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書業的發展之路,是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30年不斷成長與成熟的。在國有書業一統天下、體制僵化,服務理念未能及時轉變,而讀者靈活多變的多層次需求得不到很好滿足的狀況下,民營書業靈活的經營機制彌補了新華書店的不足,從而使得民營書業能生生不息地成長著,壯大著,為傳播文化知識,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民營書業發展至今,成就了許多教輔大腕,如江蘇可一出版物發行集團、江蘇春雨文化教育傳播有限公司、山東世紀天鴻書業有限公司、北京市仁愛教育研究所、金星國際教育集團等等。筆者無意說民營書業從事教輔策劃、發行有什么問題,只想表述,教輔業早在5年前就已經進入了高風險行業,如今若還沉迷其間,恐怕就是兇多吉少了,理由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社會需求總量不斷減少。帶來需求減少的因素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在校學生數的自然趨減;二是教育體制改革,政府限發教輔令的頒發;三是義務教育階段,2008年起課本全部由政府買單,學生免費使用,但教輔不在政府采購之列,學校及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也不敢貿然行事,不敢開綠燈讓學生自由購買。在社會需求嚴重受阻的狀況下,在教輔出版大軍中,有近500家供貨商在翹首期盼著“填飽”孩子們的書包,可見這需求與供給的反差是何等的巨大。
其次,經營成本成倍增加,民營教輔的價格優勢日趨淡化。這些年來,民營教輔之所以得以高速膨脹,其低成本戰略擴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低成本主要來自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但隨著2008新《勞動合同法》的全面實施,低成本的優勢將不再明顯。為了發展,成本的增加必將在教輔圖書定價上得到反映。而失去了價格優勢的民營公司,將很難與傳統的大社、專業的老牌教輔社比拼。所以說民營書業如履薄冰,這并不是危言聳聽。
民營公司在教輔策劃方面遇到了困境,探索新的生存之路,就成了眼下燃眉之急。現在有些民營公司把有限的資金轉移到房地產去打拼,筆者認為那并不是明智之舉,因為民營書業做教輔積攢的底子是有限的,而房地產是一個需要龐大資金支撐的領域,需要規模效益。即便圈了兩塊地、蓋了幾幢房,恐怕在目前房價下跌、銀行緊縮銀根的情況下,面臨的挑戰將更為嚴峻。所以,民營書業要想走出教輔之窠穴,筆者認為還是離不開文化產業。隨著中國經濟近些年的高速發展,人們對文化的需求與日俱增,日本、韓國動漫、電視劇的年出口量較電器、汽車并不遜色,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新興的文化需求上,則需智者去不斷探索,尋找新的商機和營利模式。其次,若堅守教輔陣地,也決不是低門檻,甚至用農民軍經營教輔的套路,而是要創品牌,以精品戰略服務于在校學生,這條道路雖棘剌叢生,但能堅持到最后的,就有了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