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和精神支柱,也是一個民族凝聚力、創造力的重要源泉。隨著國際競爭日益激烈,文化越來越引起普遍重視。本文主要對文化軟實力的研究現狀、文化軟實力的內涵和外延、發展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如何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增強文化軟實力的措施做一個初步的探討,希望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關鍵詞:文化; 軟實力; 文化軟實力; 研究
中圖分類號:G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09-0153-03
一、 文化軟實力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 國外研究現狀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經濟全球化的步伐明顯加快,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國家之間的競爭最終是綜合國力的競爭,綜合國力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兩個方面。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軟實力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成為未來國際競爭的核心。1990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首先提出文化軟實力的概念,他在《外交政策》雜志上發表《軟實力》一文,首次將國家的綜合國力劃分為兩種,即硬實力和軟實力。這種提法立刻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和熱烈討論,于是關于軟實力,尤其是文化軟實力的研究便開始了,也形成了一些初步研究成果,如約瑟夫·奈所著的《硬權力與軟權力》、《軟實力: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美國定能領導世界嗎》、馬特拉所著的《世界傳播與文化霸權;思想與戰略的歷史》、弗雷澤所著的《軟實力:美國電影、流行樂、電視和快餐的全球統治》、柯蘭齊克所著的《魅力攻勢--中國的軟實力如何改變世界》、考恩所著的《創造性破壞:全球化與文化多樣性》、(英)約翰·湯姆林森所著的《全球化與文化》等著作和文章陸續問世,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反響,也引起了許多國家的高度重視,把提高文化軟實力作為增強國家軟實力的重中之重。尤其是“9.11”事件以后,針對美國軟實力衰退和中國軟實力增強的討論和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在國外對于軟實力的內涵和外延等問題也存在不同看法,即使對于文化軟實力的概念,約瑟夫·奈也在不斷的修改和完善的過程中。所以從國外來看,盡管討論很激烈,但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很多,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研究的著作不多。第二,研究的深度不夠,目前還處于一種摸索和探討階段。第三,研究的范圍比較狹窄,角度不夠廣泛。
(二) 國內研究現狀
雖然我國學術界以前沒有軟實力的明確定義,但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做為一個民族凝聚力、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作為一個國家的精神支柱已經深深地植入民族的土壤和每個中華兒女的血液里。1990年約瑟夫·奈提出文化軟實力以后,引起國內學術界的普遍重視和熱烈討論,翻譯和出版了一些相關的著作,如馬慶國、樓陽生等著《區域軟實力的理論與實施》、胡傳勝著《觀念的力量與伯林對話》、門洪華主編《中國:軟實力方略》、王佐書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軟實力》、樊友山著《跬步之行--國企軟實力的探索》、張兆娟著《軟實力——中式成功領導品質》、李春生著《修煉和發揮你的軟實力》、夏鑄九、黃麗玲等譯《認同的力量——信息時代三部曲:經濟、社會與文化》、宋繼新著《奧運對和平的追求--加強北京奧運軟實力建設》、李曉東著《全球化與文化整合》、王述祖著《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全球化——歷史的思考與求證》、王寧著《全球化與文化》、薛曉源、曹榮湘著《全球化與文化資本》、王寧著《全球化與文化:西方與中國》、鄒廣文、徐慶著《全球化與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文水玲瓏著《經濟全球化與民族文化多元發展》等著作。
近年來,隨著國際競爭日趨激烈,黨和政府也越來越認識到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正式提出了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增強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命題,國家也相繼出臺了《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為文化發展指明了方向和進行了總體部署。有關部門的領導和專家學者也紛紛在《人民日報》、《求是》、《光明日報》等報刊雜志發表自己的體會和看法,如劉云山的《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吳建民的《構建中華主流文化成當務之急》、嚴昭柱的《提升軟實力的關鍵點》、祝福恩、邢蕊的《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理性思辯》、許穎的《對“國學熱”的雙向思考》、杜宇新的《肩負起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歷史重任》、王能憲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體現科學發展戰略》、楊春光的《奮力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謝武軍的《努力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黃坤明的《以創新理念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胡振民的《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田心銘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和諧文化建設的根本》、王蒙的《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文化》等文章。尤其是劉云山的《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一文可謂內容豐富、論述深刻,文章深刻地闡述了文化的內涵及其重要意義,并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文化發展提出了具體要求和總體部署,這對于文化軟實力的研究很有借鑒和指導意義。[1]與此同時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也開始了文化軟實力的教學和研究。從上面可以看出,我國文化軟實力的研究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現有的研究成果還只是進行了初步的探索,有待形成系統化、理論化的研究成果。
二、 文化軟實力的內涵
國際公共關系理論界的美國政治學家、國際法學“權力政治學派”的締造者漢斯·摩根索曾提出:“當今國際政治,不僅以傳統的政治壓力和武力方法進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爭奪人心的斗爭。”克萊因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有名的“國力方程”,把“戰略目標”與“國民意志”作為衡量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戰略目標”還是“國民意志”都是極其復雜的無形因素,也可稱為軟實力,難以用靜態標準來衡量。另一位美國學者斯拜克曼把民族同質性、社會綜合程度、政治穩定性、國民士氣都視為軟力量。英國著名學者羅伯特·庫伯則認為合法性是軟實力的核心要素。后來基辛格一直堅持認為:“美國不能只是為了維持力量均勢而在世界上繼續有目的地存在下去,除此之外,還要推廣美國的觀念和價值。”美國國際政治學家塞繆爾·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1993)和《文明沖突與世界重建》(1996)中提出“文明沖突論”,指出“在未來世界中,國際沖突的主要根源,不是意識形態,也不是經濟,而是文化。”上述雖然沒有文化軟實力的明確定義,但毫無疑問肯定了文化在軟實力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最早明確提出軟實力概念的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首次把實力分為軟實力和硬實力兩方面,“軟實力”是用以指稱相對于國家、民族、邊界、領土等“硬權力”而言的文化、生活方式、意識形態、國民凝聚力和國際機制等,也就是指意圖通過吸引力、感召力、同化力來影響、說服別人相信和同意某些行為準則、價值觀念和制度安排等,從而獲得理想結果的能力。[2] “軟實力”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內容: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意識形態和政治價值觀的吸引力;三是外交政策的道義和正當性;四是處理國家間關系時的親和力;五是發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六是對國際規范、國際標準和國際機制的導向、制定和控制能力;七是國際輿論對一國國際形象的贊賞和認可程度。從1999到2006年約瑟夫·奈對軟實力定義也做了幾次修改,我國學者也提出了不同看法,如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教授認為軟實力是通過道義主導贏得朋友、影響他人的一種能力,他說:“中國人經常說‘以德服人’,實際上就是指贏得人家的心,而不是單純使用蠻力。”黃牧怡2004年在《唯實》上發表《關于“軟實力”的哲學思考》一文中認為:“軟實力是指能讓他人做你想讓他們做的事,強調與人們合作而不是強迫人們服從你的意志。”軟實力不僅僅是影響,也不僅僅是說服,它是引誘和吸引的能力,而吸引經常導致默許或模仿。曹京柱在《軟實力之憂思》一文中認為:“從矛盾普遍性視角看,軟實力是一種普遍存在于所有競爭主體之中的精神性力量,是一個超越國際政治領域的更高層次概念;從對立統一的視角看,軟實力與硬實力在本質特征、起作用的方式以及對競爭結果的影響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軟實力與硬實力實質上是同一競爭主體所具有的現實力量的兩個方面,在競爭過程中缺一不可,二者相輔相成且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閻學通認為:“軟實力是一國的內外政治動員能力,即對國內外硬實力的調動和使用能力。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指出文化軟實力包括全民的教育,科學技術、文學藝術、新聞媒體、電視電影、服裝飲食等方面。”[1]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喻國明指出:“一個國家是存在兩種實力的,一種是硬實力,一種是軟實力。硬實力通常是指國家的GDP、硬件設施等,而文化、制度、傳媒等被稱為軟實力,軟實力是相對于國內生產總值、城市基礎設施等硬實力而言的,是指一個城市的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等影響自身發展潛力和感召力的因素。”還有觀點認為,軟實力主要是指一個國家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認同力、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的吸引力、基本路線和發展戰略的執行力、國民的凝聚力、民族的創造力、文化的感召力以及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等。還有人從其他角度進行闡釋,有人從區域角度認為:軟實力是指一個地區通過直接訴諸心靈的方式,動員和發揮心智能量的作用來達到區域的社會和經濟目標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要依靠對內激勵民眾的士氣,整合民眾的力量,發揮民眾的聰明才智;對外吸引人才、資金和技術(包括工業技術和管理、組織技術),以實現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目的的能力。也有人從企業自身考慮認為軟實力是指企業以直接訴諸心靈的方式,對外占領利益相關方的心靈,對內依靠運用員工心智能量以達到企業目標的能力。總之定義非常多,上述觀點也存在一些片面和不足,如約瑟夫·奈的文化軟實力有人認為是從美國的價值觀來定義文化軟實力,故不夠客觀公正。國內學者大部分從狹隘角度理解文化軟實力的概念,而全面科學論述文化軟實力是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3]
學術界對于十七大報告中文化軟實力的內涵進行了一些闡述,涉及的內容之多,范圍之廣前所未有。有人認為文化是一個社會重要的精神支柱,強調文化的力量,既能豐富人民的社會生活,也能創造不同于科技、經濟等新的發展動力;有的積極主張繁榮我國的傳統文化,提高文化軟實力;有人認為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要與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結合;有人對繁榮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和具體做法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所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雖然學術界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取得了一些積極成果,達成了廣泛共識,但還不夠深入全面。從理論上,還沒有形成系統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只是表面的理解,顯得比較膚淺。論述軟實力比較多,而對文化軟實力的研究則比較少,例如文化軟實力在軟實力中究竟處于什么位置?還有文化、軟實力和文化軟實力之間是一種什么關系都還沒有說清楚,存在很大分歧和可進一步探索的空間。
我們認為文化軟實力在軟實力中居于核心和主導地位。文化是軟實力的重要源泉,軟實力是一種柔性力量、并不是所有文化都具有力量,只有那些具有生命力、創造力的文化才具有力量。從廣義角度看軟實力等同于文化軟實力,但從狹隘角度理解文化,二者還是有區別的,軟實力比文化軟實力的范圍要寬泛許多,如果離開文化談論軟實力或文化軟實力就顯得毫無意義,沒有任何價值。同時,文化軟實力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所謂具體就是必須與社會主義的現實相一致,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必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文化軟實力的發展,否則就失去方向和目標。從實踐層面講,目前還缺少有效的機制和辦法,可行性和實證性還需要論證。所以,針對這些問題,必須站在更高層面和運用新穎的視角來研究、審視和回答。
三、 關于加強文化軟實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為什么要加強社會主義的文化軟實力,學術界也有不同的回答。有人認為中國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我們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影響深遠,必須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教育,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有人認為當今國際競爭日益激烈,軟實力的競爭越來越重要,中國要在未來的競爭中取得勝利,必須重視文化軟實力;也有人結合中國目前的實際情況,認為隨著中國國家硬實力的增強,國外的中國威脅論等直接影響中國的國家形象,必須加強文化軟實力,提高國家地位,增強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有人從軟實力與硬實力的關系角度論述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有人從中國人民的現實需要角度出發,必須加強文化軟實力的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利角度論述加強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也有人認為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們的硬實力有了很大發展,但不可否認我們的軟實力還很落后,與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們還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當然還有其他的看法,都對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和發展文化軟實力的緊迫性進行了有價值、有意義的闡述。以上論述很有道理,但明顯感覺理論的深度不夠,也缺乏更系統、更詳細的論述,需要從更高的角度看待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才能達成廣泛共識。
四、 關于如何提高文化軟實力
對于如何提高文化軟實力,在學術界也有不同的看法。從理論層面上,有人認為必須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有人認為必須堅持“雙百”方針、“二為”方向和“三貼”原則;有人則認為必須以傳統文化作為文化軟實力建設的主體,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有人從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系進行了闡述。從實踐層面上看,也有不同看法。有的主張利用現代網絡技術、新聞傳播技術,加大傳統文化的普及與推廣;有的主張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有的認為政府要積極引導,加大對文化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有的主張從教育的角度,培養一批杰出的國學大師,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進書本、進頭腦、進心靈,從而提高文化軟實力;也有人主張加大對外文化的宣傳和交流力度。總之,如何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增強文化軟實力存在不同的看法,途徑多樣,爭論也比較多。綜上所述,許多觀點、看法和建議很有價值,但也存在不足之處。一是缺乏系統性。對于文化軟實力這個問題的研究,國內學術界目前才剛剛開始,研究的成果并不多,對于許多問題還存在爭議,如文化產業究竟屬于軟實力還是硬實力也意見不一。對于文化為什么成為軟實力?這些看似簡單而實際很難回答的問題也存在著分歧。我們認為文化產業具有雙重屬性,既有經濟屬性也有意識形態屬性,二者是硬實力和軟實力的有機結合,至于文化軟實力主要是相對于硬實力而言的,文化具有引導、激勵、凝聚等功能,起著“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作用,發展文化軟實力不能依靠強制或者行政命令,那樣就違背了文化軟實力的發展規律。二是研究不夠深入。突出表現在論題和論證存在“泛化”傾向。如論證有一定的廣度而深度欠缺,縱向談論較多而橫向比較研究很少。概而論之的多,深入具體的分析少。如何發展文化軟實力,雖然有不同的主張,但在現實過程中的實際效用和可行性難以證明。三是對于如何科學合理和有效地加強文化軟實力,缺乏對策性的建議,從而難以在實踐中發揮積極作用。四是對大力發展文化軟實力的可行性分析比較少。我們認為目前中國具備大力發展文化軟實力的能力和條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我國經濟發展了,硬實力越來越強大,為軟實力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和基礎。第二,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歷史,這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或精神資源。第三,在長期文化發展過程中,也為我們大力發展文化軟實力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第四,現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處于信息化時代,為我們開發和傳播文化軟實力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第五,我國目前軟實力還不發達,這為我們發展文化軟實力提供了很好的發展空間,有發展的壓力才有發展的動力。第六,我們的黨和政府越來越重視文化軟實力,也得到群眾的積極支持和擁護,是重要的力量來源。第七,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為我們提供了強大的外部環境。總之,如何發展文化軟實力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才能在理論上有所創新,在實踐上有所突破。
參考文獻:
[1]劉云山.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N].人民日報,2007-10.
[2]韓勃,講慶勇.軟實力在國家在中國的實踐之二——國家軟實力[R].人民網,2008(3).
[3]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的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 肖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