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具有特色的《百科知識數據辭典》出版
本刊訊 現在市面上辭書品種眾多,但這部由青島出版社出版的《百科知識數據辭典》卻與眾不同,別具特色。這本以數據為核心闡釋百科知識的工具書,以18000個詞條濃縮百科知識之美,300萬個知識數據博采天下量化之長,基本涵蓋了百科知識的主要門類,集科學性、簡捷性、普及性和實用性于一體,視角新穎,準確客觀,簡明扼要,一目了然。辭典用數據說明和體現事物的特征,運用數據確切地刻劃出事物的變化狀態。在數字化時代,盡快掌握最基本的數據,對事物做到心中有數,是現代社會人們追求的目標。因此,編纂這樣一部用數據來說明事物的基本性質的百科辭典,確是一次十分大膽的嘗試,是辭書出版工作中的創新之舉。
與通常辭書不同的是,本數據辭典省略了一般辭書較多注重事物定性敘述、定義分析和推理判斷性的文字,力求用豐富的數據引證和說明事物時間、空間等方面的數量特性,由此而獲得相對濃縮的內容,例如“《清明上河圖》”這一條目,基本上沒有用文字去描繪、闡述、解釋這幅繪畫作品,相反,在連條題和標點符號在內的140多個印刷符號里,卻給出了10組阿拉伯數字,如作品24.8cm×528.4cm,全卷分3段,畫有人物550余人,牲畜50余口,船20余只,車橋20余乘,各色建筑物100余座。畫上有后世收藏印67方等等,它告訴讀者,宋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是一種什么性質的東西,包含什么內容,辭典的條目,諸如事物的位置、規模、范圍、尺寸等均在此列,然而世間事物瞬息萬變,辭典不可能時時處處捕獲到最新最全的信息數據資料,而只能首先盡可能反應事物穩定的特征,近而補充新近的動態情況。
《百科知識數據辭典》由我國資深出版家許力以、周誼任主編,他們高屋建瓴,運籌帷幄,對詞典的編纂進行了全方位的指導,特別在編纂成書的艱難時刻,兩位主編的勉勵督促和不懈支持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策劃編纂這部詞典的編輯和撰稿人大多是一些老出版人,他們在離休之后,仍不辭勞苦,孜孜以求。其中長期從事科普書創作出版,并獲得“百佳”出版工作者稱號的孔令文和原水利水電出版社負責人王萬治兩位老人,出任辭典的執行主編,他倆團結、依靠300多位專家學者,鍥而不舍,精益求精,克服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許多撰稿人有時為了求證一個數據,要在圖書館呆上一天。而有些數據真真假假,撲朔迷離,給辭典編纂者帶來一定難度,這就需要費盡心思,去偽存真,經過反復查考核實才能定準。比如頤和園十七孔橋和永定河盧溝橋的石獅子數在各類圖書中有不同的記述,為了數據準確合理,年近古稀的統稿人甚至驅車數十里親自去實地考查。
這部辭典從策劃醞釀,構建框架,到審改定稿,曲曲折折,歷時數載,終成正果,無愧為百科之林中的一朵奇葩。
(洛 丁)
西藏社重推高考“非同步類”教輔
本刊訊 (記者張倩影) 日前,以推出“天利38套”而走紅高考教輔市場的西藏人民出版社,又重磅推出高考“非同步類”教輔《對接高考》系列圖書。
該書是依據《考試大綱》和《普通高中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編寫的高考專題類水平測試集。與高考教輔市場上一般的按教材版本進行編排的同步類教輔書不同,《對接高考》打破了傳統的教輔同步于教材的模式,開創了通用于各教材版本的新模式,可謂高考復習一本通。該書不同于一般同步類教輔圖書緊跟教材以練習和消化教材內容為出發點的模式,而是以模塊測評為基本模式,全書9個科冊每個科冊依據必修、選修按專題編輯成冊。在考查學生掌握知識情況的基礎上注重考察學生的能力。本書內所選編的試題均為來自不同版本,不同區域命制的試題,可以良好的反映和測試學生學習相應模塊時應達到的水平。
又訊自西藏拉薩“3.14”打砸搶燒事件發生之后,西藏人民出版社于第一時間編輯出版了以揭露達賴集團分裂罪行的《達賴集團的滔天罪行—記拉薩“3.14”事件真相》一書。該書以漢藏雙語模式出版發行,配以大量事件現場圖片,直擊“3.14”打砸搶燒事件實況,以期在第一時間讓全國人民了解事實真相。
企業危機管理書《生死劫》出版
本刊訊 近日,北京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特聘教授,中國企業危機管理第一人——艾學蛟博士推出《生死劫——危機定律:100-1=0》一書。全書通過對眾多鮮活的危機案例進行回顧與點評,為中國企業的成長發展提供了極其有益的借鑒與指導,幫助中國企業防患于未然、趨利避害、變危為安、轉危為機。該書由奇正贏家圖書策劃有限公司策劃,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出版發行,全國同步上市。
《生死劫》體系清晰、結構完整,共分十個專題,作者分別通過對涂景新“紅帽子企業家的財富驚夢”、富士康秘藏血汗工廠、歐典地板宣傳謊言、光明乳業回收奶事件、南京冠生園月餅陳餡問題、五谷道場資金鏈危機、三株口服液的沒落、華晨人事危機、TCL并購坎坷之路、娃哈哈達能品牌之爭等十個鮮活典型的商業危機個案進行詳致描述、深入透析,揭示探討了民營企業在產權、HR、誠信、品牌、營銷、高管、外資等層面經常遭遇的風險危機,以及成長、創新、擴張道路上可能陷入的種種困境,剖析入理、闡釋到位,常有精妙之論、點睛之筆寓于其中。 (建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