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我區農牧民收入的現狀入手,著重分析了農牧民收入滯后于經濟發展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農牧民收入 經濟發展 產業結構 內蒙古
2008年1月30日,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的一號文件,這是近5年來第5個關于“三農”問題的中央一號文件也是改革開放以來第10個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今年內蒙古也出臺了以“三農”為主題的一號文件。這說明了自治區在發展農業、促進農民增收,讓農民充分享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實惠方面給予了充分重視。
一、我區農牧民收入現狀
(一)農牧民收入嚴重滯后于經濟增長。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
過去5年是內蒙古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最快的5年,2007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6018.8億元,比2002年增加4077.9億元,年均增長20%;人均GDP由2002年的8162元。增加到2007年的25092元,增長2倍多,年均增長25%。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由2002年的2086元增加到2007年的3953元,年均增長10.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下同),分別低于同期生產總值和人均GDP增速9.9個和14.9個百分點。同時,農牧民收入總額占GDP的比例也呈逐年下降的趨勢。2002年這一比例為14.3%,2007年下降到7.9%,下降6.4個百分點;而同期國家的平均水平為2002年16.1%、2007年12.2%,分別高于我區1.8個和4.3個百分點。
(二)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較大,且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
2003—2007年,內蒙古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13%,高于同期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速2.9個百分點:農牧民人均純收入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由2002年的1:2.9擴大到2007年的1:3.1。從收入差距絕對量上看,2003—2007年的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高于農牧民人均純收入4745.3元、5516.7元、6147.9元、7016元和8425元。相差量全部高于同期農牧民人均純收入,而且這一差距還有繼續拉大的趨勢。
(三)農牧民收入結構不合理
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農業收入占農牧民人均純收入比例偏高。農業收入是指主要來自第一產業的收入,包括農、林、牧、漁業收入。2003—2007年我區農牧民農業收入占農牧民純收入的比例由76.4%下降到67.7%,雖然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是仍然高于這一時期全國平均水平30.6個和27.7個百分點。二是工資性收入占農牧民人均純收入比例偏低。工資性收入是指農村住戶成員受雇于單位或個人??砍鲑u勞動而獲得的收入。工資性收入偏低是我區農牧民收入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直接原因。2003—2007年我區農牧民工資性收入占人均純收入的比例在16%左右。2007年為18.1%,全國的平均水平2006年為38.3%,2007年按照近幾年的趨勢預計為40%左右。高于我區21.9個百分點。
二、農牧民收入與經濟增長不協調的原因分析
(一)農牧業增長緩慢
從內蒙古農牧民收入構成來看,農業收人占到70%左右,所以第一產業增長緩慢必然影響到我區農牧民收入的增加。2003—2007年,我區第一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6%。低于GDP年均增速12.4個百分點;第一產業占GDP的比例由2002年的19.3%下降到2007年的13%。同時。由于農畜產品的收入價格彈性較小。農產品價格很難出現長時間的持續上漲,而且由于農牧業屬于產業鏈的低端產業,農產品價格上漲必然導致工業產品價格的上漲,從而出現比價復歸的現象。加之,我區處于寒溫帶,雨熱不足,一年只能收獲一季的相對較差的農牧業生產條件,決定了我區農牧業要付出較多的物質及勞動投入,從而降低了我區農牧民的農牧業收益水平。
(二)工業重型化發展對農牧民收入增長帶動性較弱
工業化對農牧民收入增長的帶動作用主要是通過工、業對勞動力需求的擴大,帶動大量城鄉居民就業,從而增加城鄉居民的工資性收入。2003—2007年我區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8%,高于同期國家平均水平15.6個百分點。但是,目前我區城鄉居民收入。尤其是農牧民工資性收入卻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是由于我區工業的結構性矛盾決定的。近年來,我區工業發展重型化的特征越來越突出,重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例由2003年的60%上升到2007年的74%,工業重型化是工業化發展的必然階段,但客觀上也會制約工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據統計,輕工業部門每產生1億元生產總值可提供1.5萬人就業,而重工業只是輕工業的1/3,在輕工業為主的階段。生產總值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能提供300萬人的就業機會,而重化工階段則降低為70萬人。同時。由于工業發展的資本、技術密集化程度提高對低素質的勞動力需求大大下降,從而使以簡單勞動為主的農民工更加難以進入工業領域就業。
(三)服務業和私營經濟發展緩慢
服務業和私營經濟對增加農牧民收入的作用主要是通過其自身的發展壯大吸納勞動力,同時由于私營經濟進入門檻相對較低。有條件的農牧民可以在這一領域進行投資創業,從而增加收入。2003—2007年我區第三產業年均增長17.2%,低于同期GDP增速2.8個百分點,由于服務業發展水平較低,從而其吸納就業的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發揮,2006年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占全部就業人員的比重為30.2%,低于2002年1.9個百分點。從私營經濟來看,從事個體私營經濟是農牧民進入城鎮的一項主要收入來源,目前私營經濟發展存在著產業層次低、企業素質不高等內在問題,以及融資難、優惠政策落實不到位的外部環境問題,制約著農牧民增收的渠道?!笆濉睍r期私營企業戶數、從業人員、注冊資本年均增長12.6%、53.9%和38.4%。2005年分別達到48317戶、68.2萬人和754.8億元。但是私營經濟總量仍然較小,2005年私營企業數量僅列全國第25位,實現增加值為廣東的17%,江蘇的21%。
(四)城市化對農牧民增收的帶動作用較弱
從長遠看,增加農牧民收入的根本途徑就是減少農牧民,城市化使大量農牧民進入城市從事非農產業,這樣不僅可以使轉移到城市的農牧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還可以使留在農牧區的農牧民集約化使用土地,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增加收入。但是,由于農牧民進城涉及到就業、住房、子女上學等問題,便形成了進城容易留城難的問題。而且,高昂的生活成本也是農牧民進城的一大障礙,目前農牧民進城后很難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就業和收入機會,但他們面對的卻是和城鎮居民相同的消費市場,尤其是近幾年居高不下的房價使農牧民進城的門檻進一步提高。
三、提高農牧民收入水平的對策建議
(一)加快改善農村牧區生產生活條件
提高農牧民收入水平,歸根到底要依靠經濟發展。由于受耕地面積和草原承載能力所限,今后我區農牧業發展必須更加注重走內涵式擴大再生產的道路,通過改善生產條件、增加科技投入和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來挖掘農牧業增長潛力。一是要進一步加強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建設。新增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主要用于農村牧區,加快改善農村牧區水、路、電等基礎設施條件。進一步加強農村牧區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特別要加強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設,增加農田草牧場有效灌溉面積。繼續實施農網改造工程,進一步完善農村牧區電網。改善農牧民用電條件。二是要增加農牧業科技投入,提高農村牧區生產力發展水平。要在農村牧區建立和完善農牧業科技推廣體系,加快牲畜改良步伐,積極推廣農作物優良品種。加強農牧民的技能培訓和技術指導使廣大農牧民及時掌握先進的養殖、種植和經營管理技術,不斷提高農牧業的勞動生產率。三是要積極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繼續培育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依靠龍頭企業推動農村牧區專業化、規?;a。同時接納農村牧區剩余勞動力,提高農牧民非農產業收入。
(二)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種植業方面。加強糧食主產區生產能力建設,強化技術集成能力,不斷提高耕地質量。優先支持主產區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國家優質商品糧生產基地。畜牧業方面。由于去年我區糧食播種面積已經接近7000萬畝,依靠種植業增加農牧民收入的空間有限。所以要以發展畜牧業為突破口增加農牧民農業收人。當前,主要是以農區畜牧業為抓手,推動農牧業結構調整向縱深發展,依托農區優勢推廣優良畜禽品種,擴大畜牧業在第一產業增加值中的比例。增加農牧民來自畜牧業的收入。
(三)千方百計擴大就業
擴大就業、降低失業率。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徑。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積極發展服務業、農畜產品加工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增加農牧民二三產業收入,同時提高城鎮接納農村轉移剩余勞動力的能力。加強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推行面向社會各類人員的就業培訓,對城鄉困難家庭子女就業和城鄉勞動者自主創業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并在培訓費用補貼、創業指導等方面給予支持和服務。
(四)加大財政支農力度
落實糧食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以及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各項補貼政策。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在國家規定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補貼范圍。提高補貼標準。加大扶貧開發工作力度,合理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增加扶貧資金支出規模,大力實施扶貧開發項目,幫助貧困地區發展生產,增強該類地區自身發展能力,提高農牧民收入水平。
(五)保障進城就業農民的合法權益
清理和取消針對農民工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收費。防止變換手法向進城就業農民及用工單位亂收費。進城就業的農民工已經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城市創造了財富、提供了稅收。城市政府應該切實把對進城農民工的職業培訓、子女教育、勞動保障及其他服務和管理經費,納入正常的財政預算。加強農民工工資的監督管理,禁止企業對農民工工資實行歧視性規定,禁止拖欠農民工工資。農民工的工資水平應基本上與城鎮職工工資水平保持同步增長。
(六)健全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
提高農牧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財政用于社會保障方面的支出要不斷向農村牧區傾斜,逐步在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實現城鄉統籌。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擴大失業、醫療、養老保險的覆蓋面,使社會保險逐步覆蓋城鎮混合所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和靈活就業人員。加快完善農村牧區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在養老、醫療保險等方面實現城鄉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