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執政黨與革命黨確實有諸多不同,但是在理解革命黨與執政黨之間的關系時,僅僅關注兩者之間的區別顯然是不全面的,本文從對經濟工作的關注、與群眾的關系、對創新的強調等三個方面,分析了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必須繼承、發展在革命黨時期形成的優良傳統。
關鍵詞:革命黨; 執政黨; 傳統; 繼承; 發展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09-0067-04
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革命黨和執政黨是其生命周期的兩個階段扮演的不同角色。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共產黨是反對現存體制、并以推翻現體制為目標的革命黨;新中國建立以后,成為一個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以實現其最終奮斗目標---共產主義社會的執政黨。正如江澤民同志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以及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我們黨“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執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從革命黨向執政黨的轉變,確實是一個歷史性的偉大轉變。這一轉變要求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思想、工作方法、工作重心等方面進行必要的調適和定位,以契合社會對執政黨的新要求;但是這種轉變并非一種歷史的完全斷裂,并非對革命黨時期所形成的傳統完全的、徹底的拋棄,而應該在對革命黨傳統進行重新審視的基礎上,在繼承中創新和發展。但是現有革命黨、執政黨關系的研究,學界重點關注的是中國共產黨執政后對革命黨時期形成傳統的否定,即革命黨與執政黨之間的區別。這種研究取向對于我們弄清楚黨的角色變化以后,必須在工作方式和思維方式上的轉變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但正如任何研究取向在強調一個方面的同時都必然導致對其他側面的忽視一樣,它在強調革命黨與執政黨的區別的時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執政黨對革命黨時期形成的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展。本文擬從強調經濟工作、注意黨群關系、重視創新等方面梳理執政黨對革命黨傳統的繼承、發展,以補現有研究的不足,并求教方家。
一
在比較“革命黨思維”與“執政黨思維”的不同時,有學者以為革命黨關心的是生產關系的變革,“革命黨通過對舊生產關系的深刻解剖,一方面指出這種生產關系的非歷史性對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阻礙;另一方面分析由此產生的社會成員地位的不平等和財富分配的不公平,揭露其非人道性對人的自身發展的阻礙。”[1]而“生產力的發展暫時不在其視野之內”。確實,作為一個以推翻舊政權及其所代表的舊制度為目標的革命黨,在進行社會力量的重新整合的過程中,必須通過對舊的生產關系的深刻批判,對理想的社會制度的強力宣傳才能激發特定社會成員的反抗意識,才能將各種現存的和可能的“異己”勢力聚合起來,實現改造社會、建立新制度的目標。
但是,這種“批判精神”僅僅為革命黨達到目標提供了某種可能性,可能要變成現實,最終起作用的還是物質力量,即只有用“武器的批判”才能使中國共產黨取得最后勝利,從而實現角色的轉變。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是一場旨在推翻維護舊的生產關系的國家政權,建立新的生產關系、以及相應的國家政權的重大變革。這場變革的實現必須通過長期的武裝斗爭才能完成。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斗爭又是通過農村包圍城市這種特殊路徑實現的。大革命失敗以后,黨逐漸將工作重心轉向農村,在農村建立根據地,通過農村包圍城市的模式,經過20余年的力量積聚才最后取得勝利,轉變為執政黨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的勝利,只有在包括人力、物力等物質力量逐漸取得優勢后才能獲得。這就要求中國共產黨在革命過程中,既要對舊的社會生產關系進行批判,以揭露其極端的不合理性,還要在實踐中,通過對自己控制地區(根據地、解放區)的舊的生產關系進行改造,從而達到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目的;同時,還必須通過自己控制的政權的力量對經濟生活進行引導、管理,進而促進經濟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我們很難想象,在漫長的力量積累過程中,作為革命黨的中國共產黨僅僅專注于對舊的生產關系進行批判和揭露,而不在實踐中進行生產關系方面的變革,不注重自己控制的地區的經濟發展。
事實上,在中國革命中,中國共產黨很早就舉起“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的旗幟,“打土豪,分田地”,在否定農村中的舊生產關系的同時,還非常注意根據地(解放區)的經濟發展。早在井岡山時期,針對邊界的經濟困難,毛澤東就指出:“邊界黨如不能對經濟問題有一個適當的辦法,在敵人勢力的穩定還有一個比較長的期間的條件下,割據將要遇到很大的困難。這個經濟問題的相當的解決,實在值得每個黨員注意?!盵2]1933年,針對黨內一些同志忽視經濟工作的狀況,毛澤東要求每個革命工作人員必須認識清楚,經濟工作是“為著爭取物質上的條件去保障紅軍的給養和供給;為著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由此更加激發人民群眾參加革命戰爭的積極性;為著在經濟戰線上把廣大人民群眾組織起來,并且教育他們,使戰爭得著新的群眾力量;為著從經濟建設去鞏固工人和農民的聯盟,去鞏固工農民主專政,去加強無產階級的領導。為著這一切,就需要進行經濟方面的建設工作?!盵3]
在強調經濟工作時,黨的領導人毛澤東主要是圍繞著革命戰爭、從戰爭的需要這一角度強調經濟工作的重要性的。這確實是作為革命黨的中國共產黨在未取得政權前,關注經濟工作的一個重要特征。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包括毛澤東在內的很多黨的領導人也從提高人民的物質福利、滿足人民生活需要的角度要求全黨重視經濟工作,在他們看來,經濟工作既是為了革命戰爭的勝利,也是為了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耙驗橹袊锩拈L期性,一方面為著革命與戰爭事業的物質供給上的需要,一方面為著人民的需要,都必須從事經濟建設的工作,不應該也不可能等候把全部敵人打平后才去進行建設工作。”[4]毛澤東甚至將經濟工作、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人民是否擁護的高度加以強調,“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我們還有許多同志的頭腦沒有變成一個完全的共產主義者的頭腦,他們只是做了一個方面的工作,即是只知向人民要這樣那樣的東西,糧啊,草啊,稅啊,這樣那樣的動員工作啊,而不知道做另一方面的工作,即是用盡力量幫助人民發展生產,提高文化……就目前陜甘寧邊區的條件來說,就是組織人民,領導人民、幫助人民發展生產,增加他們的物質福利,并在這個基礎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和文化程度?!盵5]毛澤東明確提出“老百姓擁護共產黨,是因為我們代表了民族與人民的要求。但是,如果我們不能解決經濟問題,如果我們不能建立新式工業,如果我們不能發展生產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擁護我們?!盵6]
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在關注生產關系變革的同時,還在實際工作中將經濟工作放到了相當重要的地位,才使根據地(解放區)經濟不僅能支撐革命戰爭的需要,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生活。據記載,1929年,湘鄂贛根據地陽新縣蔡家灣的糧食產量由過去最低200斤,最高400斤,提高到平均400斤,最高達800斤。1933年,贛南和閩西區域的糧食產量比1932年增產15%,而在閩浙贛邊區,則增加了20%。[7]同一時期,在川陜革命根據地,“大家有白米飯吃了,有100萬人以上有新衣服穿了。”[8]因此,我們很難簡單地認為,作為革命黨的中國共產黨僅僅著眼于對舊的生產關系、社會制度進行道義上的、理論上的批判,僅僅根據在生產過程中的不同地位區別敵、我、友之后,或者在將土地分給農民以后就萬事大吉,而沒有關注根據地(解放區)的經濟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沒有在提高根據地民眾的物質福利方面取得任何成就。同時我們也很難想象,如果共產黨沒有給根據地民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物質福利,僅僅依靠政治口號、各種動員大會就能使民眾長期義無反顧地擁護共產黨、支持共產黨,從而使共產黨成為執政黨。
正是因為共產黨將一定精力傾注在生產力(值得注意的是,變革生產關系本身也是為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的發展方面,使根據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使革命的物質力量得到逐步積累,才在民眾的支持下推翻了舊政權,而成為執政黨。在成為執政黨以后,經濟工作的重要性因為黨的地位的改變變得更加重要,因為砸碎舊世界的目的是為了建設新世界,是為了逐步實現黨的最終目標---共產主義社會。只有通過生產力的發展,發展經濟,才能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最終實現人的充分而全面的發展。因此,經濟工作,對于革命黨來說,不注重則無法獲得民眾的支持,無法積聚起戰勝敵人的物質力量,也就不可能轉變為執政黨;而對于執政黨來說,不發展經濟,則無法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更無法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長此下去,同樣會喪失民眾的支持,最終不僅不可能實現其執政理想,甚至有失去執政地位的可能??傊P注經濟工作,注意發展生產力,對革命黨、執政黨都非常重要。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必須繼承、發展革命黨時期注重經濟的傳統。
二
對于中國共產黨而言,處于革命時期,在反對舊制度、推翻舊政權的過程中,只有與其依靠的基本群眾保持血肉聯系,才有可能取得政權,轉變為執政黨;而在執政以后,必須繼承革命黨時期密切聯系群眾的傳統,并在實踐中對這一傳統進行發展,才能保持政權,永遠執政,否則會面臨喪失政權的危險。
正如很多學者指出的那樣,作為革命黨的中國共產黨主要根據在生產關系中的不同地位,即通常所說的階級分析方法進行敵、我、友的區分。毛澤東根據這一模式得出的結論是,黨的基本群眾是工人和農民,小資產階級是可以利用的力量,民族資產階級是可以努力爭取的力量。[9]在進行這樣的區分之后,中國共產黨必須時刻注意與群眾的血肉聯系,并在黨內不斷開展反對脫離群眾的官僚主義作風。
在抗日戰爭時期,針對國民黨的片面抗戰,毛澤東指出:“民族戰爭而不依靠人民大眾,毫無疑義將不能取得勝利。阿比西尼亞的覆轍,前車可鑒別?!盵10]因此他要求,“我們共產黨員,無論在什么問題上,一定要能夠同群眾相結合。如果我們的黨員,一生一世坐在房子里不出去,不經風雨,不見世面,這種黨員,對于中國人民究竟有什么好處沒有呢?一點好處也沒有的,我們不需要這種的人做黨員。我們共產黨員應該經風雨,見世面;這個風雨,就是群眾斗爭的大風雨,這個世面,就是群眾斗爭的大世面。”[11]在解放戰爭時期,為了取得革命戰爭的勝利,毛澤東要求“必須和人民群眾親密合作,必須爭取一切可能爭取的人。在農村中,一方面應堅定地解決土地問題,緊緊依靠雇農、貧農,團結中農;另一方面在進行解決土地問題時,應將一般富農、中小城市地主分子和漢奸、豪紳、惡霸分子,加以區別?!盵12]
黨的其他領導人也經常強調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性,如鄧小平同志針對黨內一些同志“關起門來拍腦袋”的工作方法,更是從黨的建設的高度強調了群眾路線的重要性,他指出:“民主政治的好處,正在于它能夠及時反應各階級各方面的意見,使我們能夠正確地細心地去考慮問題解決問題;它能夠使我們從群眾的表現中去測驗我黨的政策是否正確,是否為群眾所了解所擁護;它能夠使我們對事物感覺靈敏,隨時具有高度的警惕性;它能夠使我們黨得到群眾的監督,克服黨員墮落腐化的危險,及時發現投機分子以及破壞分子而清洗出黨。它能在民主政治斗爭中提高黨員的斗爭能力,使黨更加接近群眾,鍛煉黨成為群眾的黨?!盵13]因此,密切聯系群眾是中國共產黨的三大優良作風之一,成為中國共產黨取得中國革命勝利重要保證。
在實現由革命黨到執政黨的轉變之后,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絲毫不能因為黨的地位的變化而受到輕視。相反,“把群眾路線堅持好、發揚好,這是我們黨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保證。”[14]
在革命時期,由于共產黨經常處于地下,只能秘密行動,這就迫使共產黨人“只有通過自己的真實努力,深入群眾,與群眾一體化,形成自己的領導能力或者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才能有利于黨組織與黨員對生存的選擇權?!盵15]可一旦取得政權,成為執政黨,這種威脅隨即成為過去,共產黨“在全部國家工作中居于領導地位。黨的組織分布到全國每一個城鎮和縣區,每一個重要的企業,并且分布到各個民族。”[16]這就使“脫離群眾的危險,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脫離群眾對于人民可能產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盵17]這就是在建國后,黨繼續不斷強調群眾路線的原因。在黨的八大所作的《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鄧小平提到:“在黨的組織和國家機關的許多工作人員中,正在滋長著形形色色的官僚主義的傾向。不少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高高在上,不接近群眾,不重視調查研究,不了解工作中的真實情況?!币虼艘蟆氨仨氂邢到y地改善各級領導機關的工作方法,使領導工作人員有足夠的時間深入群眾,善于運用典型調查的方法,研究群眾的情況、經驗和意見,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把絕大部分時間用在辦公室、處理文件、在領導機關內部開會上面。應該縮小領導機關,減少領導機關的層次,盡可能地把多余的工作人員騰出來派到下層去,使留在領導機關的工作人員必須親自處理實際工作,防止領導機關的官僚化的危險?!盵18]
但是,處于執政地位的中國共產黨不能簡單地重復革命黨時期在群眾路線方面的一些思路、做法,必須根據時代的發展,執政形勢的改變調整自己的群眾工作辦法和思路。這是因為處于執政地位的中國共產黨不能像在革命時期那樣,僅僅代表部分群眾的利益和要求,而必須體現社會各階層的利益。這是因為在成為執政黨后,由于消滅了剝削階級,黨所依靠的群眾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包括了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的聯盟以及全體的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聯盟。黨的十六大又在這個基礎上把群眾的范圍擴大到包括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者、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在內的社會主義建設者。[19]群眾基礎的擴大要求黨切實了解各階層、各地區、各民族人民的利益要求,通過利益整合將群眾的呼聲反映到執政綱領中。因此,作為執政黨,隨著群眾基礎的擴大,堅持群眾路線,真正做到密切聯系群眾的難度比革命黨更大。
三
無論是革命黨,還是執政黨,都必須回應時代的呼應,根據時代的需要不斷在理論上和體制上進行創新。否則革命不可能取得勝利,無法成為執政黨;而執政以后,如果停止創新的步伐,則必然導致思想和體制上的僵化,最終喪失執政地位。正如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不竭的動力,也是一個黨永葆生機的源泉?!盵20]
作為革命黨,在中國革命過程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不僅非常強調創新,而且身體力行地從理論上和體制上不斷進行創新。可以說,沒有理論創新就沒有毛澤東思想,就不可能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沒有體制創新就沒有新中國建立以后黨和國家各種制度的建立。
在中國革命中,針對黨內將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將蘇聯經驗神圣化的錯誤傾向,毛澤東尖銳地指出,這“完全不是共產黨人從斗爭中創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線,完全是一種保守路線。這種保守路線如不根本丟掉,將會給革命造成很大損失,他會害了這些同志自己。”[21]毛澤東強調一定要把馬克思主義的一般理論與中國的具體國情結合起來,創造一些新的東西:“我們要把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國來,在中國創造一些新的東西。只有一般的理論,不用與中國的實際,打不得敵人。但如果把理論用到實際上去,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來解決中國問題,創新些新的東西,這樣就用得了?!盵22]正是因為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堅持理論創新,才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重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
在注重理論創新的同時,作為革命黨的中國共產黨也非常注意體制上的創新。在如何處理革命黨與革命軍隊的關系問題上,早在三灣改編開始,毛澤東通過在班設黨小組,連設支部,營團建黨委,連以上各級設黨代表,從組織制度上實現了革命黨對革命軍隊的絕對領導,形成軍隊的優良傳統。
再如在抗日戰爭時期,針對根據地黨政軍民關系中存在的包括“統一精神不足步伐不齊,各自為政,軍隊尊重地方黨,地方政權的精神不夠,黨政不分,政權中黨員干部對于黨的領導鬧獨立性,黨員包辦民眾團體,本位主義,門戶之見等等”的不協調現象,以及因日軍掃蕩導致“上下的聯系很困難,抗戰的地區性與游擊性的增大”等現實要求,中共中央于1942年9月1日發出《關于統一抗日根據地黨的領導及調整各組織間關系的決定》,規定:“根據地領導的統一與一元化,應當表現在每個根據地有一個統一的領導一切的黨的委員會(中央局、分局、區黨委、地委),因此,確定中央代表機關(中央局、分局)及各級黨委(區黨委、地委)為各地區的最高領導機關,統一各地區的黨政軍民工作的領導。”[23]一元化領導體制的形成盡管對新中國建立以后的黨政關系體制產生了很大影響,但就當時情況來看,這一體制為集中力量全力進行抗戰,度過抗戰八年中的最艱難的時期提供了制度保證。
新中國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以后,繼承了革命黨時期的創新傳統,在理論和體制創新方面的成就不勝枚舉。正是因為黨繼續堅持理論創新,才有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個重大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第三個重大理論成果——“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最新理論成果——科學發展觀。也正是因為黨繼續堅持制度創新,才有了中國特色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以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關于執政黨對于革命黨創新傳統的繼承,江澤民曾有這樣一段總結:“毛澤東同志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創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提出了走不同于十月革命城市武裝起義的由農村包圍城市的武裝斗爭道路,指導中國革命取得了勝利?!幕蟾锩Y束后,鄧小平同志以非凡的理論勇氣,指導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充分肯定了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功績,同時堅決糾正‘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提出了實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理論?!盵24]
在中國共產黨經歷的兩個歷史階段中,盡管黨的目標、任務、工作重心會有諸多不同,但是我們不應該僅僅看到黨在這兩個階段的各種區別,忽視執政黨與革命黨之間的聯系,忽視執政黨對于革命黨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展。在革命黨階段,黨的主要目標是積聚力量奪取政權,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做好制度、體制上的準備;在奪取政權,成為執政黨以后,黨的主要目標是兌現它對人民的莊嚴承諾。而要兌現這些承諾,則必須注意生產力的發展、密切聯系群眾、不斷進行創新,從這個角度,執政黨和革命黨是沒有區別的。
參考文獻:
[1]邵艾青.“革命黨思維”和“執政黨思維”比較分析[J].理論前沿,2003,(12).
[2][3][21]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6]毛澤東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22]毛澤東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8]李新.抗日潮流的起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9][19]張書林.區別革命黨與執政黨的四維度[J].理論探索,2006,(5).
[10]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16][17][18]鄧小平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4][24]江澤民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5]閆東.中國共產黨從革命黨到執政黨的轉型:結構——功能視角[J].江蘇社會科學,2006,(2).
[20]江澤民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3]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三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責任編輯 仝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