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中國政府和出版企業一直致力于中國出版的“走出去”,希望改變中國版貿逆差的現狀和文化交流的不暢。造成以上問題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翻譯問題不容忽視。
據有關資料顯示,全國目前職業翻譯4萬多人,相關從業人員超過50萬人,專業翻譯公司3000多家,但能夠勝任翻譯工作的合格人才缺口高達90%。市場上高水平的翻譯大約只占總數的5%,而真正合格的高級中譯英定稿人才不足百人,更不用說小語種。一個明顯的例子是獲得第三屆老舍文學獎的長篇小說《受活》,在2004年底就分別與日、法、意、英四國出版機構簽訂了版權輸出合作協議。但直到今天,四個譯本無一問世。作者閻連科說:“老外一看本子,都縮回去了,說翻譯不出來?!?/p>
政府主管部門為了促進中國圖書融入國際出版網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新聞出版總署聯合推出了“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 目的就是要通過資助出版中國的圖書和向國外圖書館贈送圖書,讓世界各國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國。新聞出版總署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國內的出版機構參與這項計劃,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則每年為推廣計劃提供相當數量的翻譯費資助。當然,翻譯問題的解決絕非一朝一夕之事,還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加強對中譯外翻譯人才的培養
目前全國高校中專門開展文學翻譯教學的很少,更不用說科技翻譯教學。雖然每年有大量外語專業畢業生,但由于市場的導向作用,從事高收入的口譯工作成為他們就業時的首選。針對這種現狀,建議有關部門整合國內現有翻譯資源,加強隊伍建設,構建人才培養、培訓、使用和儲備的長效機制。
1. 制定并實施國家翻譯人才長期培養及短期培訓計劃。安排國內重點高校,如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語言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定向培養中譯外人才。在重點高?;虺霭婕瘓F建立培訓中心,邀請國內外專家授課,加強交流,多種方式提高中國對外翻譯出版隊伍的素質,培養更多的高水平應用型翻譯人才。另外,也要加大對各專業翻譯協會的組織管理、政策導向和經濟資助力度,要有針對性地引導他們進行一些國家重點翻譯項目攻關,并做好協會人才培養工作。在社會上進行翻譯水平考級,廣納社會外語人才,為社會提供新的就業機會。
2. 加強翻譯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第18屆世界翻譯大會于今年8月在上海成功舉辦,大會以翻譯與多元文化為主題,包括中國在內的74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500名翻譯界精英匯聚一堂,共同探討翻譯文化、翻譯產業、翻譯人才培養等課題。今年3月,英國企鵝出版社聯合英國文學翻譯中心和藝術協會在中國開設旨在把高質量的中國文學作品推薦到英語國家的文學翻譯短期培訓班,反響很好。此類翻譯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使我們了解到國際翻譯界的先進理念和管理經驗,對中國翻譯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 完善激勵機制。目前,翻譯作品在職稱評定時并不算作科研成果。許多外語人才為了晉級寧愿發表受眾面很小的“原創”論文,也不愿意“花時間”在文字翻譯上。有關部門應該考慮修訂國家職稱評定辦法,將有國際影響或具有學術價值的譯著作為科研成果,鼓勵高校和科研單位參與對外翻譯出版工作。一些國家重點圖書或文獻翻譯項目,應該作為科研項目按科研基金方式進行招標,以激發高校翻譯力量競標積極性。此外,應設立專門表彰翻譯成就的獎項,對在對外推廣中做出重要貢獻的譯者予以表彰和獎勵,并納入職稱評定獎項。
4.建立人才數據庫。
通過各高校和各級翻譯協會,建立各語種、各專業翻譯人才的全國數據庫,推出認證或考級方法,滿足社會的各種翻譯需求,真正起到外語翻譯需求的聯絡“橋梁”作用。
廣泛聯系國外翻譯力量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漢語熱”也逐漸升溫。2007年,全國544所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學機構接受來自188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國留學人員共計195,503名,比2006年增加了20.17%。這些留學生中不乏了解中國文化,熱愛翻譯事業的人,他們將是中國圖書中譯外的潛在力量??梢砸劳兄袊g協和高校,建立國內外翻譯人才庫和來華留學生數據庫,通過駐外使領館、文化中心、孔子學院等,聯系和組織漢學家,廣納可為我所用的翻譯和寫作人才。
加強國際出版合作
專業性較強的圖書,可以在國內翻譯后,再由國外合作方對翻譯質量進行把關,做好后期的加工潤色。如浙江大學出版社聘用約翰·威立出版公司的退休編輯進行科技書稿的英語審讀,社科文獻出版社與荷蘭布里爾出版社合作出版的“皮書系列”就是采取此種方式。此外,邀請國際作者直接用外語寫作,也是解決翻譯瓶頸的一個有效辦法。
(作者單位:國務院新聞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