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拳是我國的優秀武術流派之一,也稱少林派。少林武術經過歷代少林武僧的傳承與發展,再加上文學小說及影視傳媒的宣傳而威震中外,名冠全球,少林寺被世人公認為武學圣地,有“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說。那么,少林拳到底是怎么回事,它為什么會得到傳承與發展?筆者根據有關資料做一些探究,以求方家指正。
少林拳起源于少林寺院。目前“少林拳”有兩種內涵。一,少林拳是一種拳術名稱,就如羅漢拳、查拳、心意拳一樣,只代表一個拳種。國家體委就有規定拳種套路——少林拳。二,少林拳也泛指源于少林寺的各種拳術,它是少林武術的總稱。在這里少林拳是一個拳術流派,就如少林派、武當派、峨嵋派等一樣。這個拳術流派內包含大紅拳、小紅拳、通背拳、梅花拳、猴拳、七星拳、心意拳(又稱達摩拳)、柔拳等從少林寺傳承和流傳出來的各種拳法。
少林寺建于公元495年南北朝北魏時代,坐落在河南登封嵩山的五乳峰下少室山前。因為當時山林茂盛,古木參天,寺居其間,故得名少林寺。其實,在少林寺建寺之前,中華武術已經分散流傳,不過那時并沒有成為一個真正的武術系統,而只是簡單的角斗與技擊。公元527年,印度僧人達摩不遠萬里,歷盡艱苦來到少林寺傳教(主要傳佛法)。達摩主張靜臥修心,打坐參悟。他久居濁洞,面壁九年,參悟佛法。由于長期的靜臥而導致他體神困倦,又因為他深居山林常遭猛獸的威脅,這迫使達摩尋求振神健身和防范山患的措施。這樣,達摩與眾僧根據山林中禽獸之動作和人們生產中的各種活動,初創出舒筋活絡、振奮精神、抗擊猛獸的達摩拳(或稱心意拳)。在此基礎上,經過歷代眾僧長期艱苦的磨練、推敲、改進,再加上少林寺積極吸取各家之長,從而使少林拳得到逐步的完善和發展。
從達摩等人的創拳過程來看,少林達摩拳是少林寺眾僧智慧的結晶。達摩拳是達摩和眾僧結合各種動物行為和人的各種活動而創建出來的,它和現在的心意拳有許多相通之處。因為達摩拳是在達摩的主持下創建的,故名曰達摩拳。少林寺作為僧侶靜修之處,它特有的生活環境(靜坐參禪)和自然環境(深山密林)注定要把舒筋活血、振奮精神、抗擊猛獸的達摩拳傳承下去。在長期的傳承中,少林寺僧侶又結合自身實際而創出其他的拳種。少林寺的生活環境為武術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溫床。也因為如此,一些習武之人,一些對武術技擊有興趣和愛好的人,才來到少林寺修煉和提高。這樣,少林寺又成為一個自發的武術交流地,這必將會進一步壯大和發展少林武術的力量。少林武術也正是在傳承和發展中吸取百家之長而逐步發展壯大的。
早期少林拳的內容僅有羅漢十八手,如鶴舞、龍舞、推托、開馬、美女聯歡、童子拜觀音、仙人反背等,后來逐步發展成為羅漢拳。到了宋代,少林拳就增加到二百多種,包括吸收寺外名家的拳種,如趙匡胤的三十六路長拳、岳飛的十八手、拔步連環拳等。這時的少林拳不僅拳種套路繁多,而且吸取了眾家之長,從而威名遠揚。清朝年間,統治者為鎮壓漢民起義,百般阻撓武術的傳播和發展,這個時期少林寺屢遭劫難,少林拳術因得不到支持而走向沉淪的道路,一些拳種伴隨著寺僧的足跡而流落民間。
少林拳是少林武術的重要組織部分,具有樸實無華、剛健有力、結構謹嚴、節奏鮮明、套路繁多、健壯敏捷、來去迅速、勢如破竹、利于實戰的特色,以剛為主,剛中有柔,剛柔相濟。在戰略上,少林拳有沉著果斷、內靜外猛、虛實兼用、靈活機靈、變化無常的特點。少林拳有“拳打臥牛之地”之說,也就是說,在演練和實戰中一般不受場地大小的限制。少林拳拳法和智慧與哲學、禪道融為一體,是少林寺僧侶參悟的結晶。少林拳法的各種拳種之間是相互貫通和聯系的,這一特點正是少林拳傳承和發展軌跡的見證。如,少林通背拳被稱為諸拳之勇,其實它是在少林大紅拳、小紅拳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少林六合拳也叫對打拳,它是驗證大紅拳、通背拳等在實戰中的應用效果的。
總之,少林寺特有的生活和環境造就了少林武術,少林寺這個武術溝通與交流的平臺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少林武術。少林武術,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