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漢城市圈在“兩型”社會建設方面取得突破,必須順應世界產業發展新趨勢,順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大趨勢,選準“兩型”社會建設切入點,突破性地發展新能源與環保技術(EET)產業。
關鍵詞:EET產業; “兩型”社會建設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09-0037-04
2007年12月,國家批準武漢城市圈為“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是改革開放30年來湖北武漢發展面臨的最大一次歷史機遇,武漢城市圈由此進入全國新一輪改革試驗的最前沿,進入探索新的產業發展的最前沿。武漢城市圈如何抓住這一難得良機,在“兩型”社會建設方面取得突破,走在全國前列?我們認為,必須順應世界產業發展新趨勢,順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大趨勢,選準“兩型”社會建設切入點,突破性地發展新能源與環保技術(Energy and Environment Technology,簡稱EET)產業。
EET產業正在成為全球產業發展的熱點。武漢城市圈發展EET產業,順應了全球產業發展趨勢和新能源技術革命的潮流,切中了湖北乃至國家中長期發展面臨的能源緊缺這一要害問題,能為“兩型”社會建設和全國的節能減排環境保護提供強有力的產業及技術支撐;同時,又能有效發揮湖北的科教優勢,引導海內外EET產業的創新資源向湖北武漢集中。武漢城市圈在“兩型”社會試驗區建設中,大力發展新能源與環保產業,是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技術和產業基礎,是推動發展方式轉型的核心。可以說,發展EET產業是我們面臨的一次重大歷史機遇、一項緊要歷史任務,是我們推進“兩型”社會試驗區建設,建立新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必須作出的戰略選擇。
一、 發展EET產業,是“兩型”社會試驗區建設的必然選擇
(一) 發展EET產業,是我們順應全球產業發展趨勢的歷史選擇
能源是社會生產的原動力,人類社會每一次重大技術進步都是在能源產業革命的推動下實現的。自遠古至未來,根據科技進步和資源開發,人類對能源應用可依次分為四個時期,即柴薪時期、煤炭時期、石油天然氣時期和可持續發展能源時期。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煤炭在歷史舞臺上發揮了巨大作用,促進了蒸汽機和紡織機的推廣應用,促進了資本主義工業的高速發展。
從19世紀60,70年代開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內燃機的發明而導致的電力、石油等能源的大規模應用為主要特征,煤炭作為主要能源已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尤其是交通運輸業大發展的需要,其地位開始被石油所取代,從此石油迅速登上了能源舞臺。
進入21世紀,隨著石油危機的發展和后石油經濟時代的到來,能源問題日益成為全球突出的政治問題,并將長期影響世界政治、經濟的發展,進而改變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目前,全球能源消耗87%依靠化石能源。面對石油危機、高油價以及化石能源使用帶來的氣候和環境問題,人類300年來的工業化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各國都在尋求能有效解決有限的化石能源與無限的社會需求之間矛盾的對策。經歷數十年的探索實踐和選擇,以清潔、高效、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可持續、可再生等為特征的新能源與環保技術(即EET)產業已經成為解決全球發展問題的重要突破口。
目前,全球新能源理論和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等領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為EET產業革命提供了科學和技術基礎。物理學的重點正在從IT轉到EET,著力解決全球關注的能源短缺和環境保護問題(注釋:2007年10月舉行的中科院理論物理所學術委員會第一次大會,甘子釗等院士建議:物理學已經為IT服務了50年,但是現在要從IT轉到ET,即服務能源(Energy)和環境(Environment)科技)。新能源、環保的研究、技術開發、新能源材料的探索、新能源經濟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包括太陽能、風能、海洋能、生物質能、地熱能和氫能等主要新能源的理論研究、技術開發、產業化等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全球合作的“國際熱核聚變反應堆計劃”已經啟動。全球的新能源技術迅速興起,太陽能光伏、氫能、半導體照明、新能源汽車等一大批技術陸續誕生,并開始得到推廣應用。在信息技術革命主導全球高新技術產業50多年后,EET產業將登上人類歷史舞臺,在人類社會新一輪的高新技術產業革命中發揮主導作用。
面對全球能源、環境問題的挑戰,世界各國競相發展EET產業,一些發達國家不僅制定了發展EET產業的規劃,而且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其發展的法規政策。如日本在上個世紀60年代的產業公害和70年代的石油危機后,長達20多年的高速增長受到嚴重挑戰,從1973年開始實施“陽光計劃”和循環社會建設計劃,主要是發展應用新能源、發展循環經濟;1978年實施“月光計劃”,主要是節能;1993年啟動新的陽光計劃,將原來的“陽光計劃”、“月光計劃”合并,大力發展太陽能、燃料電池等新能源技術與產業。德國政府計劃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到2020年將其對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初級能源的需求減少20%。美國也在全力以赴地發展可替代能源。2005年,布什簽署了《能源政策法案》,要求到2012年全國燃料供給中混合75億加侖的乙醇和生物柴油。2007年12月,美國眾議院又通過了新的能源法案,要求美國汽車行業在2020年前,把汽車燃油效率提高40%,大幅增加乙醇等生物燃料的添加比例,計劃到2030年美國進口的原油每天將減少400萬桶,一年減少2億多噸,相當于目前美國年進口原油量的五分之二。
全球許多跨國公司尤其是能源巨頭都把發展戰略轉向新能源與環保,投入巨資開展新能源與環保技術的研發,布局新能源時代的發展戰略,謀求新能源時代的競爭優勢,力求主導新一輪的全球高新技術產業革命。例如,BP、殼牌、西門子等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和太陽能發電,豐田、通用汽車等全球的汽車巨頭正在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
近年來,我國也逐步認識到EET產業的重要性,一些省市和大中型企業已經把發展EET產業作為重點加以推進,如河北保定高新區(“中國電谷”)、天津濱海新區、河南南陽、江西南昌、新疆等地正在建設新能源產業基地;天津濱海、湖南湘潭等地在建設環保產業基地。國內的能源巨頭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神華集團也發布了新能源戰略,中糧集團、中國兵器裝備集團等非能源企業也大舉進入新能源領域,其中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正在投資300億元,與保定高新區合作,開發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在國內上市公司中,到2007年底,以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開發作為主業的上市公司達到十多家,以環保作為主業和重點產業的公司達到30多家。
新能源環保技術和產業的發展,必將改變全球社會生產面貌,成為推動全球社會經濟發展新的主導產業,并推動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產生許多新的產業和業態、新的商務模式、新的能源巨頭。整個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將發生改變,在這個改變過程中,蘊涵著重新洗牌的機遇。作為國家 “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發展EET產業,突破EET產業的一些關鍵技術,站在全球產業發展的前沿,是順應全球產業發展趨勢和新能源環保技術革命潮流,有效解決我國能源資源緊缺和環保問題的歷史選擇。
(二) 發展EET產業,是我們搶抓“兩型”社會建設重大歷史機遇,大膽先行先試的現實選擇
EET產業具有廣闊市場前景,行業成長空間非常大,是我們面臨的重大歷史機遇。在新能源領域,根據2007年國務院批準發布的《國家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要求,我國要逐步提高優質清潔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可再生能源消費量占整體能源消費量的比例要從目前的8%提高到2010年的10%,2020年的15%。2020年前國家財政投入2萬億發展可再生能源,并帶動社會投入數十萬億元以上。為具體落實《國家可再生能源中長期規劃》,2008年3月,國家發改委出臺了《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各項措施進一步具體、到位。在環保領域,2007年,國家首次發布了《國家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提出了總量控制等一系列硬約束的指標,明確了包括環保投入、經濟政策、監管、重點工程等全方位的保障措施,規定環保投入占GDP的比重將從“十五”期間的不到1%提高到“十一五”的1.35%以上。整個“十一五”期間,中國的環保投入將達14000億,大約是“十五”的3倍以上。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中也突出了EET。環保、財政、稅務、銀行、證券等部門陸續出臺了支持優化能源結構、節能減排、環保的政策。所有這些,對促進新能源與環保產業必將帶來重要促進作用。
武漢城市圈只有站在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站在自身發展特色和比較優勢的角度,抓住“兩型”社會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將EET產業作為重要突破口和切入點,大膽先行先試,才能獲得國家政策的有效支持,才能做強做大做優新產業,才能培育新的增長點,這是“兩型”社會建設的現實選擇。
(三) 發展EET產業,是發揮湖北科教優勢、有效引領創新資源聚集的戰略選擇
科教優勢是湖北的重要優勢和特色,特別是湖北武漢在生物能發電、太陽能光伏、新能源汽車、風力發電裝備、核能開發、半導體照明、節能裝備和服務、電力環保、水環保、循環經濟等EET產業的許多領域,已有較好的基礎。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突出其戰略地位,突破性地發展EET產業,不僅可以發揮湖北的科教優勢,還可以引導海內外EET產業的創新資源向湖北聚集,使湖北在國內外EET產業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這是加快湖北經濟社會發展并成為中部崛起重要支點的戰略選擇。
(四) 發展EET產業,是解決制約湖北中長期發展的能源問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探索
能源環保是制約中國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湖北的能源問題尤其突出。湖北缺煤少油乏氣,每年煤炭消費量在6500萬噸左右,87%須從外省采購;每年消耗石油約1000萬噸,90%以上依靠調進。解決這一問題,迫切要求我們把能源壓力轉化為EET產業發展的強大動力,大力發展EET產業。同時,還必須站在國家戰略的高度,走在國內外EET產業發展的前列,逐步改變人類數百年來依賴化石能源的狀況,建立無污染、永續性的新能源供應體系。發展EET產業不僅是解決制約湖北中長期發展的能源問題而且也是解決中國未來能源問題的重要探索。
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既不能重復發達國家和地區傳統工業化的道路,也不能復制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發展模式,而必須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跨越傳統工業化模式,探索出一條以EET技術和產業為支撐的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要求我們大力發展EET產業;同時,只有在EET產業領域取得歷史性突破,才能支撐“兩型”社會建設,才能為“兩型”社會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 武漢城市圈具有發展EET產業的良好基礎和條件
發展EET產業是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的內在需要,同時,武漢城市圈也具有發展EET產業的良好基礎和條件。
(一) 新能源領域的良好基礎和條件
武漢城市圈擁有十分豐富的新能源產業創新資源。在太陽能光伏技術研究方面,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均設有相關的專業和研究機構,具有相當的研發實力,并取得了一批成果,在多晶硅相關技術儲備和人才儲備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礎。華中科技大學先后開展了太陽能多晶硅的濕法與火法提純研究、等離子體提純硅石粉、太陽能電池的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也聚集了一批高科技人才。武漢大學1982年即已研制出光轉換效率高于13%的結密柵太陽能電池,目前研制的硅基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達15%,染料敏化納米晶TiO2光電池的轉換效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武漢理工大學擁有在廉價玻璃襯底上在500℃以下低溫制備出多晶硅薄膜的技術,在太陽能高效、低成本光電-熱電復合發電技術領域與國內外有關科研單位進行的合作也有望取得重大突破。武漢科技學院研究的柔性基底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柔性太陽能電池組件也在進行樣品試制。在政府科技部門支持下,武漢日新、華中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湖北工業大學、武漢科技學院等單位共同組建了“湖北省光伏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致力于我省太陽能光伏應用和技術的創新及產業化。校企共建的“珈偉-武大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和“珈偉-中山大學太陽能研究中心”大大增強了武漢珈偉的技術研發能力。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以華中科技大學為技術依托單位,2006年,該國家實驗室封裝成功1500W世界最大功率LED光源,該實驗室可作為新型太陽能電池、微電子光電子器件與材料的研究開發基地。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東風公司把發展新型清潔能源汽車作為重點,混合動力汽車在行業處于領先地位,目前已經在天然氣、雙燃料、混合動力燃料電池汽車及高效節能發動機等多領域保持國內領先的技術水平和產業化程度,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新能源產業方面,2007年底,武漢東湖高新區已積聚了14家半導體照明和光伏企業,元茂、迪源、華燦、日新、珈偉等企業在半導體照明、太陽能光伏等新能源領域有一定的地位。在生物質能、劣質煤發電等領域,凱迪電力已經發展成為國家新能源領域的龍頭,該公司在高含硫煤和劣質煤發電、城市垃圾發電、秸稈發電等領域,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在節能方面,中冶南方的冶金節能技術和產業競爭力居全國前列。
(二) 環保領域的良好基礎和條件
武漢城市圈現擁有水資源與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煤燃燒國家重點實驗室、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水生所、武漢安全環保研究院等一大批科研機構,并在環保系統、工程設備和產品開發、電力節能設備領域,擁有一批世界先進水平和國內領先水平的科技開發成果。在產業方面,武漢城市圈在光化學廢水處理技術與產品、大型城市污水處理系統、臭氧消毒劑生成技術與產品、循環式厭氧——好氧生物膜水處理技術與設備、垃圾焚燒發電、大型電站煙氣脫硫成套技術與設備、冶金行業煙氣脫硫處理設備、堿回收爐等具有較強的優勢。武漢城市圈現有環保節能生產企業60家左右,有年產值達50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凱迪集團,有長動、武鍋、遠東綠世界、都市環保等主要骨干企業。2007年,武漢城市圈環保節能產業共實現總產值超過200億元。
三、 EET產業發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標
(一) 基本思路
把握全球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潮流,密切跟蹤全球EET產業發展的趨勢,根據兩型社會試驗區建設的需要以及國家節能減排戰略、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等國家戰略需要,充分發揮湖北的科教研發優勢和特色,整合國際、國內EET領域的創新資源,爭取國家支持,建設國家級EET產業基地。以基地建設為依托,以企業為主體,建設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國家級的企業技術中心,積極參與國家新能源以及環保領域的重大專項以及重點專項的實施,積極參與相關國際合作,勇于承擔國家的戰略使命,實現EET產業的突破性發展,為“兩型”社會建設提供強大的技術和產業支撐。
(二) 主要目標
抓住全球新能源與環保產業迅速發展和武漢城市圈 “兩型”社會建設的歷史機遇,建立國家級重要EET產業基地,突破性地發展以生物質能、太陽能光伏、半導體照明、風力發電、新能源汽車、節能裝備、電力環保、水環保、循環經濟等為重點的EET產業,培育一批大中型企業,力爭用3到5年的時間,使武漢城市圈EET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
四、 促進EET產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 爭取國家有關部、委、局的支持,建設國家EET產業基地和技術研發基地
抓住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的歷史機遇,積極爭取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環保部、科技部等部門支持,重點依托武漢東湖高新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青山環保產業基地,發揮武漢城市圈人才聚集和產業積累的優勢,申報國家級的新能源與環保產業基地,即EET產業基地。引導國內外產業資源集聚湖北,完善產業鏈,培育產業集群,把新能源與環保產業發展成為新的支柱產業。
從全球競爭視角,做好新能源與環保產業發展戰略及規劃研究,構筑創新體系,引導創新資源的集聚,完善創新鏈,培育創新集群,為企業提供技術創新的良好環境,使得骨干企業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在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實現新能源與環保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尤其要在太陽能光伏、生物質能發電、混合動力汽車、工業節能、建筑節能、交通節能等重點領域科技和產業水平達到世界先進或國內領先水平。
建設EET研發基地,支持新能源與環保重大關鍵技術和裝備的研發及產業化。發揮武漢地區高等院校多、學科門類齊全的優勢,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為依托,組織和建立高效與新能源研發重點基地,設立國家層面新能源與環保技術工程中心、技術研發中心和檢測中心,提高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能源開發基地的研發水平和基礎設施水平。在已有的新能源汽車、環保創新平臺的基礎上,繼續建設太陽能利用及關鍵新材料、氫能利用技術及燃料電池關鍵新材料等創新平臺,重點發展關鍵材料制備技術,爭取在新型高能電池材料、鋰離子電池材料、鎳氫電池材料等技術方面有所突破,為新能源材料研究和應用及產業化基地的建設奠定基礎。
(二) 加大對優勢企業的扶持力度,幫助其迅速做大做強
目前,國內外在新能源及環保產業領域的競爭極為激烈,誰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誰就會把握今后的主動權。我們要認真學習借鑒韓國政府支持大企業、把握全球信息產業發展機遇的經驗,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借助政府的強力支持,迅速把一批優勢企業做大做強。政府要盡早出臺有關EET產業的利好政策,為新能源與環保企業的成長營造良好競爭環境,加大對這些企業的扶持力度。一是營造新能源企業成長的良好競爭環境,重點要解決國際、國內傳統能源巨頭對新能源公司發展空間的戰略擠壓、惡性競爭。二是培育新能源市場。與傳統能源相比,新能源產業從市場總體上來講,發育還不成熟,還處于一個培育階段,需要解決市場培育、產業培育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例如生物質能發電等行業的發展,沒有各級政府的支持,市場很難培育起來。三是對新能源產業強有力的產業政策的支持。新能源產業,在產業培育階段,雖然成本較高,但是具有可再生、可持續的特點,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性。為支持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政府必須根據產業發展的正外部性特征,對新能源的生產、使用提供價格、補助等產業政策支持,否則,新能源無法與傳統能源競爭。
1. 集中資源,盡快把凱迪等龍頭企業建設成為世界領先的綠色能源企業。集中資源,把凱迪電力、中冶南方等優勢企業打造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新能源企業,努力在綠色能源領域取得世界的話語權。依托龍頭企業,整合國際國內的研發力量。支持凱迪電力等企業,首先整合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武漢地區的科技力量,再進一步支持凱迪電力整合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的科技力量,在研發和產業上取得更快更大的突破,盡快確立中國企業在全球新能源領域的競爭優勢和領先地位。
2. 集中資源,支持以東風為龍頭的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把握新能源時代汽車產業競爭的主動權。汽車產業是對能源、環保具有重要影響的產業,也是湖北的支柱產業。今后,全球汽車業競爭的決定因素是新能源與環保技術,誰握有先進的能源和環保技術,誰就能把握發展的主導權。繼續設立重大專項,扶持東風公司的新能源汽車開發,尤其是要在核心技術領域取得突破,保持在國內的領先地位。在更大范圍內試行政府采購、購置補貼等手段,為東風公司的新能源汽車提供市場,逐步在湖北的城市公交領域,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要制定有別于傳統能源汽車的新能源汽車系列扶持政策。
3. 集中資源,促進青山環保產業基地升級,探索循環經濟發展之路。2002年,原國家環保總局批準建立武漢青山國家環保產業基地。繼續加強對青山環保產業基地的領導,重點圍繞老工業基地發展中的循環經濟問題,加強戰略研究和戰略策劃,集中資源投入,進一步發揮武漢科教優勢,加速環保科技成果轉化,提升環保產品和設備的技術水平,提高環保產業的競爭力,促進鋼鐵產業、石油化工產業等傳統支柱產業升級,探索循環經濟模式。
此外,還要大力扶持新能源與環保領域的中小企業和高成長性公司。
(三) 建立有效機制、加強國際合作,吸引國際國內大中型企業積極參與EET產業基地建設
每一個在中國發展的跨國公司,非常注重研究中國中央政府的政策,研究中國的發展戰略。國內每一個大中型企業要進一步發展,也必須注重研究國家的發展戰略。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試驗區建設,為跨國公司和國內大中型企業利用“中國機會”提供了具體的舞臺。武漢城市圈需要通過試驗區建設,推進開放先導戰略的實施,建立有效機制、引導國內外大中型企業參與EET產業基地建設。
1. 研究國家“兩型”社會試驗區建設與跨國公司發展戰略對接的課題,探索建立國內外大中型企業參與“兩型”社會試驗區建設的機制,吸引跨國公司參與EET產業基地建設。
2. 有重點、有針對性地瞄準若干跨國公司招商。比如,富士康為迎合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節能減排的戰略,投資10億美元在河北省秦皇島市建立工業園以及環境工程研發基地,重點開展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的技術研發。建議加強與富士康的溝通,促進富士康抓住“兩型”社會建設機遇,在東湖高新區建設LED等節能產業和項目的基礎上,追加項目,進入EET產業領域。可以考慮抓住中石化投資武漢80萬噸乙烯工程、宜昌30萬噸燃料乙醇的機遇,爭取中石化在武漢設立研發機構,開展新能源、環保等領域的研究,發展EET產業。
3. 加強兩型社會建設中的國際合作。能源環保是全球合作的重點領域,爭取每年舉辦一次新能源與環保產業的國際論壇,把握全球最新趨勢和動態,尋找機會。鑒于中國的新能源開發、新能源汽車、環保等領域的整體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采用“市場換技術”策略,利用中國巨大的市場資源,促進跨國公司的技術轉讓,推動國際合作,迅速縮小差距。要積極引進國際新能源公司、環保公司、汽車巨頭在武漢設立新能源、環保、新能源汽車的研發中心。
(四) 大膽開展體制機制創新,為武漢城市圈EET產業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為此,一是設立新能源與環保產業投資發展基金,主要對未上市新能源與環保企業進行股權投資并提供經營管理服務,促進新能源與環保產業的規模化發展。二是爭取發行“兩型”社會建設債券,支持新能源、環保領域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三是建設一批示范工程,建設循環經濟示范區。重點推廣節約和替代石油工程、燃煤工業鍋爐(窯爐)改造工程、區域熱電聯產工程、余熱余壓利用工程、建筑節能工程、綠色照明工程。四是開展排污權交易試點。圍繞湖北節能減排的目標,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污權價格形成機制,將排污指標作為資源實行初始有償分配,逐步建成排污權動態數字交易平臺,形成污染物排污權交易市場;研發一批排污總量控制技術和先進管理系統。
責任編輯 劉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