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共產黨要在復雜多變的政治風云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想以自己的先進性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把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作為建立黨的先進性長效機制的重要內容,就必須在堅持自身先進性時展顯民族精神。
關鍵詞:黨的先進性; 民族精神
中圖分類號:D2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09-0106-04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必須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作為主線,全面推進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中國共產黨要在復雜多變的風云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想以自己的先進性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把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作為建立黨的先進性長效機制的重要內容,就必須在堅持自身先進性時展顯民族精神。歷史的軌跡證明: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歷經磨難而不衰,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以其獨有的風貌與魅力呈現世界東方千錘百煉愈加堅強,靠的就是威力無比的這種民族精神。因此,研究和探索中國共產黨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和民族精神有著重要的時代意義。
一、 黨的先進性是時代化、民族化與人格化的完美統一
黨的先進性是優秀品質的結晶,是高尚境界的靈魂,它積淀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個黨如果失去了先進性,不論他叫什么名稱,不論其擁有多么強大的手段,都會走向衰敗甚至消亡。
1. 黨的先進性是歷史與時代的展示。黨的先進性不是抽象的、空泛的,也不是固守于自身的單純性和無保留的傳承,而是具體的、現實的。隨著歷史條件、政治形勢與政治任務的變化,黨和人民對黨員先進性的要求也必然會與時俱進,黨員先進性的內涵、內容、特點以及標準必然會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與要求。在和平建設年代,共產黨員先進性不再是體現在轟轟烈烈的戰爭中,而是要體現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體現在共產黨員言行舉止中;體現在“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實踐中。優秀共產黨員孔繁森、揚業功、任長霞、吳天祥等,2008年5·12汶川地震中涌現出來的許許多多普通的共產黨員所表現出來的恪盡職守,嘔心瀝血;忘我拼搏,開拓進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艱苦樸素,兩袖清風;廉潔清政,嚴格自律;無私奉獻,克己奉公的精神正是古往今來中華民族精神的價值取向和歷史鑄就的民族精神,這種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具有巨大歷史震撼力和時空穿透力,鼓舞和激勵著共產黨人在平凡的工作與生活中真實、生動地深化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和民族精神的內涵。
2. 黨的先進性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與光大。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也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先鋒隊。優秀的共產黨人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中國儒家思想中的“仁愛”、“忠孝”的思想以及傳統的博愛、為公、濟世為民的民族精神和傳統美德,在他們身上都得到了弘揚與光大。他們把“一個共產黨員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傾其所有幫助困難群眾,舍己照顧弱勢人群,視百姓為親人,就是對中國傳統“仁愛”、“博愛”思想的傳承與發揚;他們“一腔熱血為人民,耿耿忠心為國家”的豪情壯志,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天下為懷”的真實寫照;他們以“我是黨的人”,帶領群眾過上好日子作為自己的天職,盡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愛國主義的縷縷情懷;他們一身正氣,甘守清貧,名利誘惑面前不為所動,就是“富貴不能淫,貧踐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高尚品德的浩然正氣的折射。這些無疑蘊涵了他們對黨、對人民無限赤誠,無疑是精忠報國、鐵肩擔道義思想的時代弘揚。“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新的歷史時期,與時俱進,傳承中華民族文化輝煌,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的體現。它向世人昭示,優秀的民族傳統和偉大的民族精神在我們優秀共產黨人那里得到發揚,得到身體力行。優秀共產黨人的崇高精神不但使黨的先進性具有了豐富的民族精神品質,也使中華民族偉大精神有了鮮明的時代色彩和載體。
3. 黨的先進性是對民族精神中人格化的嶄新闡釋。黨的先進性的時代化與民族化特點首先要在具體的人身上反映,實現其人格化,否則是空泛無物,一具空殼,停留在抽象的理論層面。高尚的人格有著無窮的魅力,它不僅能改變和影響周圍人群,而且還能成為人們不斷進取,完善自我的精神動力。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繼承者,弘揚者,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時期創造出了民族精神人格化的嶄新形式。如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進程中,中華民族有了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大慶精神、紅旗渠精神、好八連精神,在“九八”抗洪斗爭中,我們又誕生了“萬眾一心,眾志成誠,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于勝利”的抗洪精神;在“抗擊非典”中,又使全國人民看到了疾風險浪,方顯勇者風范的崇高品格;在汶川抗震救災的斗爭中,共產黨員把生命留給別人,把危險留給自己感天動地的精神讓世人難以忘懷,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鐵人精神,航天精神,吳天祥精神都再現了共產黨人先進性的人格化、人性化、生活化、現實化,使黨員先進性因此獲得了生命載體而活靈活現,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和強烈的感染力,展現了黨員先進性的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的有機統一。而這種有機統一既賦予了黨員先進性豐富的民族精神內涵,又賦予了民族精神厚重的時代印記和新的時代內容,更賦予了當今共產黨員先進性的時代特點和民族特色。由此可見,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黨員先進性的踐行者不僅只是對中華民族文明的簡單繼承,而且是對偉大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結合與升華。只有秉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成為一個大寫的中國人,才能為共產黨員先進性尋找到生根發芽的肥沃土壤,才能進入共產黨人的崇高境界,只有實踐黨的理想信念和宗旨,創造出新的民族精神,提升中華民族的精神境界,才能折射出先進性與民族氣質于一體的時代風采。
二、 黨的先進性是民族精神能力與品格的完美結合
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持和發揚黨的先進性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保證。黨的先進性需要我們黨員和干部提高執政為民,執政興國的能力與品格,向世人展現其政績與政德高度統一,以彰顯我們民族精神能力與品格的完美結合。
1. 執政為民能力質的價值尺度。為民執政能力就是執掌國家政權,有效運用國家權力來管理國家和事務的能力。它有強弱量的尺度,又有品格質的價值尺度。作為執政黨,既可以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也可能立黨為私,執政為己,為特定的階級或利益集團謀利益,作為掌權者,既可能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也可以以權謀私,損公肥私,貪贓枉法。這其中的根本不在于能力的大小、強弱,而在于能力的品格與價值取向。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中國共產黨同一切剝削階級政黨相區別的分水嶺。我們黨的執政權來源于人民,理應服務于人民。黨的領導干部的權力,歸根到底也來自于人民,是人民委托賦予的。“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中華民族歷來就倡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和“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偉大精神。它以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感召著華夏兒女胸懷天下,志存高遠,勇擔重任,建功立業。如:商湯早起晚睡,操勞政務,體察民情,勤奮不怠,創下商朝五百余年輝煌基業;周公旦輔佐成王理政,嘔心瀝血,教化天下,平定叛亂,成“成康之治”;晉朝祖遜聞雞起舞,春去秋來,終成一代名將;為實現“從頭收拾舊山河”的理想,岳飛以“精忠報國”自勉,贏得“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美名;清末林則徐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豪邁精神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利益和尊嚴;革命先驅孫中山更充滿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情懷,而對晚清“強鄰懷列,虎視鷹瞵”的危局,為中國革命貢獻畢生精力;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為著中國的革命事業奮斗終身,功勛不朽。這種為國為民的弘毅自勵精神,支撐著中華民族走過了幾千年的歷史風云,也支撐著中國共產黨歷經千難萬險,不斷發展壯大,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
2. 為民執政能力量的價值尺度。為民執政能力從量的維度可分為強、弱,而品格維度則可分為好、差。盡管有些機械,卻也不失為評價能力的一個標準。在我國古代,對于官吏的能力和品格,既有過“九品正中”的官吏選拔制,也有過“三級九等”考核制。而且,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荀子就對能力與品格的關系有過精彩論述,他在《大略》篇中指出:“口能言,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荀子幾千年前就深刻意識到了要人盡其才,“治國者,敬其國寶,愛其器,任其用,除其妖。”中華民族素來推崇各盡其能,各得其所的理念,目標卻是求真務實,經世致用,治國于天下,促使“民以安,物以阜。而這些不同角度地支撐了整個中華民族超越各種思想的局限性,贏得了社會發展,同時與我們黨所倡導的挖掘各種內在潛力,一步一個腳印地做好份內工作,扎扎實實地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向前進不謀而合。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領導地位決定了共產黨人需要的是求真務實的實干家,需要的是德才兼備的賢才。我們黨的先進性就要體現在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上,體現在德、能、勤、績上,體現在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上,體現在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和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上。
3. 為民執政風范是政績與政德的高度統一。執政為民是能力與品格完美的結合,是政德與政績的高度統一,也是黨的先進性的具體凸現。他要求黨在執政中既要具備較強的領導能力和領導水平,又要求黨具備高尚的執政品格,執政風范,熱愛人民,服務人民,為民解難,對人民熱情,視人民與親人,為人民鞠躬盡瘁和新時期的開拓進取精神。而在現實中的一些人臺上講“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滿口仁義道德,臺下卻以權謀私,言行不一,嚴重地影響黨的執政能力的提高,嚴重地損害了黨在群眾中形象,嚴重地破壞了黨的執政基礎,嚴重地削弱了黨的戰斗力,嚴重地阻礙了黨的先進性作用的發揮。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要實現我們的戰略目標,不懲治腐敗,特別是黨內的高層腐敗現象,確實有失敗的危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的古訓不能不反思。我們黨是執政黨,黨風、政風的好壞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形成都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黨員干部隊伍中涌現出一大批先進人物,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蛻化變質的敗類,在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侵蝕下,對共產主義信念產生懷疑,對馬克主義信仰產生動搖,對社會主義失去信心,對黨失去信任,違反社會公德,不顧國法,欺上瞞下,虛極浮夸,弄虛作假,從而陷入腐化墮落的泥淖。這種狀況顯然對民族精神的弘揚,對黨的先進性的保持產生極壞的負面影響。
十七大中把以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作為重要任務和治國方略。江澤民曾說:“古人尚懂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吾日三省吾身’的道理,我們共產黨人更應自覺地加強對自己主觀世界的改造。”“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共產黨人的政德與政績是通過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善謀富民之策,多辦利民之事反映出來的,不是靠嘴巴講出來的,共產黨人保持蓬勃朝氣,昂揚銳氣和浩然正氣,保持奮發有為,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事實上是對弘揚、培育民族精神的倡導、示范和推動,是以共產黨人的氣概提升民族精神境界和精神面貌。
三、 黨的先進性是弘揚培育民族精神的延伸與拓展
中國共產黨成立伊始,就以自己的理論和實踐蕩滌著中國傳統思想中的污泥濁水,弘揚著傳統民族的精華,培育著新的民族精神。隨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發展,傳統意義上的治國、修身、齊家平天下的民族精神向愛國、為公、服務社會和人民的現代民族精神轉型。改革開放中,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實踐,追求發展的民族精神逐漸得以復蘇與釋放。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提出,再次豐富和發展了新的歷史階段民族精神,全面推進實現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偉大實踐,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的統籌協調,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更是與時俱進不斷擴大和加深了民族精神的思想內涵。
1. 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是展現民族精神的結晶。提高執政為民的品格和能力為的是更有效地展現共產黨人的先進性,更鮮活地展示優秀民族精神的結晶和人類文明的成果。綜觀古今中外發展史,我們不難發現一個政黨的鞏固發展與其所處的民族的興旺發達相互交融。民族精神總是為興盛的國力所激發奔涌,又為其進一步發展增添活力,而中國共產黨在執政中不忘在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自身傳統中發展,在借鑒和吸納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中豐富,在反思和推動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實踐中更新,并為此大膽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同時,立足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對中國傳統文明取其精華,剔除糟粕,推陳出新,從而打造可以支撐中國崛起的宏大文化思想體系和精神支柱。
正因為如此,我們黨在未來的征途中,為了自身的純潔和永葆生機活力,必須對兩個基本的命題進行新的思考:(1)人性本質的理解是共產黨員先進性認識的前提。我們認為,人性所具有的二重性(自然性和社會性)中,自然的人生來具有的趨利避害,追逐個人欲望的本性。自私性惡的一面是客觀產物,而人在社會環境中、社會關系、社會規則中所表現出有理性有良知的一面是主觀產物。人是天生惡性與后天社會理性的矛盾統一。現實社會中的人,在一個法治、民主、理性文化占主導的社會里,可以用后天的理性來有效地控制、遏止先天的“惡性”,使人的良知、理性成為人性的主導;反之,先天的惡性就可能成為現實人性的主導,整體上呈現出現實的“惡性”,失去理智,失去良心,不受制約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作為共產黨人不能不清醒地認識這一問題。(2)培養與修養是共產黨員先進性的必由途徑。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是一個人的人格、道德品質、能力、行為的統一體、綜合體,是通過后天教育、學習、外在強制、內化、實踐鍛煉等各種途徑培養、修養而成的。黨的十七大強調指出:“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要靠千千萬萬高素質黨員來體現”。黨的先進性不是生來具有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而是需要終生鍛煉培養的。其源泉來自于馬克思主義,中華民族的先進文化,中華民族的愛國精神、自強精神、人文精神、重德精神、科學精神的凝聚。
2. 黨的先進性與傳承民族精神的思路借鑒。保持黨的先進性就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理論與實踐的繼續深入。我們黨幾十年來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動力,也為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今天,在中國進行現代化的新的歷史起點上,更加需要這種民族精神的深厚土壤,為我們黨的先進性提供學習內容和思路借鑒。
具體抓住的要點是:第一,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們黨思想的旗幟,是整個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是當今民族精神的靈魂,也是我們現代化道路指南。以科學發展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能夠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信心,在黨員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只有用這些理論來解決當代黨員的信仰問題,才能構筑起強大的精神支柱。解決“思想入黨”問題,形成正確的權力觀、政績觀、群眾觀、地位觀、名利觀,使我們的黨和民族不斷增強物質、精神和政治的凝聚力。
第二,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弘揚培育民族精神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黨的十七大深刻總結國際國內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科學闡釋了“科學發展觀”的概念,它是中國共產黨科學執政的理論基礎。不科學的民族精神只能把民族推向封閉和落后,只有科學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民族精神,才能推動本民族向前發展。科學發展觀是對中華民族的科學發展把握最深刻、準確、全面的思想武器,為中華民族圓發展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引方向。
第三,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弘揚培育民族精神必須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歸屬。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是中國共產黨和整個中華民族神圣的職責,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為最大實踐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每個黨員,一是要在感受祖國歷史悠久的燦爛文明中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愛國心,二是要辯證看待我們國家的長足發展及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三是要增強民族憂患意識,增強黨的執政意識,為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提供強大的精神和智力保證。
第四,加強黨員先進性建設,弘揚培育民族精神必須以人為本。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民族精神,其要旨在于以人為本位,尊重人的價值,關注人的生存,重視人的發展。以人為本既是民族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又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觀念不可缺少的時代內涵。我國古代先哲提出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天地之間,莫貴于人”、“仁者莫大于愛人”的思想,在社會中有深厚的影響。我們黨對此應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弘揚光大。具體表現為:(1)尊重人的價值,人是社會的主體。人類文明的進步,人類社會的發展都是通過無數個人的創造活動推進的。而我國目前的科技、教育水平落后是我們發展的瓶頸,有關數據表明,我國從業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學歷的比例為18%多,大專以上比例為5%多。一個國家,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一打就跨;沒有高昂的民族精神,不打自跨。這是決定著政黨、政權興亡的根本因素。(2)關注人的生存。中國共產黨人一貫關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質量的改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實際上反映了中國人民對于富裕、穩定、安定的社會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這一奮斗目標的實現,其結果將是“人民生活更加殷實”、“人民過上更富足的生活”。(3)重視人的發展。以人為本重視人類自我的完善和發展,不斷提高國民素質,使民族精神“形”、“神”兼備、“內”、“外”和諧統一。
第五,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弘揚培育民族精神必須以黨的建設宏偉工程相得益彰。民族精神的弘揚與培育,需要全體國民的努力,共產黨員更應成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模范實踐者。通過自己的實踐,去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將民族精神的具體內容轉化為共產黨員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通過自己的激勵,達到一定的思想境界和人格目標。以弘揚光大民族精神來促進黨的建設,通過黨的建設又來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第六,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弘揚培育民族精神必須以認清國內外環境為基點。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能自立于民族之林;一個執政黨,失去生機活力與人心向背不能保持旺盛的戰斗力。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社會網絡化和數字化的飛速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使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為了抓住機遇,有效應對前進過程中的問題與挑戰,更好地發展自己,我們黨和國家必須認識到,成功應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綜合國力競爭、人才競爭、文化競爭,防止“西化”、“分化”、“遏制”中國的圖謀,抵御和克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不良思潮的泛濫,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無不需要發揮其強勁的民族凝聚力功能。精神激勵功能、價值整合功能、行為規范功能,以偉大的民族精神喚起每個黨員強烈的愛我中華的自覺意識和自豪感,干事創業。
中國共產黨深深扎根于中華民族之中,培育與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相適應,與中華民族傳統相承接的中華民族精神,引導共產黨人樹立崇高思想境界的任務永遠不可能終結,中國共產黨是優秀民族精神的繼承者,更是發展民族精神的承擔者。我們要按照十七大的精神,堅持以民族優秀文化為根基,有義務也有能力推進理論不斷地結合時代,并不斷加以豐富和發展創新,使中華民族如魯迅所說:“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
責任編輯 楊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