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大賣,出版商大賺,一本暢銷書可以讓業者吃香喝辣兩三年。根據港臺業界估算,一本暢銷書只要銷量超過5000本,再版之后的獲利立刻三級跳,但“制造”一本暢銷書,每個出版社的訣竅不一,比如說《哈利·波特》,拿國外版權要快、狠、準,而且一簽就是五集,拿到這種暢銷書的版權,出版社簡直就是“躺著賺”。
定價的二成以上是出版社真正的獲利
雖然拿暢銷書要靠手腕,不過在還沒有經過市場檢驗之前,港臺出版商心中還是十五個水桶七上八下的,即使做了二十年以上的資深出版商,都會告訴你:出書前從來沒人能夠預估這本書能否大賣。內容雖然是制勝的第一要素,但是頂多能確保不賠錢而已,若再配合強力宣傳營銷和知名品牌,大概可以擠進一兩個月的銷售排行榜。
如果能夠大紅大紫,賣到數十萬本以上,那絕對是已經脫離出版商所能操控的范圍。“說實話,我也不知道為什么可以賣這么多,要不然我早就多印幾萬本,何必搞得現在貨都來不及補。”一名知名出版社的總編輯這樣說。
暢銷書大賣,出版社絕對大撈一票,但一本書的成本高低,受許多的因素影響,包括版權費、特殊紙張或顏色、美編設計、編輯速度、營銷費用等等,所以外人想要算出正確獲利并不容易。
不過,從各家出版社的基本算法來看,如果排除人事費用,純粹與書相關的成本大概占定價的20%~30%,出版社賣給經銷商大約用五五折以內的價格,經銷商再用六五折批到書店,出版社真正賺到的錢,最少有定價的二成以上,因此像出版《哈利·波特》,真的是“印書就像印鈔票”。
5000本以上就算暢銷書
至于要賣到多少本才算暢銷書呢?一般而言,港臺市場對暢銷書的認定,通常只要有5000本以上的銷售量。書熱賣,老板眉開眼笑,外人也許會認為,員工應該也跟著“享福”才對,其實不然。因為港臺出版社的薪水相對不高,但學歷要求卻不低,一名大學畢業的編輯只拿2.3萬元新臺幣的月薪。
不過,就像前面說的,沒有人能預測這種機會何時會降臨,越出越賠、存貨堆積如山的狀況也經常發生。面對庫存增加,書賣不出去,以前的出版商可能比較老實,賠錢倒閉了事,但現在的港臺出版商可就不成,他們早已練就一身“山不轉路轉”的好功夫,環境越艱難,走小路的人也就越多,雖然不是正軌,但也讓人佩服他們的“智慧”。
出版商練就三種偏門賺錢手法
比較常見的港臺出版社賺錢偏門有三種。第一種是“半強迫中獎”,這種情形在爭奪版權時會發生。出版社購買國外暢銷書版權發行中文版,雖然版權費略高一些,但是內容質量有一定的保障,而且比較容易制造話題,所以搶簽版權的技巧也就成了賺錢重點。
有些出版社在版權還沒確定前,會先下手為強,把文字翻譯好,格式也設計出來,再拿著半成品給版權所有者看,一邊拜托一邊套交情,成功機率很高。這種方法雖然有點投機,但也只能說是一種談判技巧,而且出版商還要自負失敗風險,所以還算能被接受。
第二種方式,叫做“新瓶裝老酒”。現在港臺的出版社越來越多,出版品更是多到讓人目不暇接的程度,因此除了暢銷書外,能夠優先擺在書店平臺上的,就只有新書了。若是沒有辦法在短期間內引起讀者注意,就會被塞到不起眼的角落,最后的下場就是遭到退書的命運。存貨,是出版社最為恐懼的,因此有些出版社想出一個方法,就是把舊書的封面換掉,取一個新名字,當作新書重新獲得放在書店平臺上的機會。
比較有良心的出版社,會在旁邊注明“此書原名為×××”,或是重新更正過內容,而且會挑出版時間較為久遠的書,以免消費者不小心買到以前就買過的書。如果遇到比較心狠的老板,甚至會把一本舊書改裝成兩本新書,或是才剛一退貨就立刻重新出發,這種手法就帶有欺騙消費者的味道了。
第三種方法,可稱為“睜眼說瞎話”,這個手段最讓原作者、授權者見識出版商裝瘋賣傻的本領,說穿了其實這個方法也沒什么技巧,就是明明賣了五萬本,老板會對作者說只賣了一萬本,如此一來,自然省下不少版稅。如果作者質疑,拿出坊間流傳的銷售量來理論,老板也會說那只是宣傳手法,實際銷售得很差。由于作者根本拿不到出版社內部真正的銷售數字,所以無從判斷真假,只能挨一記悶棍。
港臺近幾年的出版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出版商為了生存,除了努力制造暢銷書外,還得搭配光鮮亮麗的促銷手法,塑造明星作家。但也有些暢銷書,在還沒出名之前,早就擺在書架上放到沾滿灰塵,就在面臨即將被“賤價”處理時,突然鍍上一層金粉,來個麻雀變鳳凰。無論如何,出版市場蓬勃發展,帶動社會讀書風氣是好事一樁——作者寫書——出版商賣書——愛書人買書,市場良性循環,何樂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