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中,論證消費、投資、儲蓄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理論比較多,對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分析還不夠深入。這就使本文具有較強的理論研究意義。本文擬梳理消費與增長關系的一些經典理論以及觀點,為尋求消費如何推動經濟增長這一問題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消費經濟增長 儲蓄 投資
在現代的開放經濟中,一國的經濟增長主要靠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凈出口需求來推動,作為總需求構成因素之一的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具有持久的推動力。當前,發達國家的家庭消費占GDP的比重平均在70%左右,發展中國家家庭消費占GDP的比重也在60%左右。因此,消費與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已經成為經濟學中一個經久不衰的專門領域。本文將對傳統的消費一經濟增長理論進行回顧,并介紹發展經濟學家針對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提出的消費一經濟增長理論,在此基礎上對這些理論進行述評。
一、關于消費一經濟增長模式的傳統理論和觀點
(一)哈羅德一多馬模型
哈羅德一多馬經濟增長模型集中考察了社會資本再生產過程中的三個變量及其相互關系。即:資本一產量比(C)、儲蓄率(s)、有保證的增長率(Gw)。得出的基本方程為:
Gw=s/c
從基本方程可以看出,哈羅德強調了資本對于經濟增長的決定作用,只要一個國家的資本的積累率即儲蓄率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它的經濟就會以一個較快的速度增長。
(二)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
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以索洛模型為代表)延續了哈羅德一多馬模型的經濟思想,強調儲蓄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索洛模型提出,一國的人均儲蓄有兩種用途:一是為每一個人配備更多的資本設備,這被稱為資本的深化;另一部分是為新生人口配備每人平均應得的資本設備,這被稱為資本的廣化。索洛認為,資本主義經濟中存在著一條穩定的均衡增長途徑,均衡條件為:人均儲蓄=資本廣化。由于人均儲蓄:儲蓄率文人均產出,因此儲蓄率越高,均衡的人均資本水平越高,從而均衡的人均產量水平就越高。顯然,他們認為,消費水平高會使資本積累減少從而降低人均產出水平。
20世紀60年代之后,很多經濟學家認為,提高一個國家的人均消費水平是經濟增長的根本目的。在這一認識下,新古典學派的經濟學家費爾普斯于1961年找到了與人均消費最大化相聯系的人均資本應滿足的關系式。這一關系式被稱為資本積累的黃金分割律。其基本內容是:人均資本量的選擇使資本的邊際產品等于勞動的增長率時,均衡狀態時的人均消費達到最大。黃金分割律揭示了人均消費與人均資本的關系。也就是說,如果一個經濟擁有的人均資本少于黃金分割的數量。則該經濟能夠提高人均消費的途徑是在目前縮減消費,增加儲蓄。直到人均資本達到黃金分割律的水平。從消費的角度,我們可以把“黃金分割律”通俗地解釋為:如果我們對每一個當代和未來世代的社會成員提供同等數量的消費。則人均消費的最大數量即為“黃金消費”。
(三)凱恩斯的消費需求不足會抑制增長的觀點
凱恩斯認為,形成資本主義經濟蕭條的根源是由于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所構成的總需求不足以致無法實現充分就業。而消費需求不足是由于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也會增加消費,但消費的增加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的作用,人們不會把增加的收入全用來增加消費。
二、發展經濟學家關于消費一經濟增長模式的理論和觀點
(一)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中消費率的“U”型曲線
從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看。投資率呈現從低到高、再從高到低并趨于相對穩定的變動過程,近似一條平緩“倒U”型的曲線(或稱為“馬鞍型”曲線);消費率變動過程則呈現與投資率相反的平緩的“U”型曲線(或稱為“倒馬鞍型”曲線)。投資率和消費率變動是由工業化進程中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的逐步提升引起的。
在工業化進程中,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不斷提升,食品等初級產品消費比重逐步下降,工業制成品消費比重逐步上升,第二產業發展相對較快,造成投資率不斷上升。消費率不斷下降。當工業化進程基本完成、經濟發展邁向發達階段時,消費結構由工業品消費為主轉向以住房、教育、旅游等產品為主,第三產業發展相對較快,造成投資率出現下降,消費率相應上升。從長期看,第三產業發展必須以第二產業為依托。為滿足消費結構不斷提升的消費需求,需要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協調發展。這樣。投資率和消費率在維持一段時間的下降和上升后,又在新的起點上形成了平衡并維持相對穩定。
(二)羅斯托關于消費一增長具有階段特征的觀點
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1960年在其著名的《經濟成長階段》一書中,提出了經濟增長階段理論,首次將各國經濟增長過程概括為六個階段,在經濟增長的不同階段,消費、儲蓄、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是不同的。
第一,傳統社會階段即農業社會。經濟增長緩慢。消費在國民收入中占較大的比例,消費率較高,但這一階段的消費處于低水平。
第二,為起飛創造前提條件的階段。消費在國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要低一些,消費率有所下降,而更多的國民收入用于儲蓄,儲蓄率上升較快。
第三,起飛階段。一部分人收入的大幅度增加,他們具有很高的儲蓄、擴大的投資和上升的消費水平。羅斯托把生產性投資與國民收入的比率提高到10%以上看成是實現經濟起飛的三個先決條件之一。
第四,走向成熟階段。經濟持續增長,消費水平迅速提高。在經濟增長進入到高收入階段以后,消費在國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額也比較大,消費率比較高。
第五,大眾高消費階段。越來越多的資源被引導到耐用消費品的生產和大眾服務的提供,耐用消費品產業和服務業成為經濟中的主導部門。
第六,追求生活質量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追求閑暇和娛樂,而不是把收入增長看得最重要。此階段,消費質量提升很快。
(三)錢納里關于消費率與人均GNP動態變化的實證研究
著名發展經濟學家H·錢納里等人進行的一項實證研究表明: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NP)不同水平時的消費變化呈動態分布。以1964年的美元來衡量。居民消費率在人均GNP低于100美元時(中值70美元)為最高。達到77.9%,為貧困型高消費。此后,隨著人均GNP提高到1000美元,居民消費率開始直線下降,累計下降16.2個百分點。但是,當人均GNP邁過1000美元門檻以后,居民消費率的圖景出現了轉折性變化,開始步入上升階段。此時,消費結構升級顯著加快。根據錢納里等的標準結構,在人均GNP超過1000美元以后,食品和衣著類等生存型消費比重下降,發展享受型消費比重迅速上升。代表居民食品、飲料、煙草等消費支出比的恩格爾系數,從100美元時的53.2%下降到1000美元時的28.4%,降幅達24.8個百分點。在人均GNP達到1000美元以上(中值1500美元)時,恩格爾系數降幅趨緩,僅下降1.6個百分點。
三、對上述理論觀點的評價和結論
傳統的經濟理論是非常忽視消費對增長的作用的。認為消費占國民收入的比例越小,經濟增長率越高。即使消費與增長有關系,那么這也是通過其他指標間接作用于增長的,消費對增長拉動往往遵循消費一儲蓄一投資一增長這樣的邏輯推導鏈,如哈羅德一多馬模型、新古典增長模型等。因此,早期的發展經濟學家都同意哈羅德一多馬模型的結論,認為發展中國家要加快經濟發展。必須提高儲蓄率以促進資本形成。也就是說,發展中國家應該暫時犧牲消費以獲得工業發展所需的大量投資。這些理論在少數實行計劃經濟的發展中大國(前蘇聯、我國建國初期)曾經實踐過,但事實證明,雖然曾經一度有過很快的經濟增長速度,但超越現有條件的過快過大規模的投資抑制了消費品工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了產業結構的嚴重失衡。
從凱恩斯開始,消費才真正成為關心的問題。凱恩斯的觀點與哈羅德一多馬模型的觀點截然相反。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常態是消費需求不足。政府應該通過財政和貨幣政策刺激消費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凱恩斯的理論符合他所處的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時代背景。而羅斯托和錢納里的觀點更多地考慮了發展中國家的現實,強調消費與經濟增長是一種動態的階段性相互推進關系,
根據以上分析,無論是國內外的哪一派消費理論,從本質上看,都還只是一種關于消費率形成原因的原則性分析,均不能直接用于設計或測定一個特定經濟的合理或最優消費率。各種定量的研究中也還沒有取得能為各方廣泛接受的、令人十分滿意的成果。
從現實情況分析,經濟增長與消費提升的一般模式雖然可以得到經濟發展已經達到一定高度的發達國家(如美、英、意等)經驗數據的支持。這種理論研究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以其自身的經濟發展特別是美國經濟為研究對象的。按照這一框架,顯然無法解釋在后起國家中發生的長時期中消費一投資的比例關系所發生的顯著變化。比如,在東方各重要或有代表性的國家中,印度、泰國、韓國都有一個與我國類似的最終消費率明顯下降的歷史過程。另外,日本作為一個重要亞洲國家,其消費率雖然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是穩定的,但在此之前實際上也有一個最終消費率明顯下降的歷史過程。因此,在經濟增長過程中,消費率是應該保持一個上升還是下降的趨勢還沒有定論。從理論研究的角度看,對消費一增長的理論研究雖然非常重要,但從中引述結論性觀點時應特別慎重。防止犯簡單類比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