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出現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
(一)地區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是導致地區間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迅速發展,但由于地區間本身固有的經濟、科技、人才、資源、地理環境等基礎條件不同,導致東部發展速度明顯高于中西部。長期以來,我國生產力布局就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中西部工業基礎一直比較薄弱,再加上國家近年來對東部沿海地區實行的各種政策優惠,使東部地區不僅吸引了大批外資,也吸引了大批內資和人才,這使原本資金、人才短缺的中西部更加捉襟見肘。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地區間居民收入的不均,使地區間居民收入差距擴大。
(二)行業壟斷、競爭條件不平等是導致城鎮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在初次分配領域,平等競爭、限制壟斷是保證收入分配秩序公平、合理的基本條件,但是,由于政府在限制壟斷、鼓勵平等競爭方面缺乏有效的政策,一些行業及單位利用行業壟斷因素和不平等競爭條件來壟斷市場,獲取巨額利潤,造成了與其他地區、行業及單位收入差距的懸殊,加大了行業間城鎮居民收入的差距。如電信、金融、保險、電力等行業。
(三)分配制度不盡合理,客觀上拉大了行業間及不同所有制單位間職工收入的差距
從行業看,由于改革的不配套和不完善,使行業內部平均主義傾向遠未被打破,行業間的不平衡性明顯加劇,尤其是基礎產業部門如煤炭、森工等在市場經濟轉軌中受到的沖擊最大:而金融保險、運輸郵電、煙草等部門由于壟斷專營,職工的收入長期處于高水平。
從所有制來看,國有大中型企業和各類合資合作企業職工收入遠遠高于其他所有制企業職工的收入,原因是國有大中型企業在生產要素的初始分配中占有明顯優勢,而各類合資合作企業則享有國家較多的優惠政策。上述兩種條件是許多中小企業所不具備的,這就使得中小企業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再加上管理水平和勞動生產率不高。經濟效益低下也就不足為怪。
(四)個人所得稅難以發揮調節社會貧富差距的作用
一個國家的國民收入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兩個層次。初次分配屬微觀分配行為,由營利性部門自主進行,主要是為了兼顧效率原則和資源有效配置的原則,這勢必帶來個人收入分配的差距。再分配屬宏觀分配行為,主要由政府以收入稅等形式對初次分配的所得進行調節,目的是解決社會的發展和社會公平,緩解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但我國由于簿計和稽核制度不健全、公民的納稅意識淡薄等原因,增加了個人所得稅的征管難度。偷漏稅現象十分普遍。使個人所得稅(尤其是高收入群體的個人所得稅)流失極為嚴重。
(五)社會保障政策薄弱,弱化了政府對城鎮低收入群體的保障能力,拉大了收入差距
我國實行的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失業保險制度、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三條保障線,在縮小收入差距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制度設計不全面,保障覆蓋面窄、保障項目不完善、保障水平低以及保障資金籌集困難等問題。弱化了政府對城鎮低收入群體的保障能力,使低收入階層無法得到基本的社會保障,與高收入階層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加劇了收入分配的差距。另外,失業人口的增加引起低收入群體收入的下降,也造成了居民間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
(六)非法收入渠道的存在是城鎮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另一原因
目前,從事非法活動獲取暴利的人是存在的,主要有:企業改革中由于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責任制度的缺位。國有資產流失嚴重,一些承包經營者中飽私囊;走私、販私。一本萬利,使一些鋌而走險者在短時間內暴富;權錢交易、索賄受賄、以權謀私、貪污盜竊、制假販假等各種違法行為,也使一些人迅速致富。所有這些非法收入,都與合法經營、誠實勞動者的收入水平形成很大差距。
另外,勞動力市場發展不完善。勞動力不能充分流動,工會職能弱化、勞資雙方市場競爭地位失衡也一定程度上造成收入差距加大。
二、縮小我國城鎮居民收入差距的對策
(一)大力發展中西部經濟,以縮小地區間居民的收入差距
大力發展中西部地區經濟的主要思路有:一是財政轉移,即國家通過稅收把東部地區的資金用轉移支付的方式注入中西部,以幫助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二是將中西部的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將資源價格放開,由市場調節。資源的利潤分成也應和國家有一個合理的比例,資源的加工也應盡量在中西部進行,以帶動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三是中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要靠自身體制改革,提高現有的生產力,大力發展非國有經濟,只有國有經濟和非國有經濟同時發展。中西部地區豐富的資源優勢才會變成經濟優勢,地區間的經濟差距才會變小,地區間居民的收入差距也會隨之縮小。
(二)調整和完善分配制度,切實貫徹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以縮小不同行業及企業間職工的收入差距
為此應改革現行的分配制度,建立起適合中國國情的收入分配機制,其目標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即打破行業、部門、職業及所有制間的界限,在收入的初次分配中以提高經濟效率為主。實行工效掛鉤。多出勞動力、多出資金、多出技術者就應多得。以此激勵勞動者通過提高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致富;在收入的再分配過程中,則應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以達到社會分配的公平。這樣既能保持一定的收入分配差距。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這一差距的不合理拉大。
達到這一目標的實現手段有深化工資分配制度改革,調整收入分配制度,從體制上縮小行業、部門間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應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規范社會分配秩序,強化收入分配稅收調節功能。加強對企業、事業、機關單位工資分配的監督檢查,加強對壟斷行業收入的監督和管理,規范支付行為,整頓工資分配秩序。逐步解決由于體制所造成的行業間工資差距過大的矛盾。實施“陽光收入工程”,規范津貼補貼制度,規范、清理、歸并各單位自行建立的津補貼,實行統一標準、統一管理。通過對機關事業工資外收入發放水平實行總量調控。逐步縮小機關事業單位之間的收入差距。建立正常的地方增資機制,完善工資福利制度,積極推進福利待遇貨幣化、工資化改革。建立地區津貼制度,把住房補貼、補貼和地方性補貼等納入工資收入,促進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水平的合理增長。同時采取經濟、和行政手段,有效調節地區之間機關事業單位職工收入差距。
(三)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充分發揮稅收對收入差距的調節作用
今后除了應加強稅法的宣傳力度。增強國民的納稅觀念外,還應實行居民個人收入的公開化,建立健全個人收入的申報制度,將居民的各種收入盡可能納入稅務機關的監督系統內,發現故意逃稅者,應予以曝光并實行重罰,情節嚴重者則繩之以法,以此加強稅收的征管力度,嚴肅稅收法制,讓個人所得稅切實發揮調節貧富差距的作用。同時要借鑒國際經驗,開征財產稅、遺產稅、贈予稅等稅種來縮小財產分布上的差距。通過拓寬對奢侈消費品等項目的稅基、制定合理的稅率和建立有效的征管機制,提高個人所得稅和消費稅占全部稅收收入的比重。要完善具有財產稅性質的車船使用稅、土地使用稅等。適時出臺社會保障稅,充分發揮稅收在“限制高收入”和“保障低收入”兩方面的調節作用。對存量資產開征房地產稅,對個人的投資收益開征證券交易稅等,使稅收對個人收入分配差距的有效調控覆蓋全過程,形成對收入分配完整的調控體系,縮小規避稅收調節的空間,發揮稅種作用的互補,確保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圍。要加快建立鼓勵投資、創業的機制,把高收入者的財富引導到發展國民經濟上來。
(四)建立健全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增強對低收入者的救助能力
通過補助低收入者,加強對貧困群體的扶持力度,增加用于提高貧困人口素質和貧困人口的教育水平方面的財政投入。廣泛吸納各類社會資金參與扶貧開發。全面實施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解決貧困。切實保障低收入階層的基本生活,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投資主體多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對社會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住房、醫療、養老等方面予以保障。完善和落實職工最低工資標準,加強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力度。將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全部納入保障范圍。做到應保盡保。建立城鎮低保標準正常增長機制。使低保水平與當地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落實城鎮低保動態管理,根據家庭收入情況及時調整低保金和入保出保的家庭,使低收入群體真正享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實惠。
(五)強化法制約束,杜絕非法收入
目前,社會上從事非法活動牟取暴利的人很多,這一特別階層利用非法手段獲得了大量的灰色、黑色收入,它不僅直接導致了貧富懸殊。而且對整個社會具有極大的腐蝕性,要堅決取締非法收入,對侵吞公有財產、偷稅逃稅、權錢交易等非法牟利行為,必須依法嚴懲。要通過立法規定公務員個人財產申報制度。同時增強公務人員辦事過程的公開性、透明性和程序性。完善權力的制約機制,完善稅法,加強征管,逐步消除非法收入形成的條件與環境。
(六)積極促進充分就業。提高城鎮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
一是政府應繼續提供和增加對就業技能要求低的公益性崗位,幫助下崗職工渡過難關。二是加大培訓投入力度,提高知識水平。各級政府要投入一定的資金,采取各種形式,加大對普通勞動者,尤其是下崗失業人員的培訓力度,使他們盡快掌握就業的基本技能和必備知識,擴大就業機會和空間。三是鼓勵民間投資,扶持民營經濟,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支持勞動密集型和能源低耗型的第二產業發展,進一步拓展就業渠道,使城鎮居民的總體收入水平得到提高。四是建立有效的社會支持,建立和完善職業介紹機構、勞務市場、人才交流中心和招聘廣告等市場化網絡。增加勞動就業機會。五是要在稅收減免、小額貸款、再就業培訓補貼、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征點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以增加下崗人員、失業人員的就業機會。
(七)建立對貧困群體的社會幫扶救助網絡體系
對社會貧困群體除了城鎮最低生活保障的救助外,加強教育、醫療、住房等專項救助,還要動員社會力量幫扶救助,形成一個強大的社會幫扶救助網絡體系。從政策上、稅收上、法律上鼓勵發展社會慈善事業,鼓勵單位和個人獻愛心,將社會愛心的涓涓細流匯集起來,形成強大的社會救助力量。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社會救助,積極開展全國范圍的社會捐助活動,實現捐助活動經常化。幫助貧困群眾解決日常生活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