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將科技擺在非常重要的位,加入WTO后更是不斷加大技術創新獎勵力度,自主創新被作為制定“十一五”規劃的著力點。但是技術產業化程度始終沒有明顯提高。“產學研”脫節的創新體制成為中國企業發展的障礙。本文以技術創新為出發點,介紹了國內外有關生態學和技術創新的若干理論,總結了生態學理論在技術創新領域中的應用,并對各理論進行評析,提出從生態學角度研究企業技術創新問題。
關鍵詞:技術創新 生態學 企業成長
一、引言
經濟的發展與技術的不斷進步使企業之間的競爭由個體之間的競爭轉變為一個企業生態系統與另一個企業生態系統之間的競爭。各種環境的不確定性使得技術創新已不再是單個企業能夠獨立完成的,而是以核心企業為主導的相關企業組成技術創新生態系統共同開發完成。因此,把生態系統理論引入企業技術創新研究之中,是構建和諧社會以及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當代管理理論和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圈內外研究現狀
(一)企業成長理論
英·約翰霍普斯金大學教授Edith.T.Penrose于1959年出版了《企業成長理論》。奠定了企業成長理論研究的基礎。她從內部成長的角度來分析企業,認為企業的成長就是企業規模的擴大。即“量”的成長過程。然而,隨著理論的逐步發展,學者們逐步認識到企業成長不僅僅是在收入和利潤等這樣一些定量的財務指標上的增長,而且還包括市場營銷、資源籌集、研究開發、控制協調等各種管理能力的增強,同時還廣泛涉及知識產權、專有技術、商標商譽以及企業文化、信息資源、社會關系網絡等“無形資產”的質的方面的提高。
(二)生態學理論
“生態系統”由英國生態學家A.G.Tansly(1945年)首先提出,它是指在一定的空間和一定的時間,由生物群落與其環境組成具有一定大小和結構的整體。其中各生物成長借助物質循環、能量流動、信息傳遞而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依賴。形成具有自適應、自調節和自組織功能的復合體。
20世紀80年代企業生態理論得到發展。美國學者伊查克,愛迪思提出了“企業生命周期理論”。揭示了企業生命周期中各階段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認為企業的成長和老化同生物體一樣,主要通過靈活性與可控性之間的關系來表現。美國企業戰略專家James.F.Moor用生態學的觀點看待現代企業競爭問題時于1996年提出商業生態系統的新觀念,指在一定時期和一定的空間內由企業、消費者和市場及所處自然、社會和經濟環境組成的整體系統。
(三)技術創新理論
按研究發展時期,技術創新大體可分為以下4個階段:
1 理論誕生階段。熊彼特1912年以德文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可看作是創新理論誕生的標志,在書中,首次提出了創新這一概念。并認為。不是資本和勞動力,而是技術創新,才是資本主義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2 基礎研究階段(20世紀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這一時期的研究特點多以案例分析為主。索羅通過大量的數據和縝密的論證,從經典經濟學模型人手。指出從長期角度看。正是技術創新而非規模經濟或資本投入(積累)和勞動力的增長,才是經濟增長的最根本的因素。3 理論發展階段(20世紀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葉)。弗里曼建立了第一個系統的創新經濟學理論體系(微觀、宏觀。包括國家創新系統)。技術擴散、技術模仿與推廣以及技術創新過程研究也在這一時期得到發展,國內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專題研究與成果轉化方面。威廉·埃伯納西和詹姆斯·厄特巴克在1970年代中期提出了工業創新的動態模型。即A-U模型。4 系統研究階段,從本世紀初生態系統理論發展成熟,運用到商業系統發展為創新生態系統,并成為企業家關注的焦點。我國學者趙玉林在《創新經濟學》(2006)一書中。對技術創新系統的構成及系統特點進行描述,將其歸納為平衡與非平衡、封閉與開放相結合的自組織系統。
(四)生態學理論在技術創新領域中的應用
企業仿生學的觀點認為:企業自身的技術創新系統是一個生命系統。因而以生態系統觀點來看待企業的技術創新問題為我們認識事物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應用生態學理論看待企業與技術創新的關系
我國吳彤(1994年)從生態學視角出發,在對技術生態學的兩重含義進行考察研究后,將其定義為一種綜合的技術生態學:以生態學的觀點、方法綜合考察技術活動過程、技術構成、技術體系內部相互關系。技術系統及其活動與人、外部環境相互關系的一門新興學科。它的目的,是要把未來技術或已有的技術系統變成為既能按照技術發展規律最佳運行又能最適度地滿足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綜合需求(物質、文化和生態需求)的技術。北京工業大學教授黃魯成(2003年)介紹了生態學理論與方法的特點,提出了應用生態學理論與方法的條件。研究了在區域技術創新系統研究中運用生態學理論與方法的科學性,用比較法來說明區域技術創新系統具有應用生態學理論與方法的基礎,并對如何應用生態學理論與方法研究區域技術創新系統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
2 應用自然生態系統中種群關系理論,建立創新系統中企業間生態關系戰略
理論應用方面:陸玲(2001年)根據自然生物群落學的原理,通過分析企業群落的形態和機能特征、群落演替和生命周期等規律。證明了企業群落也是自然生物群落。從而提出了“企業群落學是研究企業群落形態結構和功能、群落內部、群落之間、群落與宏觀經濟系統以及群落與其他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生態關系的學科”這一新的概念,并提出企業健康的標準應該著眼于企業面對較為復雜多變甚至惡劣的環境的適應力,而不是單純依賴環境條件來維持企業生命的“健康指標”。
實證應用方面:黃魯成和張紅彩應用生態學的種群理論與分析方法,通過應用種群logistic增長規律的數學模型及SPSS軟件的回歸分析,研究通訊設備制造業行業內技術創新種群量的變化規律。以及行業內不同技術創新種群之間的演化關系。并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通訊設備制造業行業發展潛力大以及與通訊終端制造業之間存在協同進化關系的結論。
3 應用生態系統中的生物與環境關系研究,對企業內外部環境進行分析,識別技術創新生態系統中的風險因素
理論應用方面:李曉明(2006年)將企業外部環境定義為企業廣義生存域和企業活動域兩個層次。由自然系統、經濟系統、社會系統構成的企業間接外部環境,通過以企業外部利益相關者為主體構成的企業生態位的直接外部環境共同作用影響企業,從而使企業外部環境表現出整體性與層次性的統一。
實證應用方面: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戰略和管理學副教授羅恩·阿德納(Ron Adner,2006)以風險評估角度出發看待企業創新失敗的案例,對企業創新過程中遇到的內部項目風險及企業外部利益相關者構成的依賴風險與整合風險進行深入分析,發現某個企業的創新成功并不一定能讓它在市場上真正收獲,原因在于整個創新生態系統并未運行起來,從而對風險的規避以及整個生態系統的進化進行說明,并制定了相應的創新生態系統戰略與步驟。
三、結論與展望
目前,對于企業成長及技術創新領域中的研究,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首先是企業的生命屬性分析。主要把企業的各個系統和生命體的各個功能系統進行了對比模擬分析。歸納出企業的生態特性、企業生態系統概念與特征;其次是生態方法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主要研究企業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關系和穩定、演化及其與企業生態環境的關系,重點強調企業各個功能系統之間的相關性和企業與環境之間的動態依存平衡特征:再次是生態系統在企業技術創新中的應用,主要用生態學的觀點考察技術體系內部相互關系。我國學者李凱飛曾在文中從理論分析的角度指出我國企業成長中質的成長水平不高。并對技術創新這一“瓶頸”提出了分析,但是缺少實證方面分析以及對企業所處行業和影響因素的定量分析。Ron Adner對企業進行創新中能夠遇到的風險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但對風險的規避以及整個生態系統的演進還缺少理論分析。楊杜從實證分析的角度對中日百家企業數據進行了對比,發現中國產業的成長主要是靠企業數量的增加而不是企業自身成長的結果,并提出技術——產品革新是中國企業成長的關鍵要素,但對技術如何影響企業成長方面缺少理論說明。
可見,對于企業技術創新生態系統理論方面的研究還有待完善,用生態學方法研究技術創新生態系統中所遇到的許多問題還有待解決。
一方面,從技術創新生態系統的個體生態角度來看。技術創新具有交替演化的過程,體現出自身的生命特性。因此,可以從生命周期的角度對這一過程進行說明;從整體角度來看,生態系統多樣性具有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作用,以理論上來講創新生態系統同樣具備多樣化的基礎。但目前相關方面的研究還不多見,因此可利用生命表技術和群落數量分類方法來記錄、反應技術創新生態系統中個體數量變動的內在規律,對其多樣化特征進行說明。另一方面。從技術創新模型研究方面來看,對于技術創新過程模型(即A-U模型)的分析主要體現在技術創新系統內部。無法體現生態特性,因此,可從生態系統模型研究出發,對其過程模型進行擴展:對于模型應用方面,可將過程模型與生態模型法及統計方法相結合,得出較科學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