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充滿活力”,這一思想與鄧小平建設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社會理論一脈相承。鄧小平從觀念、主體、制度三個層面進行探索,對建設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社會做出了歷史性貢獻。所以,研究這一理論對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激揚社會主義社會的生命力,有著重大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
關鍵詞:鄧小平; 充滿活力;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歷史性貢獻
中圖分類號:A84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09-0027-03
所謂“活力”,是指一個事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沒有活力的和諧是靜止的和諧、僵化的和諧。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就明確指出了充滿活力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之一。這與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鄧小平曾經指出:社會主義社會應該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社會活力來自社會觀念、社會成員、社會組織和社會機制的有效運作。為了建設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社會,鄧小平從實際出發,以系統觀點的時代特色,提出了從三個層次上著手,賦予社會主義應有的活力的理論:以解放思想激活思想活力,以制定科學的方針政策來激發主體活力,以制度創新去調動制度活力,并把這一理論運用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從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我們黨在新世紀新階段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了歷史性貢獻。新的中央領導集體一再強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因此,對鄧小平的這一理論進行研究,無論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是很有意義的。
一、 解放思想:社會活力的觀念性因素
建設社會主義社會,首先要激活人的思想。回顧新時期的建設與改革歷程,沒有思想的解放,就闖不出“兩個凡是”和改革開放前近20年“左”的思想的藩籬,就沒有今天中國社會主義的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新局面。針對長期以來“左”的觀念、“文革”中林彪和“四人幫”搞的假馬克思主義以及“文革”結束后“兩個凡是”等錯誤思想造成的思想僵化的普遍的精神狀態,鄧小平認為,解放思想不僅是一個思想路線問題,而且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是關系到黨和國家、關系到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的問題。“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眾的思想,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1]“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2]只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正確地改革同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確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法和措施,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體制,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解放思想的前提下,鄧小平提出的:實事求是、“三個有利于”標準、“社會主義本質論”,它們是社會主義保持生機與活力的理論保證。
實事求是既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也是鄧小平理論的基本原則。鄧小平把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發展成為“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它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鄧小平指出,解放思想以實事求是為方向和指針,二者是辯證統一的。“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同時,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前提條件。鄧小平說:“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堅持實事求是,就必須繼續解放思想。”[3]再次,鄧小平指出,“解放思想,也是既要反‘左’,又要反右。”從這樣的思想路線出發,主體就會以一種新的精神狀態、新的思路視角、新的思想觀念去實事求是,去開拓新的局面,激發新的活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成為推動整個社會主義建設進程最強大的思想武器,事業發展不息,解放思想不止。尤其在改革開放之初,它有力地保證了新局面的開辟。
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針對當時姓“資”姓“社”的爭論,他指出:思想不解放,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歸根到底,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改革開放要深入,就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樣就拋棄了從概念出發的思維方式,建立了一種嶄新的目的論的思考方法:只要合乎“三個有利于”的標準,手段可以選擇。這個標準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掃清了思想障礙。同時,針對國外關于中國改革開放會不會使中國放棄社會主義的評論和國內把市場經濟等同于資本主義的觀點,鄧小平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本質的著名論斷:“對內搞活經濟,是活了社會主義,沒有傷害社會主義的本質。”[4]“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它概括了制度的功能,克服了過去僅僅從制度特征上講社會主義的局限性,為在實踐中創造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開拓出最大的體制空間。
二、 主體活力:和諧社會的能動性因素
鄧小平說:“中國的事情能不能辦好,社會主義和改革能不能堅持,經濟能不能快一點發展起來,國家能不能長治久安,從一定意義上說,關鍵在人。” [5]為了搞活社會主義,鄧小平要求努力調動起足夠的主體力量,投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去;要求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力量、智慧、積極性和創造性都調動起來,引導到社會主義建設中去。
1. 鄧小平堅持和發展了毛澤東的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的思想,科學認識社會各階級階層的地位和作用。黨對社會各階級或各階層的認識一旦發生錯誤,不但會嚴重挫傷其積極性,甚至會把本來的積極因素轉化為消極因素,推到對立面去。無論在革命還是建設時期,我們都有過慘痛的教訓。鄧小平認識到了這方面的失誤,極力為知識分子恢復名譽,提出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他說:“無論是從事科研工作的,還是從事教育工作的,都是勞動者。”他科學闡述了社會各階層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農民階級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力量。工人階級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導力量;農民階級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知識分子代表著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先進力量。這就為黨制定統一戰線總方針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社會各階層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主體性作用提供了政策平臺。
2. 鄧小平為新時期統一戰線找到了一個最廣泛的政治基礎: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的一致性,從而凝聚了最大范圍的社會主義建設力量。他指出:我國革命的愛國統一戰線,“已經發展成為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最廣泛的聯盟”。[6]它表明了新時期統一戰線總體上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基礎,實現大陸人民的團結;以擁護祖國和平統一為基礎,“一國兩制”,實現大陸同胞與港澳臺同胞的團結;以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基礎,實現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的大團結,因此是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辯證統一。社會主義是愛國主義的本質和核心,又從愛國主義那里獲得了更為深厚的活力源泉。
3. 鄧小平積極探索調動人民積極性的途徑。一是肯定了人民群眾物質需要的合理合法性和積極作用以激發人民群眾現代化建設的能動性、創造性。他說:“不講多勞多得,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7]二是尊重群眾的實踐和首創精神。他說:“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的,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8]三是制定方針政策從實現、維護和發展人民的利益出發。如“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步步都體現了對人民生活的關心。此外,政治上發揚民主,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等,都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
以上這些措施凝聚了國內外一切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力量,使之在安定團結的基礎上達到充滿活力的和諧狀態。
三、 繼承與創新制度:社會活力的制度性因素
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空前活躍,如源泉活水汩汩涌流,社會主義建設者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要建設社會主義,還須有制度保證。鄧小平辯證的否定了蘇聯模式中僵化的經濟體制和權力過分集中的政治體制使得本來應該生機盎然的社會主義失去活力的做法,他指出:“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從而提出了“制度建設”思想:緊緊抓住制度創新,通過改革開放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優越性。
首先,鄧小平指出:“我們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是個好制度,必須堅持。”[9]同時,他辯證的看到,一個新制度要全面超過并戰勝舊制度,就必須把舊制度可以利用的活力吸收過來,使之在新基礎上得以進一步的發展。他強調:“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10]這樣,對外開放,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成為搞活社會主義不可缺少的外部活力源,使中國得以接續到現代世界文明發展的更大范圍、更新鮮的源頭活水。“一國兩制”它極大的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這個特色,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對香港、澳門、臺灣問題的處理,就是‘一國兩制’。這是個新事物。”[11]鄧小平同時指出,國家主體保持社會主義,“在這個前提下,可以容許在自己身邊,在小地區和小范圍內實行資本主義。我們相信,在小范圍內容許資本主義存在,更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12]
其次,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直接動力。鄧小平有時把改革叫做“對內搞活”,強調的就是搞活社會主義的目標。“社會主義制度并不等于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做法。”那就應當把社會主義制度同表現這種制度的具體體制區分開來,具體制度才是改革的對象。改革是全方位的,在改革中,緊緊抓住具體制度創新是鄧小平改革的最顯著特征。主要的內容有:一是政治體制改革,主要指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創新。由于它“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13]鄧小平強調建立健全黨規黨紀,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首次對黨的領導與法律權威的關系做出科學解答:“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同時,針對官僚主義、權力過分集中、家長制、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這些制度中的弊端,指出:“增強活力,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各級領導班子的年輕化”,[14]主張通過干部制度改革來造成人才輩出、年輕有為的生動局面。為此,他帶頭廢除領導干部終身制,建立領導干部離退休制度,開創了社會主義國家中央領導集體制度化交接班的成功范例。他還在干部的選拔、培養、任用、考核等方面引進競爭機制,擴大群眾參與。此外,實行黨政分開,堅持和完善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領導制度;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具體制度,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等。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創新極大地堅持和改善了黨的領導,“保持了黨和國家的活力”。二是經濟體制改革,主要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鄧小平的又一大制度創新亮點。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比較,它的優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保證重點。缺點在于市場運用得不好,經濟搞得不活。”[15]因此經濟體制改革就是以市場為取向,把經濟搞活。鄧小平說:“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這從根本上解決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兼容性問題,為我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把改革推進到了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最大特點是發達的市場關系和宏觀調控體系的有機結合。宏觀調控的好處在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市場則更注重搞活微觀領域。市場通過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的功能,把資源配置到效益較好的環節去,同時通過適者生存給企業以激勵和壓力,使整個微觀經濟單位充滿活力;尤其使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個人更加努力學習,努力工作,更有效率,更充滿活力。總之,這些措施從制度層面保證了社會的和諧運行。
正是在鄧小平建設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社會主義條件下的人們思想活躍,精神振奮,各項制度更加成熟。中國的國民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由溫飽到小康,祖國統一大業取得新進展,社會主義中國呈現出建國以來少有的和諧發展勢頭。
新世紀新階段,我們必須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不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因此,在觀念層面上,大力宣傳并在全社會倡導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凝聚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精神支柱;在主體層面上,必須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和營造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人際環境,積極動員社會主義建設的主體力量,并且不斷進行制度的改革和創新,從政策層面保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充滿活力。總之,我們要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從各個方面激發全社會的活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
參考文獻:
[1][2][3][6][7][13]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5][8][9][10][11][12][14][15]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責任編輯 仝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