教育原理可以代替教育哲學,一度在高等院校取消了教育哲學,對中國教育理論與實踐產生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20世紀80年代隨著教育哲學學科的重建,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研究進一步拓展和深化。黃濟認為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應“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對教育中的一些根本問題,從哲學的高度進行研究和探討,從中找出一般的規律,作為教育理論和實際的指導。”[3]他的《教育哲學》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部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專著,對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學科建設做出了開創性貢獻。刁培萼、丁沅認為“教育哲學是用哲學觀點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問題的一門學科。”[4]主張按照“自然發展與教育”、“社會發展與教育”、“思維發展與教育”的新框架建構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體系。
從20世紀30年代到80年代,中國學者對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的研究主要是從本體論、認識論的角度展開的,比較多地強調教育的社會性、階級性,對馬克思的個性解放與自由,對受教育對象的個體需要、愿望和動機等內在價值訴求關注不夠,對怎樣遵循教育對象的身心發展規律培養富有個性的社會主義新人研究比較薄弱。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一些學者研究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的思路出現了轉向。傅統先、張文郁不僅從認識論的視角探討教與學的辯證關系,還力圖以價值論為主線建構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新體系。[5]舒志定也從存在論的視角研究教育價值問題,對教育何以發生,教育如何發生提出了一些富有啟發性的新思考。[6]這一階段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比較注重對個體人的目的、動機、價值、尊嚴進行比較系統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過去從本體論、認識論的視角討論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思想的單一化狀況,但在關注教育的個體價值、弘揚主體性時又忽視了教育客觀規律對主體制約性的探討,因而存在著研究上的不足。
2. 西方的研究現狀:20世紀50年代,美國教育哲學界就比較關注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問題。美國全國教育學研究會1955年編輯出版的《教育哲學》已把《關于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哲學》列為專門的一章。由H.A.奧茲門和S.M克萊威爾合著的《教育的哲學基礎》是當代再版次數最多的教育哲學教材之一,書中也列專門的一節介紹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盡管他們沒有把富有辯證特性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和蘇聯帶有教條主義趨向的教育哲學區分開,但仍然肯定了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的出發點是擺脫資本主義制度下的非人狀態,實現人的徹底解放;對馬克思關于教育與環境、主體與客體關系的辯證分析也給予了高度評價。[7]
不少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從不同視角解讀馬克思的教育文化思想,力圖通過文化批判探尋出一條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工人階級擺脫異化的新道路。盧卡奇、葛蘭西都看到現代資本主義文化教育中的意識形態本質,指出文化批判在強化階級意識,進行社會變革的極端重要性。盧卡奇深刻剖析了資本主義物化意識對無產階級解放事業造成的消極影響。指出西方無產階級在處理自身事務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認同了占支配地位的資本主義文化觀念。有鑒于此,必須進行資本主義文化批判,喚起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否則人的自由和解放就會成為幻影。[8]葛蘭西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另一領軍人物。他運用社會意識形態理論剖析了資本主義教育的階級本性。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利用自己操縱的文化霸權,不斷對無產階級進行意識形態控制,使下層民眾認同現存社會秩序。葛蘭西認為無產階級要徹底改變自己被奴役的悲慘境遇,不僅需要摧毀資產階級的國家機器,還應通過多種方式掌握文化領導權。[9]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代表阿爾都塞認為資本主義社會要長期生存下去,必須塑造一代又一代俯首聽命于資產階級的產業工人。資本主義學校的核心任務就是不斷灌輸資本主義文化觀念,進行工人階級的再生產,以服務于資本主義的既定秩序 。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馬爾庫塞剖析了后工業社會的技術意識和權威主義導致了人的批判精神和自我選擇能力喪失,從而使富裕的現代人日益淪為“單向度”的病態人。[10]
無論是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還是法蘭克福學派都洞察到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的突飛猛進并未改變資本主義文化教育的階級本性。揭示了資產階級的文化教育觀念對無產階級事業的嚴重負面影響,并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激烈的文化批判,這是值得肯定的。但其局限性也顯而易見。他們都片面夸大了文化批判在社會演進中的影響,忽視生產方式對歷史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這樣,文化批判就步入了唯心史觀的歷史誤區。
3. 前蘇聯的研究現狀:克魯普斯卡婭是前蘇聯具有廣泛國際影響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家。她在深入鉆研馬克思恩格斯教育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前蘇聯的國情對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哲學思想進行了多角度闡發和具體化研究,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體系。克魯普斯卡婭堅持教育要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服務,強調教育和生產勞動相結合;重視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集體主義教育,尊重人民群眾在教育實踐中的主體精神,對中國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馬卡連柯善于把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哲學思想和豐富的教育實踐相結合。他特別強調集體主義精神的熏陶和培養,著力探索理論學習和勞動實踐有機結合的具體途徑和方法。凱洛夫的《教育學》是以馬克思主義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編寫的一本影響比較廣泛的教育學著作。它雖也肯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能動作用,肯定應尊重兒童身心特點和成長規律,但又過分突出了教師的主體作用,強調課堂中心,對學生的能動作用重視不夠。從總體上看,蘇聯的學者、教育家比較注重吸收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思想中社會性、階級性的一面,對學生個性尊重和主體性訴求關注不夠。
三、 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研究存在的問題
目前國內馬克思教育哲學研究取得不菲的成果,但也存在不足:第一,對馬克思教育哲學思想研究缺乏應有的學術自覺。當下國內教育理論界的一些學者片面強調現代西方教育哲學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西方教育哲學固然有其合理性的學術精華需要中國學者加以研究、學習和借鑒,但卻無法提供像馬克思奉獻給我們的那樣系統而深刻的世界觀、方法論和價值觀。忽視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的學術價值和對當代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導向作用正是當下中國教育問題的深層根源。從總體上看國內學術界對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的研究嚴重滯后時代的發展,這與主張用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指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要求極不相稱。據作者所掌握的資料,目前國內只有舒志定教授寫過一本關于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思想的專著,而且主要是從存在論的視角展開的,因此需增強對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研究的學術自覺性和時代使命意識。第二,研究的角度比較單一。研究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學術著作大多從教育學的角度著手,而很少從哲學的角度加以深化。即使從哲學的視角,也主要從認識論展開研究。最近雖然從價值論角度的研究增多了,但價值論和認識論又是彼此孤立的,教育的價值性與科學性未能體現有機的統一。未能擺脫孤立地從單一哲學視角如認識論、價值論,或從現代西方存在論、舊唯物主義的角度去解讀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思想的研究偏向,沒有從馬克思哲學的總體視野,從人的解放和社會發展規律相結合的高度探討其深刻思想,因而有必要加大研究力度,拓展研究視野。第三,在研究方法上的抽象思辨趨向。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不是書齋里的抽象思辨,而是人民群眾直面社會現實,通過教育實現自身解放和發展的理論利器。當下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研究缺乏問題意識。一些學者對中國現實教育的迫切問題關注不夠,也缺乏用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立場和研究方法對教育熱點、難點進行具體分析;滿足于從概念到概念的邏輯推演,從理論到理論的抽象思辨,甚至用現代西方哲學的觀點曲解馬克思主義的教育思想。這不符合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直面現實世界的實踐哲學本性。
四、 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研究的出路
1. 從價值論和認識論相結合的新角度研究馬克思的教育哲學。要改變單純就教育論教育,孤立地從認識論或價值論角度研究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思想的狀況。應從人的解放、自由全面發展的高度探討教育的價值目的,以唯物史觀為理論支撐,探討社會環境與人的成長之間的辯證關系。既弘揚教育主體的能動性,又尊重客觀規律性,體現馬克思教育哲學思想價值導向的人民性與指導方法科學性的統一。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馬克思教育哲學的研究偏向主要表現在脫離人的價值訴求,忽視人的個性發展,片面強調教育的社會性,不利于人的創造精神的發揮;當下的偏向走向另一極端:一些研究者離開社會發展規律和教育運動規律,片面強調人的主體精神,實質上是主觀唯心主義在教育哲學中的“出場”。上述兩種趨向,都對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正確的出路應是:從馬克思學說的整體聯系上,把握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思想的價值追求和內在規律,把弘揚主體精神和尊重客觀規律有機結合起來。
2. 從大教育的新視野研究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思想。一些學者之所以質疑馬克思教育哲學思想存在的合理性,深層原因在于把教育僅僅理解為狹隘的學校教育。馬克思的卓越之處在于他把教育理解為一個巨大的社會系統工程。要準確解讀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思想,必須超越傳統的學校教育觀,從大教育觀的視角研究教育主體的廣泛性,拓寬教育主體的范圍,不僅要把教師、學生作為主體,還需把參與社會教育,追求自身解放和發展的勞動群眾作為教育實踐的主體,把學校教育和社會實踐教育相結合,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教育變革與社會變革相結合,開拓馬克思教育哲學的新境界。
3. 結合當代中國教育實踐研究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研究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有很多方法,如文獻研究法,對比分析法,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等,都有各自的特點和優點。但根本的方法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是實踐哲學,而不是書齋里的抽象思辨。要改變漠視中國教育實際,簡單照搬西方教育哲學或教條式對待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思想的研究弊端。要結合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的價值立場和科學方法剖析中國教育實踐中的現實問題,如教育公平問題、教育發展不平衡問題、素質教育問題,充分彰顯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的實踐特性,為中國教育事業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和科學的理論支撐。
參考文獻:
[1]李浩吾.新教育大綱[M].上海:南強書局,1930.
[2]張栗原.教育哲學講義[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49.
[3]黃濟.教育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
[4]刁培萼,丁沅.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5]傅統先,張文郁.教育哲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
[6]舒志定.教育哲學引論[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3.
[7]H.A.奧茲門,S.M克萊威爾.教育的哲學基礎[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
[8][9][10]徐崇溫.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 李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