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加速,國與國之間的聯系更加頻繁,經濟上更加相互依賴。中國迅速融入世界經濟環境中,國際貿易、文化交流、旅游等跨國活動日益增多,對世界經濟有了舉足輕重的影響。
于是,全世界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漢語。全球性的“漢語熱”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多年來持續升溫。據中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布的數字,目前全球主要有100多個國家、4000多萬人學習漢語,2500所大學和上萬所中小學開設了漢語課程,到2010年,漢語學習者將達到1億人。“漢語熱”現象帶給中國的不單單是興奮與驕傲,更多的是思考。而我們作為出版機構,能不能在其中發現并把握機遇呢?
“漢語熱”不斷升溫,導致漢語教材的需求量大幅上漲,目前每年大約有40余萬件、200噸的漢語教材從北京的國際郵件處理中心寄往世界各地。這個數據對于國內的出版社來說,無疑是令人鼓舞的。近幾年來,很多從未涉足此類題材的出版社,對這個市場也躍躍欲試。但要想開辟新的出版領域,單單意識到市場需求潛力巨大還遠遠不夠,著手做好細致的全方位調研、組建專業的人才隊伍、認準目標讀者群,才能在這塊炙手可熱的市場里分得一杯羹。
深入調查和研究國外漢語教材需求,尋找切入點
國外漢語教材市場確實很大,但實際銷售市場很分散,4000萬漢語學習者分布在世界各國,各個國家又存在母語不同、文化差異巨大、學習條件千差萬別等非常復雜的問題,沒有充分的準備和應對措施是絕對不行的。為此要對市場進行細分,鎖定某個或某類國家及讀者群,然后再有的放矢地編寫適合他們語言習慣、生活環境、文化背景的教材。
借鑒國內專業出版社經驗,少走彎路
多年來,國內有一些出版社一直在做對外漢語教材出版,摸索出來非常寶貴的經驗,值得想進入這個領域的后來者學習和借鑒,這無疑是一條捷徑。
目前國內唯一一家專業從事對外漢語教材出版的出版社是中國國際出版集團下屬的華語教學出版社。該社成立于1986年,曾經出版了大量漢語教學專業教材和供漢語學習者自學的輔助讀物。他們的拳頭產品多媒體《互動漢語》是中國第一套多媒體漢語教學產品,目前已推出十多個語言版本。
國內出版漢語教材規模最大的出版社是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該社是一所大學出版社,多年來依托學校對外漢語教學和科研優勢,對外漢語教材已經成為該社主打產品,占有了相當大的市場份額。該社出版對外漢語教材1600余種,總計發行1200多萬冊,遍布世界30個國家和地區。
采取與國外合作的模式,讓教材本土化
中國自20世紀50年代起,陸續編寫的對外漢語教材不下千余種,但主要是為來華留學生編寫的,針對外國本土學生使用的教材很少。而我們已有的教材普遍存在內容遠離外國人生活、目標讀者不確定、不適應外國讀者閱讀習慣等缺陷。解決這些問題的最佳途徑就是與目標國的漢語教師、出版機構合作,有了他們的參與,教材本土化便不再是難事。
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6年開始陸續推出的《新意中文》,就是由中美兩國教育專家共同研發的,是專門針對華裔學生的“海外本土化”教材,得到了各國從事華裔兒童漢語教學的老師以及兒童家長的廣泛認可。華語教學出版社2007年與美國耶魯大學正式簽約,合作研發大型漢語教學項目——《環球漢語》,項目包括教學片、光盤、圖書、網絡版多種載體。這將是國內第一套與國外大學聯合編輯出版的漢語教學多媒體出版物。由此可以看出,中外合作開發漢語教材將成為大趨勢,這是發揮中國的漢語母語國優勢、解決“落地難”問題的可行辦法。
避開大套教材,開發對外漢語教學速成教材和輔助讀物
成套的對外漢語教材大多包括課本、練習冊、教師手冊、漢字本等,總體多達10多冊,組織編寫是一項需要投入很長時間,很多人力、物力的工程,還要反復測試和修訂,沒有這方面經驗的出版社難以操作。所以,新進入者不如另辟蹊徑,做些短小精悍的產品,如學漢語的入門讀物、雙語對照讀物、拼音讀物等。對于外國人來說,漢語很難學,如何降低難度,開發一些淺顯易學的圖書,這是一件既有意義且市場潛力很大的事情。
國際漢語教材市場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但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國外出版機構也看到了“漢語熱”帶來的機遇,開始參與這場競爭。在這場國際競爭中,希望有更多實力雄厚的中國出版社勝出,占有更大的市場份額。畢竟漢語是中國人的母語,中國人在漢語教學方面有先天優勢,不應該在這場競爭中輸給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