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者,無極而生]
太,大也,至也。極者,樞紐根柢之謂。太極為天地萬物之根本,而太極拳則為各拳之極致也。無極而生者,本于無極也。此拳重在鍛煉精神,運勁作勢純任自然,不甚拘于形式。以虛無為本,而包羅萬象,故曰“無極”。然初學者究當就有形之姿勢入手學習,久之著熟懂勁,融會貫通,始能入于神化之境。
按周濂溪《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注云:上天之載,而聲無臭,而實造化之樞紐,品橐之根柢也。故曰“無極而太極”,非太極之前復有無極也。此云“無極而生”,究有語病。
[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變易物體之位置,或動體進行之方向,曰“動”。保存或維持其固有之位置或方向,曰“靜”。機者,征兆也,如《陰符經》“天發殺機”之“機”。夫動靜無端,陰陽無始,太極者,其樞紐機關而已。太極拳當行功時,中心泰然,抱元守一,未嘗不靜。及其靜也,神明不測,有觸即發,未嘗無動。于動時存靜意,于靜中寓動機。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合乎自然。此太極拳術之所以妙也。
萬物之生也,負陰而抱陽,莫不有太極。有太極斯有兩儀,故太極為陰陽之母。太極拳著著勢勢均含一、ο、環形。其動而陽,靜而陰,及剛柔進退等,均與易理無異。故得假借易理以說明之,非強為附會也。
中國舊日學說,諸凡事物均以陰陽喻之。故陰陽無定位。太極拳之為陰陽亦然。如拳勢之動者為陽,靜者為陰;出手為陽,收手為陰;進步為陽,退步為陰;剛勁為陽,柔勁為陰;發勁為陽,收斂為陰;粘勁為陽,走勁為陰。手足關節之伸為陽,曲為陰;分為陽,合為陰;開展為陽,收斂為陰。身軀之仰為陽,俯為陰;升為陽,降為陰。凡此所喻。無論遇如何變化,內皆含一、ο、環形。故動靜不同時,陰陽不同位,而太極無不在焉。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動,變動也。動之則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靜之則沖漠無朕,而陰陽之理已悉具其中矣。太極拳術當行功時,其各姿勢一動一靜相間。其拳術之動者,前后左右上下,均有陰陽虛實可循,故日“動之則分”。其靜的姿勢,雖無痕跡可指,然陰陽虛實已具其中,故日“靜之則合”。若作運勁解,則太極之陽變陰合,即物理力學分力、合力之理也。太極拳術遇敵欲制我時,則當分截其勁為二,使敵力不能直達我身(背勁)。所謂“動之則分”是也。若將敵粘起用提勁,陽之變也。及起,須靜以定之使不得動,或敵勁落空。稍靜即發,利用合勁,陰之合也。倘敵欲發我,則應中心坦然,審候應機,靜以俟之,微動即應,所謂“后人發先人至”是也。夫道一而已矣。當混沌未判,洪瀠未辟,本無動靜,何有陰陽?故以虛無為本者,無不合道。天地如是,太極如是。太極拳習至極精處,亦如是也。然此指先天而言,指習拳術功深進道者而言。初學之土,驟難語此也。及乾坤既定,兩儀攸分,有陰陽斯有動靜,則言太極者,不能不就有形象者以講求之。太極拳之分合動靜,合乎陰陽。如動勢須求開展,運勁務明虛實。剛則化之,故曰“分”。柔則守之,故曰“合”。坤在靜中求動,無為始而有為終,必須伏氣。乾則動中求靜,有為先而無為了,只要還虛。蓋萬物之理,以虛而受,以靜而成。天地從虛中立極,靜中運機。故混沌開而闔辟之局斯立,百骸固而無極之藏自主,無不從虛靜中來也。重陽子日:“此言大道之原,而功先于虛靜。虛則無所不容,靜則無所不應。”由是觀之,習太極拳者,倘以虛靜為本,則分合變化自無不如意也。
[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過,逾也。不及,未至也。隨,無逆也。就,即之也。過與不及,皆為失中。失中則陽亢陰暌,未能有合也。太極拳于曲伸分合等處,運勁過則生頂抗等病。不及則有丟偏等病。欲求不即不離,則應隨之而曲,就之而伸。隨機應變,毋固毋我。因力于敵,以中為主,而粘、黏、連、隨以就之,自無不合。所謂“君子而時中也”。按初學此拳者,每失之過,迨稍懂勁,則每失之不及。學者宜審慎之。
[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
人者,敵也。剛指剛強有為而言。柔者,無抵抗也。走者,化也。柔以承之,變化敵力之方向,不為所制,故曰“走”。順者,自由便利也。背者,不自由不便利也。粘者,取制敵人之力也。遇敵施剛力時,我惟順應其勢取而制之,使俯就我之范圍,如以膠著物,故曰“粘”。太極拳常以小力敵大力、無力御有力,弱勝強、柔勝剛,為其主旨。但以常理言之,小固不可以敵大,弱固不可以勝強,柔固難期以制剛。然云“敵之”、“勝之”、“制之”者,必有其所以制勝之理在。蓋敵力須加吾身方生效力,茍御制得道,趁其用剛發動之始,審機應變,采取擒獲,使還制其身,則我雖弱,常居制人地位,敵雖強,常居被制地位,難于自由發展,力雖巨奚益?此老聃“齒敝舌存”之說也,頗合太極拳剛柔之義。然非好學深思之士,未足以語此。
[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
此言己動作之遲速,當隨敵動作遲速之程度而異。但欲識敵之遲速程度,須先體察敵力之動機,方能因應成宜。何謂動機?周濂溪《通書》有云,動而未形有無之間者日“機”。又曰:機微故幽,難識如此。設非功深,不易知也。然茍得其機,敵雖變化萬端,由一本而萬殊。而我則執兩用中,扼萬殊使歸一本,審機應候,無過不及。敵運動甚速,而我應付遲緩,則失之緩。敵勁尚未運到,而我先逆待,或加以催迫,則敵反有機可乘,是謂性急,其弊一也。守一以臨,純任自然,無絲毫之凝滯矣,故日“得其一而萬事畢”是也。
[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此言習太極拳者,進功自有一定之程度,而不可躐等躁進也。太極拳之妙用全在用勁(此勁字系靈明活潑、由功深練出之勁,不可僅作力量解)。然勁為無形,必附麗于有形之著,始能顯著。言太極拳者,每專恃善于運勁,而輕視用著,以致習者無從捉摸,有望洋興嘆之慨,虛度光陰,難期進益,較循序漸進者反事倍功半,不遵守自然之程序故也。昔孔子講學,常因材授教,故諸門弟子各得其益。拳術雖屬小技,然執涂人而語以升堂入室之奧,未有能豁然者也。故習拳者,應先模仿師之姿勢。姿勢正確矣,須求各姿勢互相聯貫之精神。拳路熟習矣,須求各勢著數之用法。著熟矣,其用是否能適當。用均得其當矣,其勁是否不落空。勁不落空,是真為著熟。再由推手以求懂勁,研求對手動作之輕重遲速,及勁行之趨向方位。久之自微懂而略懂,進至于無微不覺、無處不懂,方得稱為懂勁。懂勁后不求用著,而著自合。進至無勁非著,無著非勁。漸至不須用著,只須用勁。再至不求用勁,而勁自合。洵至以意運勁,以氣代意,精神所觸,莫之能御,則階及神明矣。是非數十年純功,曷克臻此?
[虛領頂勁]
虛,一作“須”,似宜從“虛”。虛者,對“實”之稱,“實”即窒滯難巧也。頂者,頭頂,亦曰“囟門”。小兒初生時,此處骨軟未合,常隨呼吸顫動,道家稱為“上丹田”、“泥丸宮”,蓋藏神之府也。佛家摩頂受記,道家上田練神。《易》曰:“行其庭不見其人。”(庭指天庭,頭頂也。行,神氣流行也。不見其人,虛也。)《黃庭經》云:“子欲不死修昆侖。”(山名喻頭頂。)均示人修養之要訣也。夫人之大腦主思想,小腦主運動。而頭頂實首出庶物,支配神經,為主宰之樞府。其地位重要如此,宜為修養家所注重。練太極拳者,向主身心合一,內外兼修,精神與肉體二者同時鍛煉,故運動時必運智于腦,貫神于頂,務使頂上圓光、虛靈不昧,所以煉神也。蓋頭為全身綱領,綱舉則目張,頭頂懸則周身骨骼正直,筋肉順遂,偶有動作,全身一致,左右前后,無掣肘之虞矣。
[氣沉丹田]
丹田,穴名。道家謂“丹田有三。一居頭頂,以藏神;一居中脘,以蓄氣;一居臍下,以藏精”,此指下丹田也(臍下三寸)。常用深呼吸使氣歸納于此,自能氣足神旺。《黃庭經》云:呼吸廬外下丹田,審能行之可常存。蓋常人呼吸短促,每至中脘而回(中脘,橫膈膜也),不能下達此處,因之循環遲緩,肺力薄弱,不足以排泄腹中炭養,血脈不能紅活。于人之壽命關系至巨。老子日:“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又曰:“虛其心,實其腹。”蓋吐故納新(吐,吐腹中濁氣。納,吸新鮮空氣也),歸根復命(根,根蒂,指下丹田命門精氣也。歸復者,以意逆志于此也),以心意導精氣于下丹田而施烹煉也,久之自能延年卻病。下丹田為全身重點所在,習拳術者沉氣于此,則屹然不動,不易撼倒。但沉者徐徐而下,在有意無意之間,非若外家之用力下沉外鼓小腹也。倘或不慎,每致腸疝諸癥。邇來日本之靜坐家剛田虎二郎,罹糖尿病逝世,議者疑系努力下丹田所致,非無因也。
[不偏不倚,忽隱忽現]
偏,偏頗失中也。倚,倚賴失正也。隱,隱藏。現,表現。忽隱忽現者,神明不測也,上指身體姿勢,下指神氣運勁而言。太極,虛明中正者也,于姿勢則必中必正,于運勁若有意無意,使神氣意力全身貫徹,無過不及,忽隱忽現,令人不可捉摸。練習純熟,便易領悟。幾何學定理,兩點之間只可作一直線。太極拳上領頂勁,下守重心,周身中正,便無不是處矣。但領守均須含活潑之意,富自然之趣。過于矜持,則神氣凝滯、姿態呆板,運勁不能虛靈,動生障礙矣。故曰“忽隱忽現”也。
[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
此仍承上文而言。吾隱現無常,敵以吾力在左,思更加重吾左方之力,使失平衡。吾則虛以待之,令敵力落空。敵揣吾右方有力,可以擒制,吾即隱而藏之,虛實易位,隨機善應,敵更何所施其技耶?
[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
仰升俯降也。敵欲提吾使上,吾即因而高之。敵欲押吾使下,吾即因而降之。敵遂失其重心,反受吾制矣。因仍變遷,潛移默化,運用之妙,在于一心。
[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進,前進也。長,伸舒也。退,后退也。促,逼迫也。吾前進時,倘敵順領吾勁時,吾則長身以隨之,使無可退避。或敵乘勢前進,吾急引而伸之,使力到盡頭,自不得再逞。吾若退后,敵力逼來,每致迫促無路可逃,然退而急進,雖促不促矣。《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示人遇事當積極進行,不可退縮也。太極拳雖以柔靜為主,但非務退避,其佯退者,乃以退為進,非真退也。若竟退時,倘遇敵隨之深入,則逼迫不自安矣。又敵退后時,吾進而迫之使愈促。吾退后時,敵力跟來,吾則或俯身折疊以促其指腕,或旁按臂彎,使敵促迫不安而不能再進,全在因勢利導,不必拘泥也。
[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
羽,翎羽也。加,增之也。落,降也,著也。言善太極功者,感覺敏銳,稍觸即知,稍縱即逝,雖輕如一羽、微如蠅蟲,稍近吾體亦即知覺,趨避而不令加著也。夫虛靈不昧之謂神,有知覺然后能運動。致虛極,守靜篤,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有不期然而然者。非鍛煉有素,肢體軟靈富有觸力,未足語此也。
[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虛靜,則陰陽相合。覺敏,則剛柔互濟。敵偶動作,吾無不知。吾之動作,敵盡難知。拳術家所向無敵,蓋均由此。《孫子》曰:“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又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人不知我,我能知人,則所向無敵矣。”
[斯技旁門甚多]
泛指他項拳術而言。
[雖勢有區別]
流派不同,姿勢各異。
[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
他種拳術重力量,尚著法,而不求懂勁。故于機勢妙合、運用靈敏、以靜制動諸訣概不過問。
[有力讓無力,手慢讓手快,此皆先天自然之能]
謂力大與敏捷二者,均為天賦的能力。
[非關學力而有所為也]
非由學而能者。
[察“四兩撥千斤”之句(見《打手歌》“牽動四兩撥千斤”),顯非力勝]
如秤衡稱物,滑車起重,全賴杠桿斜面等理。太極拳以小力勝大力,以無力制有力,與科學暗合。
[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
古稱七十曰“耄”,八十曰“耋”。年老之人,舉動遲緩,然古之名將如廉頗等,雖老尚能勝眾,是必不僅恃手足速快已也。
[立如平準]
中正安舒,不偏不倚。脊背三關,自然得路也。
[活似車輪]
圓妙莊嚴,靈活無滯,則周身法輪常轉不已矣。
[偏沉則隨]
偏,指一端也,如吸水機,如撤酒器,使一端常虛,故能引水。如攲器之不堪盈滿,滿則自覆矣。
[雙重則滯]
有彼我之雙重,有一己之雙重。太極拳以虛靈為本,單重尚且不可,況雙重乎?
[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
古云:“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蓋言虛則靈,靈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化則無滯耳。善應敵者常制人而不制于人,而況自為人制乎?用功雖純,茍不悟雙重之弊,猶未學耳。
[欲避此病]
雙重之病。
[須知陰陽]
陰陽之解甚多,前已述之,茲不復贅。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制敵勁時謂之粘,化敵勁時謂之走。制而化之,化而制之,制即化,化即制也。
[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
知彼己之剛柔虛實,則陰陽互為消長。以虛濟盈,而不失其機,斯真懂勁。
[懂勁后愈練愈精]
反襯不懂勁則愈練愈不精也。
[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懂勁后能自揣摩,默而識之,有余師矣。
[本是舍己從人]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隨機應變,不拘成見。
[多誤舍近求遠]
不知機而妄動者,動則得咎。
[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
區別甚微,人易謬誤。
[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古人云:“獲得真訣好用功。”茍不詳為辨別,則真枉費工夫矣。
——摘自許禹生《太極拳勢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