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是我黨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我們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必須通過對經典著作的研讀中澄清對“人”認識上的理論誤區來把握“以人為本”的精神實質;同時要從社會主義建設的正反面實踐中認識“以人為本”;從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中看待“以人為本”。明確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
關鍵詞:堅持以人為本; 科學發展觀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09-0033-04
一、 從經典著作中澄清對“人”認識上的理論誤區
首先,“以人為本”要解決何謂“人”的問題,對這一概念的理解應建立在對以往的舊的“人性”論的鑒別與批判的基礎上。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無論古代現代、還是東方西方哲學都有共同的話題,即世界以人為核心的存在問題。”不同哲學觀點下對人性的觀念有所不同。在哲學史上,圍繞著對“人性”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舊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在理解人時往往強調人的精神,把人規定為精神的存在物,從而把人性歸結于抽象的精神性,這早已被公認是不正確的結論。近代以來,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則把人理解為自然存在物,把人性歸結為單純的自然性。而以馬克思為代表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在實踐基礎上對“人”的理解納入了社會歷史進程中,認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這種不同的認識取向下指導的實踐導致了不同的結果。由于早期資產階級管理學家形而上學地機械地理解“人”,因而將人簡單地歸結為某種單純的或幾種特性,并運用在資本主義的生產實踐中,以提高勞動效率,獲取更多的利潤。例如,泰勒提出的“經濟人”理論,將人理解為經濟利益而工作的人,不顧工人感情、心理需要,通過金錢來刺激員工生產的積極性以提高生產率;梅奧的“社會人”把人理解為受人際關系影響的人,通過對員工之間人際關系的調整和上下級之間的溝通聯絡來激發工人工作的積極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則將人的自我實現作為人類需要的最高層次,認為人只有發揮自己的潛能,顯示出自己的才干,才能得到最大的滿足。由于唯心史觀和機械唯物論者不能從生產實踐的角度考察人類歷史,否認人的自覺能動性,從而也就不能夠對人在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性作用有清晰的認識,最終在理論上陷入唯心主義的泥潭。這種人性論指導下的資本主義管理實踐,財富成為追逐的主要目標,人的發展只能從屬于經濟的發展。由于在實踐中不能更好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從而加劇了階級的對立。與此相反,馬克思指出,作為現實的人,“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創造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就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這一論述,科學地考察了勞動人民的生存前提,以人的生存與發展作為人的最高價值目標,符合歷史發展規律,同時也注定了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必然性。
其次,“以人為本”應是對古代“以民為本”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東方語境下的中國古代“民本”思想源遠流長。在我國古代,一些思想家提出了“民本”思想。如《管子·霸業》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的詞句,《孟子·盡心》中“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以及《荀子·王制》中的“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表述到了今天依然讓人記憶猶新。不可否認,這些觀點包含著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華,表明了中國統治階級的有識之士對民眾疾苦的體察和對民眾力量的認知,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性。但也受到階級地位和世界觀的局限。這些言論既不是著眼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全面發展而提出,也不是以人的生存與發展作為最高價值目標而提出,而是當作一種“馭民”和“治民”之術,作為維護君主專制統治的手段而提出的,與真正現代意義上“以人為本”的思想有一定距離。對此的鑒別,要充分肯定其進步性的一面,同時,也應該認識到,古代的這種“以民為本”的思想與當今“以人為本”思想上的本質區別。
第三,“以人為本”為核心應對西方“人道主義”理論與實踐進行批判。
西方早期的人道主義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智者普羅泰格拉提出的“人是萬物的尺度”,被認為是肯定人在宇宙萬物核心地位的最早言論。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學者提出以人為核心的思想,要求提高人的地位,維護人的尊嚴,肯定人的現世幸福生活,尊重人的意志,可以看作是對這種思想的繼承與發展。17-18世紀,人道主義思潮擴展到了政治領域,強調理解人、尊重人、愛護人、強調保障個人權利等,成為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一面旗幟。近代西方人本主義反對迷信、崇尚科學,反對專制、崇尚自由,反對神性、張揚人性,對于反對封建主義、推進人的解放起到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西方人道主義思想在其本質上是一種脫離實踐的,脫離社會現實的抽象人性論。在實踐上也帶有極大的階級欺騙性。這是因為他們不是把人性看作歷史的,具體的,而是從所謂不變的、 普遍的、抽象的人性出發,實質是從資產階級自身的根本利益出發,實現本階級的根本利益訴求。在當代世界,這種抽象的“人道主義”思想還成為西方某些政治勢力以人道主義為名,鼓吹“人權高于主權”,以“人道主義”干涉別國內政的借口。這些都不應是“以人為本”為核心的應有之意。只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從具體的社會歷史實踐中去理解、把握、看待、理解人,才能夠真正把握“以人為本”的思想內涵。
以上分析看出,中國共產黨提出“以人為本”思想是既融合了中西方哲學人本思想的精華,又是對舊“人本”思想的揚棄和否定。成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面向人類,面向未來的新的發展哲學。
二、 從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原則中把握“以人為本”
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革與實踐是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為指導而形成的。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之一,必須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其理論基礎與前提。因此,要深刻理解“以人為本”的思想就應追根溯源,回到馬克思主義哲學歷史的語境中來進行解讀。
人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唯物史觀不是任意的,而是有前提的:“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存在。這些個人就是‘現實的個人’”。在其唯物史觀的科學體系中,人的自由發展和全面發展是歷史發展進步的標志。《共產黨宣言》發表后,1894年1月3日,有人請求恩格斯為1894年3月在日內瓦出版的周刊《新紀元》找一段題詞,要求他從已有著作中找簡短的語句表達未來社會主義紀元的基本思想。恩格斯則引用了《共產黨宣言》中“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來對此進行概括總結。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一種對人類生存狀況的深切思考和改變的哲學,以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核心與最高目標。
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中,還提出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和歷史的創造者。馬克思主義認為,在推動社會發展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兩對基本矛盾中,最終起絕對作用的是生產力,而在生產力系統中最為活躍的因素是人。人既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又是社會生產和科學文化發展的根本目的,同時又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根本尺度。他認為,在整個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人民群眾是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力量。因此,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總是體現在人的發展上,表現在滿足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上,表現在社會成員自身素質和能力的提高上。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若不能為人的發展而服務,就失去了明確的目的和方向。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在資本主義發展的現實基礎上,以人的自由發展的程度來考察科學社會主義的歷史發展形態的。他認為,社會主義作為一個新的社會制度是實現人的解放的基本前提。人的解放,必須著眼于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人的全面自由發展而創造條件。促進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過程,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邁進的過程。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就是一個以促進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標而全面建設、全面發展的社會,而到了社會主義的最高階段——共產主義社會則是一個在社會主義發展的基礎上,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一種對人類生存狀況的深切思考和改變的哲學,以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核心與最高目標。
綜上所述,科學發展觀提出“以人為本”為核心,這與上個世紀以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是一脈相承的。它實際上蘊含了三大要素,即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其中兩個質的規定性:其一,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二是科學社會主義與當代社會相結合,具有顯著的時代特征。它的提出不僅僅需要運用唯物史觀的結論去解釋社會發展中的新現象,更是一種賦予時代特色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三、 從社會主義建設的正反面實踐中看待“以人為本”
剛剛過去的20世紀是國際形勢風云變幻的世紀,從1917年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俄國、中國以及其他第三世界國家,先后走上了無產階級領導的武裝革命的道路,一大批社會主義國家在這一時期誕生了。社會主義國家產生后,推翻壓迫人剝削人的社會政治制度,建立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制度,解決了人民的生存前提。但正如列寧所指出的:“只靠共產黨員的雙手來建立共產主義社會,這是十分幼稚的想法。共產黨員只不過是人民大海中一粟而已。”“對于一個人數不多的共產黨來說,對于一個作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來領導一個大國在暫時沒有得到較先進國家的直接援助的情況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共產黨來說,最嚴重最可怕的危險之一,就是脫離群眾。”因此,在經濟文化都比較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里,如何能夠更加徹底地、準確地和全面地反映人民群眾的需要,是否能夠吸引人民群眾參與到社會主義建設當中去,這一問題尚在不斷地探索之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形成的西方資本主義各國的聯合和東方社會主義各國的聯合,最終畸變為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奪世界霸權的格局。因此,社會主義國家因處于劍拔弩張的“冷戰”環境下,一方面“過分地強調各種社會制度之間的絕對對立性和對抗性,夸大階級性、革命性、斗爭性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資源的有限性和重工業優先的發展戰略,使國家更加強調經濟領域的GDP的指標而忽視其他領域的綜合發展,將“發展”視為一種經濟現象,即把單純的經濟增長和財富積累作為實現社會發展的首要標準,忽視了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例如,盲目強調發展的科學性,在發展忽視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重發展而輕環境、輕效率,重增長而輕節約。人民群眾的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沒有得到更大限度的發揮。從而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在某些特殊的歷史時期,我國在意識形態上也產生了“以階級斗爭為綱”、“一大二公”、“大躍進”、“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兩個凡是”等錯誤的內容,嚴重損害了群眾利益,削弱了社會主義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0世紀70年代以后,許多國家對發展做了進一步反思,嘗試對發展做出新的詮釋,各國開始制定符合時代背景的新型的社會發展觀,由單一性、片面性的理解向多元性、全面性拓展。實際上,在我黨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歷史中,群眾路線與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的理念是我們黨最大的政治優勢,是我國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勝利的法寶。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根據科學社會主義原理,把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作為一切工作根本出發點。他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就是我們的出發點。”他認為:“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以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也正是這種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的思想和實踐,中國革命才取得了根本性勝利。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鄧小平認為,應把人民群眾作為評判路線、方針、政策是否正確的主體,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決策是否正確的根本依據。他將建設社會主義的性質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結合起來,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們當前最大的政治,因為它代表著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利益。”江澤民繼承和發展了鄧小平理論,他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其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21世紀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這個思想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提出了“以人為本”為核心、以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可持續的發展觀。
實踐證明,什么時候忽視和違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社會主義就會喪失吸引力和凝聚力,社會主義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就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吸引和凝聚最廣大人民群眾。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我們黨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歷史,就是著眼于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足基本國情,不斷增強社會主義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歷史。無論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贏得了這場革命和建設的勝利,關鍵就在于,中國共產黨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終堅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黨的全部任務和責任,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正是成功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的這一歷史經驗的最好表達。
四、 從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中看待“以人為本”
黨的十七大對科學發展觀做出了科學定位,這是黨的十七大的一個重要的歷史貢獻。“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和本質要求之一,其內涵可以概括為:“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這一科學表述與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是完全一致的,與我們黨提出的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是我們黨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性的體現,它必將成為社會主義社會永葆強大生命力的法寶。
科學發展觀中的“以人為本”,其論述實際上科學地解釋了社會主義為誰發展、靠誰發展、發展成果如何分配的問題。在為誰發展的問題上,科學發展觀堅持發展為了人民,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政府一切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決策和工作的標準,把發展的目的真正落實到滿足人民需要、實現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在靠誰發展的問題上,科學發展觀堅持把人民群眾作為推動發展的主體和基本力量,以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為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最充分地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會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億萬群眾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在發展成果如何分配上,科學發展觀強調堅持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改革發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體現在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上,體現在不斷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上,體現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益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五、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堅持“以人為本”
自十月革命后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體系的形成,走什么道路,堅持什么道路的問題,從來是決定黨的事業成敗得失的決定性因素。毋庸置疑,中國作為一個對全球有影響力的大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之路,正在受到世界的關注。眾所周知,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根本保證,而“以人為本”就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的集中體現。十七大報告指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 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些論述表明在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進程中,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堅持社會主義的性質和方向。這里蘊含著一個真理尺度與價值尺度的哲學命題。在經典的馬克思主義著作中,真理指的是通過實踐獲得的關于外部世界的科學認識;而價值是實踐追求的根本目標。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實踐必須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價值尺度,并將兩者有機地統一起來的結果。這就要求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必須堅持和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從人民群眾的利益和發展要求出發,把美好的追求作為認識和實踐活動的重要目標,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發展看作是一切認識和實踐活動的出發點。
當然,時代主題下的發展觀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創新的動態過程。如今,人類已進入21世紀,世界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時代正呼喚著自己發展哲學。十七大報告順應世界進步潮流,把握中國大勢,站在歷史的高度,將“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思想。相信,在它的指引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和實踐必將會走向新的歷史階段。
參考文獻:
[1]陸劍杰.中、西、馬哲的歷史對比和當代會通[J].學術研究,2005,(1).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4)[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曾天雄.論“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哲學內涵[J].吉首大學學報,26,(1).
[4]戴望.管子校正·霸王[M].上海:上海圖書出版社,1986.
[5]中共中央編譯局.列寧全集(43)[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中共中央編譯局.列寧選集(4)[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毛澤東選集(2,3)[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鄧小平文選(2)[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人民日報,2003-10-15.
[10]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06.
[1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N].人民日報,2007-10-15.
責任編輯 劉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