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20、30年代,面對整個四川的道德危機,盧作孚選擇北碚地區為試點進行道德建設。盧作孚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包括:“忠實地做事,誠懇地對人”、“大膽生產,小心享用”、珍惜時間和糾正不良的社會風氣。從中可看出,盧作孚的道德建設不是對傳統道德的簡單否定,而是對中國的傳統美德加以改造;他實施道德建設的著眼點是滿足社會的需求,最終的目的是要幫助社會和國家。他在北碚地區開展的道德建設取得不小的成就,其原因在于開明的軍閥對建設事業的支持、盧作孚豐富的經歷與社會實踐經驗以及他個人的思想品質和能力。
關鍵詞:盧作孚; 北碚; 道德建設
中圖分類號:K2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09-0082-03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一個國家民眾的道德水平的高低,影響著一個民族事業的興衰勝亡。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具有優秀的道德傳統,如克己為人、樂于奉獻,尊老愛幼、尊師重教、謙虛禮貌等等。然而,近代以來新思潮、新倫理不斷涌入,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和愛國志士提倡進行道德革命和道德建設。盧作孚就是其中的一位。
一、 盧作孚道德建設的社會背景
盧作孚在北碚地區開展的道德建設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民國初期的四川政治腐敗、秩序混亂、經濟落后、民氣消沉,整個四川面臨著道德失范的危機。1918年,川軍各部和滇軍、黔軍在四川境內“就防劃餉”,從此四川出現分崩離析、群雄割據的局面,形成了所謂的防區制。[1]防區之內,各軍閥橫征暴斂、擴充軍備;防區之外,各方對峙、混戰不斷。民國初年,四川盜匪四起,趁機作亂,尤以嘉陵江三峽地區的兵痞盜匪最為猖獗,沿江據險肆意橫行,打劫附近百姓和過往商旅,致使航道受阻,商旅難行,人民苦不堪言。[2]四川本是風景秀麗、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的地區,是發展旅游業和工礦業的理想地方,然而由于沒有很好地開發和建設,千百年來一直處于一成不變的荒蕪和落后狀態中。農業生產條件極差,工業技術落后,農村經濟破產,百姓貧困且稅捐繁重。此外,廟宇、煙館和賭場卻比比皆是,許多人沒有固定的職業,鄉人閑來無事便吸食鴉片、聚眾賭博,人們年復一年地生活在極度的貧困與愚昧之中,游民習氣嚴重。[3]四川社會不安定因素增多,人們的基本生活成了問題;不良的社會風氣導致人民文化素質下降,道德建設亟待加強。
二、 盧作孚道德建設的內容
1927年,盧作孚出任北碚峽防局局長,開展了以北碚為中心嘉陵江三峽地區的鄉村建設,同時也開始實施道德建設。
(一) “忠實地做事,誠懇地對人”
為了培養鄉村建設的人才,盧作孚在北碚創辦了第一、二期學生隊、少年義勇隊三期、警察學生隊一期,共計五百余人。盧作孚對他們進行了嚴格的精神訓練,勉勵他們要“忠實地做事,誠懇地對人”。[4]1931年6月7日,峽局職員官兵在北碚公共體育場舉行周會,盧作孚主持并講話,他講到兩點:一是要勇于接洽,這是成功之母;二是要敬事,只要肯從“敬”字上用功夫,頂繁難的事也可以辦好。[5]
盧作孚還請周孝懷為少年義勇隊寫隊歌歌詞:“爭先復爭先,爭上山之顛。上有金碧之云天,下有錦繡之田園,中有五千余年,神明華胄直少年。嗟我少年不發憤,何以慰此美麗之山川?嗟我少年不發憤,何以慰此錦繡之田園,嗟我少年不發奮,何以慰我創業之先賢?”[6]對于青年學生,盧作孚告誡他們必須保持純潔的精神,非但做好自己,更要幫助、監督眾人;絕不能求待遇和地位,要時時發揮工作的精神,增加工作的力量,努力求得工作的成績,而“成績即是報酬”。此外,“我們絕不坐在服務社等待周圍的人們來尋求我們幫助,而必須去尋求待我們幫助的人們,向他們宣傳,運動他們接受我們的幫助。”[7]在盧作孚苦心的培訓下,一批批的官兵、青年學生樹立起了吃苦耐勞、為人民服務的志趣,并在后來的峽區事業中創下了許多功績。
(二) “大膽生產,小心享用”
盧作孚看到中國人身上有兩種最為顯著的美德,是世界上其他民族無法超越的,一個是勤,一個是儉。中國人向來就有勤勞和節儉的特性,讀書人可以三更燈火、十載寒窗,農民可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工人夜半不停工;富有的人吃穿都甚為節省,“與其說他的財產是增加收入聚積起來的,不如說是節省支出攢起來的”。[8]許多僑居歐美和南洋的華人也正是憑借耐勞和節儉兩種美德,自己白手起家,獲得事業的成功。
近代中國與歐美發達國家在政治、經濟等許多方面差距太大,而且他們國家的人民也奮發向上,若要追趕上,并非易事。因此,更需要發揚“勤”與“儉”的美德。北碚峽防局的人,上至長官,下至士兵都身著布服。盧作孚自己以身作則,一直衣著簡樸,毫不講究服飾,還曾經因為他穿灰布制服像窮工人,不被允許登電梯。[9]然而,盧作孚認為勤儉只能幫助個人的成功而非社會的?!爸袊瞬荒茏鰞蓚€人以上的合資生意,即或能做,就要扯皮下場;說到擴大,更不容易;雖則原因極為復雜,總之沒有組織能力,是最大的毛病。”[10]由于中國人缺乏組織能力,傳統的道德始終敵不過現代的社會組織。因此,需要用現代方法對傳統道德進行改造,“組織能力要與勤儉的美德結合”、[11]“將勤儉的分子組織成一個現代的社會”。[12]盧作孚提出,要“大膽生產,小心享用”?,F代社會中的“勤”指大膽生產,“儉”指小心享用, “小心享用”,像過去那樣節省物質上的享用;“大膽生產”,需采用現代的方法,包括技術與管理、預算與計劃、消費與生產等等。如何做到“大膽生產、小心享用”呢?盧作孚認為在生活上的開支應盡量節省,生產應盡量增大。不能生產的,就不應消費,“盡量地把我們日用的開支數目節省起來,用到生產事業上去”。[13]抗戰過程中,盧作孚又對“勤”、“儉”的標準提出了新的要求?!扒凇笔且畲笙薅鹊募訌姽ぷ髁?;“儉”,是中國人原有的節約;“大膽生產,小心享用”就是加強工作的效率,并節約所得集中于生產事業。以勤、儉二字為基礎,采用現代化的生產,才能挽救抗日中出現的危機。[14]
(三) 珍惜時間
盧作孚視時間為生命,他說:“我們的時間,便是我們的生命。時間過去一天,便是生命減少一天。我們愛惜生命,更應該愛惜時間。”[15]而節省下來的時間則應當用于工作。盧作孚指出: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時間上比賽,如美、德、日、蘇俄等都能在很短的時間里建設起來,然而中國的前進卻甚為緩慢。所以我們應該奮起直追,把握時間,把一點一滴的時間都用于社會和國家,開展有計劃的建設?!斑@是整個國家的人們應追求的目的地。因為時間不能等待你,別的民族是在那里緊張著與時間共前進,亦不能等待你,你便不能等待任何人?!盵16]無論人們處在什么位置,無論是在工作、學習,還是暇余活動,都不是為了自己,乃是為了社會和國家。所以,更重要的是最大程度的改善自己周圍的環境。先從改變自己做起,再到影響自己的周圍,不能讓時間隨周圍的混亂過去?!皼Q不容許你等待,亦不容許你遲疑,因為你的時間是不斷前進的?!盵17]
(四) 改良社會風氣
20世紀20、30年代,鄉人閑來無事便聚眾賭博,不愿意謀求正當的職業,致使賭場盛于商場,各縣各鎮的煙館多于飯館;峽局各場的賭博,每天差不多有幾百塊甚至上千塊的輸贏。[18]北碚地區不僅世風日下,煙館、賭場的開設還容易滋生犯罪。所以,要想提高人們大眾的道德水平,必須革除陋習,改良社會風氣。盧作孚的具體做法如下:
1. 禁賭。盧作孚特別重視禁賭,認為這是辦團人員的重大責任。1928年率峽防局服務人員參觀北川鐵路開工,晚上由摩溪山回局。途中經過黃葛場,見有鄉人搓麻將打紙牌,當時就命將紙牌一齊抓過來焚燒。[19]1929年與各場團務人員議定進行禁賭。在峽防局能夠監視的地方,就直接禁止,遠的地方,由團務方面的人幫助禁賭。春節期間,百業停止,易發生賭博,因此盧作孚派人在峽區各場張貼布告,禁止賭博。正月初一,又派出巡查隊,在街面巡查,勸人不賭錢,一旦發現賭博,則沒收賭具。初八,峽防局職員、官兵、學生,在公共活動場舉行周會,盧作孚還專門講了春節期間禁賭的問題,“我們認為禁賭這件事,對于人民有利益,精神是要貫徹的。縱然有少數的人民怨我們恨我們。我們要是做,以至于要殺我們,亦還是要做的?!盵20]
2. 破除封建迷信。1928年12月20日,盧作孚和北碚峽防局副局長熊明甫發出破除迷信的署名布告:凡測字算命,相面跳神等,“亟應一體革禁”。布告公布之日起,即派兵一中隊隨時查禁,“一經查獲,定即分別處辦不貸”。北碚街上曾有一塊“無常碑”,鄉人認為是“壓鬼的”,動不得,動了它,地方上就要“出鬼”。盧作孚為了改建北碚街道,毅然打掉了“無常碑”。[21]同年,峽防局還派士兵打碎北碚火焰山廟中的菩薩,作為建立博物館的館址。
3. 以運動開風氣。1922年4月22——26日,盧作孚親自組織了在北碚舉行的嘉陵江運動會,有22個團體,共計1161人參加。[22]1929年10月10——11日,在盧作孚倡議下,北碚舉辦首次秋季運動會,運動會設22個比賽項目和表演項目,邀請峽區團學人員參加,聘請渝合各學校體育教師相助,并約學生參加。“事雖草創,然各項運動,規模初具,頗足以開鄉人士之眼光,勵后來之進取談者皆望繼此更擴大經營之?!盵23]這不僅強健人的體魄,還是一次社會教育的普及,幫助人們建立起良好的興趣,以替代社會上種種不良的行為。
三、 盧作孚道德建設的特點
(一) 是對中國傳統美德的改造
盧作孚展開的道德建設并沒有對中國的傳統道德進行全盤的否定。他主張運用現代的方法改造并發揚中國人的傳統道德。例如,他對中國傳統“勤”與“儉”的美德做出了新的闡釋,即“大膽生產,小心享用”。除勤儉的美德外,盧作孚認為過去應酬中的禮義廉恥也可以運用到現代的國家建設上來。他對禮義廉恥做出了新的解釋,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樁經濟事業賺得的錢,大多數撥為公有,繼續用于生產,個人只享受最低限度的生活費,謂之禮;義,公眾的事業沒有錢經營下去,我們毀家紓難,枵腹從公,謂之義;拒不貪圖公眾的財富,謂之廉;做一樁公眾的事情,我們做出來的成績沒有其他人好,謂之恥。[24]
(二) 著眼于社會的需求,目的在于幫助社會和國家
盧作孚認為,中國人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樣,有效忠于其集團生活的美德,絕對沒有個人的自私,中國人一向是為了集團生活抑制甚至犧牲自己。傳統農業社會的集團是以家庭為核心的,為了家庭,可以犧牲家庭以外的一切,包括自己。所以,許多人忙著為家庭和親戚朋友找出路、為家庭謀財富;不肯為社會努力,這樣的道德對社會和國家是有害的。進入工商業時代以后,集團生活轉變為政治的、經濟的、教育的乃至于一個國家的。然而,這種抑制、犧牲自己以為集團的美德仍然是需要的,但是這個集團不再是家庭,而是經濟的、教育的、社會的事業或國家,因此要提倡要著眼于社會,幫助社會和國家,必要時抑制、犧牲自己為社會效力,使得“向來可歌可泣的忠臣烈婦的行動,現在便可以殉社會、殉國家;向來勤儉興家的行動,現在便可以興一樁事業,興一個國家了。”[25]
1. 道德修養要著眼于社會的需要。個人提高能力是為了社會,因此 “要從適應社會各方面的需要上去著眼、去努力”。在盧作孚看來,中國人需要提高的不是個人修養,而是在社會生活中的修養,主要包括工作、學問、娛樂三個方面,這三方面的修養正是社會的需要。盧作孚也曾談到自己訓練青年的目的,不在于培養青年本身,而是要培養社會需要的青年;培養學生,不是培養學生個人成功,而是培養學生做社會運動,使社會成功。[26]
2. 要幫助社會和國家,為社會而非個人找出路。盧作孚在談怎樣組織青年服務社時,提到:服務的目的不僅在幫助個人,而且還要幫助社會,解決當前社會的問題,乃至逐漸擴廣,幫助解決當前國家的問題。[27]例如,盧作孚倡導“把握時間”,其最終的目的也是服務、建設社會和國家,“無論你站在什么地位,你都得努力。無論是你的工作、學問乃至于暇余時間的活動,都得是為了改善你所在的周圍,不是為了你自己,然后才會有好的社會,乃至于好的國家產生的?!盵28]
3. 提倡犧牲個人、忘我奮斗的精神。盧作孚主張繼續發揚中國人犧牲自我的品德。盧作孚以北碚修筑公路為例,證明中國人確實能夠犧牲自己。當時路基的泥土需要市民挑往填筑,最初以為一定無人愿意挑,殊不知竟有人預先挑來預備著;由于資金的缺乏,又將私人的公共廁所收歸公有,收入歸公,只付業主租金。寶源煤礦公司在夏溪口修有鐵路,向各地主租路基地皮;因事屬公共建設,各地主還自愿捐出地段,不取租金。[29]盧作孚還認為,當事業出現困難時,個人更應當有“生活上之忍耐”,并且積極前進,求得事業上的成績。
四、 盧作孚道德建設成功的原因
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盧作孚的道德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嘉陵江三峽地區由一個盜匪出沒、人煙稀少的荒涼地區,一變而為鄉村建設的模范區域,再變而為中國抗戰時期大后方著名的文化區域。[30]盧作孚的道德建設之所以取得成功,與當時開明的軍閥對北碚事業的支持、盧作孚豐富的經歷與社會實踐經驗、個人的思想品質與能力密不可分。
(一) 開明的軍閥對北碚建設事業的支持
20世紀20年代初,軍閥割據的形勢發生了轉變。1921年6月6日,劉湘被川軍各部將“推為川軍總司令兼省長”,[31]20年代中期以后,劉湘集團長期控制著以重慶為中心的廣大地區,手握軍政大權。劉湘“馭眾能容,有大將風,故部屬樂為之用。喜接文士,注意政治。在防區制時代,傳中軍人多視防區各縣為搜刮之地,以縣長為聚斂之臣。湘獨能選才任賢,重視民間疾苦,地方建設”,[32]他以“軍人干政”的政治權威動員民間資源,[33]倡導并開展現代化建設。劉湘對盧作孚非常賞識,對其建設事業也頗為重視和支持,這樣盧作孚有了更大的實踐空間。軍閥的支持是道德建設得以進行的重要保證。
(二) 盧作孚豐富的經歷與社會實踐經驗
盧作孚早年接受了孫中山的民主革命學說,加入了同盟會,并積極參加了革命活動,開始了改造社會的初步探索。此后盧作孚擔任過教師,倡導“以教育啟民智”,還在《群報》、《川報》工作,報道、揭露社會現實,還向政府提建議。之后,盧作孚深受軍閥楊森的賞識,被聘為道尹公署教育科長,在川南推行新文化運動,他以川南師范學堂為中心,進行新教育的試驗。另外,他創辦了瀘縣圖書館、民眾教育館、通俗圖書館、通俗教育會等,進行民眾教育。通過不斷的摸索與探討、反思與總結,盧作孚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救國主張,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此外,還結識了一批熱心建設事業的各層次的人,對盧作孚的道德建設起了很大的幫助作用。
(三) 盧作孚個人的思想品質與能力
杜重遠曾稱贊盧作孚“思想縝密、眼光敏銳、處事勤勉、持身儉約”,[34]晏陽初評價盧作孚是:作孚有理想,有大志,極富創造力,具有實現理想的才干和毅力。[35]一方面,盧作孚是一位熱心地方建設的政府官員,具有堅忍不拔、公而忘私、無私奉獻的精神;另一方面,他還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企業家,提出了一整套企業管理的方法,他杰出的組織管理才能、統籌兼顧的領導能力不僅在對企業的經營管理上有所體現,對道德建設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盧作孚以身作則,他高尚美好的人格魅力具有巨大的感染作用;并能夠有效的組織管理、協調發展各事業,正是具備了這些主觀因素,道德建設才能開展和順利的推進。
民國初年,中國正值由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的工商業社會轉變,社會動蕩、新舊思想發生碰撞,道德面臨失范的危機。而今天我國也存在著類似的一些問題:市場經濟促使人們觀念更新,催生了一些新的道德觀念、道德標準,同時也使一些腐朽、落后的觀念和行為死灰復燃、沉渣泛起。盧作孚作為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熱心建設的政府官員,他以北碚地區為試驗點展開道德建設,并取得成功,為我們今天的道德建設提供一些寶貴的經驗,值得吸取和借鑒。
參考文獻:
[1][4][5][6][9][18][19][20][21][30][34][35]張守廣.盧作孚年譜[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
[2]盧國紀.我的父親盧作孚[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3]趙曉玲.盧作孚的夢想與實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7][8][10][11][12][13][14][15][16][17][22][23][24][25][26][27][28][29]凌耀倫,熊甫.盧作孚文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1][32][33]張瑾.權力、沖突與變革——1926—1937年重慶城市現代化研究[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 楊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