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業集群對浙江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也造成很多生態問題。本文通過產業集群和工業生態園的比較分析以及浙江產業集群轉型的優勢分析,認為在循環經濟背景下生態工業區是產業集群轉型實現對環境零排放或零污染的一種值得推崇的途徑,并對浙江產業集群轉型提出若干建議。
關鍵詞:產業集群 循環經濟 轉型
循環經濟理論(Cireular Economy)源起于20世紀60年代。是以物質、能量梯次和閉路循環使用為特征的、以“資源一產品一再生資源”為主的物質流動經濟模式。產業集群對浙江區域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也造成很多生態問題,在循環經濟背景下考慮產業集群向生態工業區轉型,是使其實現對環境零污染或零排放的一種值得推崇的途徑。
一、浙江產業集群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20多年,浙江抓住發展機遇,通過搶先一步的制度創新,發揮中小企業機制靈活的優勢形成產業集群,成為獨特的浙江塊狀經濟模式,對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據浙江省經貿委調查,2003年,浙江全省工業總產值在10億元以上的制造業產業集群有149個,工業總產值合計1萬億元。約占全省制造業總量的50%。由此可見。浙江產業集群已占據了浙江經濟的半壁江山。
資源小省浙江在通過產業集群發展創造經濟總量位列全國第四奇跡的同時。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源消耗型為主的產業集群也帶來了許多生態問題。產業集群粗放的成長方式表現出對水、電、煤、油等基礎性資源的掠奪式利用。另一方面,產業集群同質的需求以及同質的產出和排放使得物質和能量未能實現充分循環利用,廢棄物未經清潔處理便排向自然界,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而企業的大量積聚加速了生態問題嚴重性。
有著“中國皮都”之稱的溫州平陽水頭鎮是全國最大的成品皮出口供應基地、亞洲最大的豬皮革生產基地,到2002年,近1200家制革企業的年產值達40多億元,年加工豬皮革1.2億標準張。形成當地的支柱產業,其稅收占縣財政的三分之一,但是水頭鎮制革污染在2003年被國家和省環保局分別列為“全國十大重點污染源”和“浙江省九大重點污染案件”之一。
制革業在造成水污染的同時。又是高耗能產業。根據國家環保總局2003年發布的《制革行業(豬輕革)清潔生產標準》三級標準估算。按照水頭鎮的生產規模,即便達到國內一般清潔生產水平,在資源消耗方面每年至少耗水0.744億噸。耗電6.48億千瓦時,耗煤45.6萬噸,綜合耗能64.8萬噸標準煤。而實際上。水頭鎮的各項指標均大大超過該估算值,所以“中國皮都”這頂高帽的獲得是以慘重的環境惡化為代價。
企業大量積聚使浙江產業集群面臨著全面短缺危機。浙江模式的經濟增長已經到了極限。寧波市象山縣爵溪街號稱“中國針織名城”,2003年全街道的工業總產值為65億元,其中針織產值占到90%以上。由于針織企業集聚程度越來越高。缺水的問題也更加突出,目前全街道日夜拉水的大槽車超過100輛。不僅是水。電力也是如此。2003年,浙江遭遇了嚴重的“電荒”。成為全國拉閘限電范圍最大、缺電最嚴重的省份。在浙江省城調隊調查的187家企業中,由于受限電的影響。有54.5%的企業完不成2003年的出口訂單任務,其中有2/3以上的企業遭到了外商的索賠。全面的短缺對浙江高消耗性的制造業模式提出嚴峻挑戰,使得資源小省浙江的生產成本不斷攀升,企業信譽受到嚴重影響。投資環境在急劇惡化。
二、浙江產業集群發展循環經濟的模式
產業集群和生態工業園區兩者雖然都是企業在一定區域內的積聚,但在組織結構和動力機制上有明顯區別:首先,兩者形成的動力機制不一樣。前者主要依賴市場機制自發形成;而后者的形成需要較強的政府作為,即通過行政、財稅以及法律等手段形成企業的積聚,具有強烈的計劃和指令色彩。第二。兩者的目標不同。前者是通過企業在空間區域上的積聚形成內部和外部規模經濟的優勢。從而提高產業的競爭力;而后者想通過物質能量的循環降低對環境的污染或排放,以至實現對環境的零污染或零排放前提下實現利潤最大化,達到經濟和環境雙贏的目的。第三,兩者內部成員的關系不同。產業集群內部企業之間既合作又競爭的關系有利于創新活動的進行。企業數量在發展的不同階段動態變化,但發展成熟時趨于穩定,企業可根據自己需要來決定何時退出集群;而生態工業園區內的企業之間是通過市場契約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緊密關系,任何一個企業都是系統不可或缺的,因此退出園區的自主性大大降低。企業數量由取決于物質能量循環鏈的長度,在園內核心企業數量不變的情況下基本保持不變。
產業集群和生態工業區存在著差異,因此產業集群固有優勢能在發展循環經濟的過程中發揮作用,彌補生態工業園區的欠缺,這說明由產業集群轉型而成的生態工業區將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綜合有序的規劃引導下,以產業集群為載體建立的生態工業園區或向生態工業區轉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
第一。節約成本。現有產業集群轉型而成的生態工業區不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政府只需要運用循環經濟理念進行引導。
第二,保證市場基礎。向生態工業區的轉型過程不是為了循環而循環,同樣要關注經濟效益。產業集群本身就是市場經濟的產物,用循環經濟的原則改造產業集群,是在保持產業集群存在的市場基礎上,使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盡可能少,乃至實現零污染或零排放。
第三,提高創新能力。產業集群固有的內部企業之間的競爭,將激發以產業集群為依托向生態工業區轉型過程中提高學習和創新的積極性,通過產業集群已有的內部網絡可有效地傳播市場上的技術和制度變革信息,并通過學習和創新使集群達到新的平衡點。
第四,實現規模經濟。以產業集群為依托的工業生態區中,很多企業的生產過程具有同質性,生態鏈的上游企業在自身達到規模經濟的同時,也比較容易為下游企業的生產提供豐富的資源,使之達到生產的經濟規模。
浙江產業集群轉型工業生態區還擁有自己獨特的優勢。浙江產業集群呈現出兩大特點:一是靈活的運行機制,浙江中小企業基本上都是靠個人資本發展起來的,大多數是小規模、家庭作坊式的。具有較高的靈活性。能及時根據市場變化做出產品結構等方面的相應調整。因此一旦政府出臺各種發展循環經濟政策,這些中小企業能夠充分發揮“船小好調頭”的優勢,很快進行調整以適應這種變化,將政策上的影響控制到最低的程度,轉型過程不至于對產業本身造成很大沖擊。二是專業化分工與合作,浙江每個集群都有自己的專業和地域特點,這便使得集群內企業的生產具有高度的同質性。副產品和排放物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同一性,轉型后生態工業區的生態鏈較短,使得轉型過程中的“補鏈”工作相對簡單化。同時。同類企業地理上的集聚為污染集中治理提供便利。降低污染防治成本。實現規模經濟。
三、以循環經濟理念改造浙江產業集群
針對浙江產業集群中企業的生產過程具有高度同質性以及生態產業鏈比較短的特點。在轉型過程中要綜合考慮以下幾點:
首先,在企業內部實行清潔生產。清潔生產是在生產過程、產品和服務中連續應用綜合性、預防性環境戰略。在產品設計上實行源頭減量,在生產工藝上實行過程減量,在原料替代上實行有毒有害物料減量,在物料循環上實行排放減量。企業是發展循環經濟的主體,各行業清潔生產標準已經陸續出臺,環保部門必須嚴格執行引導和監督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政府可以通過綠色采購、綠色補貼等措施來鼓勵企業實施清潔生產。
第二,通過綠色招商“補鏈”。浙江產業集群已經在“產業鏈”招商的形式中嘗到了甜頭。但轉型后的生態工業區在招商引資過程中不能只考慮經濟效益,必須實行“生態鏈”招商的形式。紹興袍江工業區合理設置進區門檻,變招商引資為“選商引資”,重點引進無污染、環保型、生態型的工業項目,堅決拒絕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化工、印染類項目進區。重視“產品代謝類”、“廢物代謝類”補鏈項目的引進,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第三,制度創新以降低成本。產業集群轉型生態工業區發展循環經濟勢必會給企業帶來交易成本的增加,因此需要通過發展信息網絡。完善服務體系和中介機構。使企業之間的信息流動更加迅速,相互變得更加透明。從而減少企業交易成本,提高副產品利用的機會,使新企業的創業與擴展變得更加容易。減少企業失敗的機會。
第四,加大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工業區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要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設施管理企業化、建設運營市場化。改變傳統的政府單一投資模式,區內的企業可以通過集資方式投資建設、參與運營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實現投資主體社會化、多元化。改變傳統的事業單位運行處理設施的模式,引入現代企業制度和市場經營觀念,變單純的“運行”為“運營”。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逐步全面推向市場,利用市場的競爭機制去選擇某項設施的最終建設者和運營者。達到以最少的建設資金和運行費用獲得最大的環境效益。
第五,明確政府“第三方”功能。地方政府在產業集群轉型過程中,政府應充分發揮“第三方”的功能,積極協調企業間的各種矛盾和沖突。維護誠實守信企業的利益,保持公正性。同時。政府必須起到宣傳功能,為了讓更多的人能親眼目睹循環經濟的示范做法與成果,可以通過綠色巡展、展示平臺等方式,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從更廣、更深角度宣傳循環經濟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