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實現西部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必然會在西部構建區域內的增長極。由于在西部區域內也存在一些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這就為建立西部增長極提供了可能性。西部區域內新增長極的建立與我國的原有增長極會對西部落后地區同時產生極化效應,即“雙重極化”,落后地區因極化效應而放緩發展的腳步。所以西部在非均衡戰略的實行中應該注意西部區域內經濟協調發展的問題,盡管在西部區域內的經濟發展差距不可避免。
關鍵詞:西部 落后地區 協調發展 雙重極化
一、要實現西部的快速發展迫切要求構建西部的增長極
(一)增長極理論概述
增長極理論最初是由法國的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提出的。后經許多經濟學者的努力使該理論更加完善。在區域增長極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會對區外產生兩種影響:極化效應與擴散效應。增長極的形成與發展,是經濟增長極化效應機制的作用結果。所謂經濟增長極化效應,是指受集中力作用,人口、資金等生產要素有選擇地趨向某些特定優勢地區或部門,從而推動區域的經濟增長。另一方面,當增長極地區發展到一定階段、達到較高水平后,又將對周邊地區形成擴散效應,即通過產業或生產要素的轉移促進周邊地區經濟的發展。一般來說,在增長極發展的初期,極化效應的作用大于擴散效應的作用,這時地區之間的差距在不斷地擴大;隨著增長極的發展,擴散效應的作用逐漸擴大,大于極化效應對區外的作用,這時區域之間的差距逐漸縮小。
(二)構建西部增長極的必要性
1 東西部差距不斷擴大顯示構建西部增長極的必要性。從人均GDP來看,1978年東西部分別為457.4元、254元,西部為東部的55.53%;1994年,東西部人均GDP分別為5438元、2392元,西部為東部的43.99%;1998年,東西部人均GDP分別為9483元、4052元,西部為東部的42.73%:2005年,東西部人均GDP分別為22200元、8970元。西部為東部的40.40%(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7年)整理而得)。從城鄉居民人均純收入來看,東西部的差距也是在不斷地擴大的。2006年各省區中,西部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省(市、區)是重慶市,為11510元,而同期東部最低的省市河北省都已經達10304元。
2 三大增長極促進東部及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構建西部增長極的啟示。2003年這三個經濟圈的GDP總量達54941.8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為46.89%,占東部10省市的比重為69.3%。2004年,三大經濟圈的經濟總量又上一個新臺階,人均生產總值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9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占到1/3,進出口總額、出口分別占3/4,實際利用外資占4/5。可見這三大經濟圈在我國及東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這種重要作用為西部發展提供了一種路徑選擇。
二、“雙重極化”的存在性分析
國家為了縮小東西部差距、促進西部快速發展,必然會在西部構建增長極以促進西部的發展。隨著西部增長極的建立,加上原有的三大增長極,這兩個地區的增長極就會出現同時對西部落后地區的極化,即“雙重極化”。極化效應的發生一般以生產要素的流動為媒介,也就是說勞動力、自然資源、資金等生產要素從落后地區流向發達地區。
(一)西部較發達地區對西部落后地區的極化
1 對西部的全面、正確認識。在廣闊的西部地區仍然有一些省市的經濟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甚至有些省會城市的經濟水平已經接近東部的一些發達地區。本文選取了西部經濟實力較強的三個城市與東部作比較分析(見下表)。西安市、成都市和昆明市是西部經濟水平較高的城市,同時青島市、大連市和泉州市分別是山東、遼寧和福建省經濟總量最高的城市。從表中2005年6市的GDP可以看出。西部的一些大城市與東部的一些發達城市經濟總量差距不是很大,經濟發展水平還是比較高的。
2 西部較發達地區對落后地區的極化。由于西部地區內部的不平衡發展,區域經濟發展客觀存在著梯度,那么,按照梯度理論和增長極理論。西部的落后地區必然會被西部較發達地區所極化。下面從生產要素的流動來加以進行證明。
首先,從勞動力的流動來看。從四川省和陜西省的勞動力流動可以看出西部內部勞動力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漸出現西部區域內流動的現象。1999年四川向西部地區轉移勞動力達110.6萬人。比1990年增加94.5萬人,增長約7倍。陜西各市也出現了向陜西經濟發達地區西安市流動的跡象。西安加強省內區域經濟合作,從漢中、安康、商洛三市到西安務工經商的人數超過15萬(截至2006年12月28日,作者注)。其中務工人員主要從事建筑裝飾工程、餐飲商貿服務、機械加工、運輸搬運等勞動密集型行業。所以從勞動力流動來看,初步出現了西部區域內勞動力由落后地區流向較發達地區的現象。
其次,資金由西部落后地區向較發達地區流動。正如上文所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金天然具有逐利的本性,資金會由效益差的地方向效率更高的地方流動,而外資企業的投資因受政府的影響小。更是能深刻地反映出這一點。在2006年新登記的204家外商投資企業中,西安市占159家,占77.94%,而其他地區的新增企業僅占陜西轄區所有新增外商投資企業的22.06%。外商投資仍集中于關中地帶,陜南、陜北由于其地理位置偏遠、觀念落后、基礎設施不完善、物流成本比較高等因素,導致其招商引資處于劣勢。從陜西省外資的流動來看,明顯地反映出了大量資金流入了西安市。在西部的其它較發達地區也出現了類似的情形。反映出資金由落后地區流向較發達地區的極化效應。
(二)東部發達地區對西部地區的極化
對于東部地區對西部地區的極化仍占主導作用可以從生產要素的流動得以反映。以勞動、資金和自然資源這三個要素的流動來加以說明。
1 資金由西部向東部流動。資金就其本性來說,具有逐利和規避風險的本性。由于資金的這種本性,在生產要素自由流通的情況下,資金會由資金邊際收益低的地區流向資金邊際收益高的地區,也就是說,資金會由資金回報率低的地方向回報率高的地方流動。據估算,東、西部地區投資的凈回報率平均相差4—5倍,假如在東部投資1元錢能夠賺回1元的話。在西部地區則只能賺到2角多。現在我們國家已基本建立了社會主義主市場經濟,市場對生產要素配置起基礎性的調節作用,市場經濟是最講究經濟效益的資源配置方式。那么在我國,由于東西部資金回報率高低的差別,必然出現資金由西部地區流向東部發達地區。國家為了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給予一些地區貸款上的政策優惠。但由于東部貸款需求旺盛,有些地區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西部的這些政策優惠貸款反而流向這些貸款需求旺盛的東部地區。
2 從勞動力的流動來看,勞動力總體也是從西部地區流向東部地區。以四川省為例,四川省是我國的人口大省,也是西部地區人口最多的省份。在1996年,其跨省流出的勞動力為650萬人,在2005年,全年共向省外輸出勞動力800萬人,10年間,勞動力向省外輸出增加了150萬人。而在這800萬勞動力中有80%以上是向東部地區轉移。可見到目前為止,西部地區。不管是較發達地區還是落后地區都存在勞動力由西部向東部流動的現象。這種勞動力的流動使得許多落后地區喪失了經濟發展的基本條件。
3 從自然資源的流動來看,西部仍是東部經濟發展的“能源庫”。西部地區自然資源豐富,據統計,全國2/3的石油可采儲量、83.9%的天然氣儲備、38.6%的煤炭儲量、23.9%的鐵礦石儲量等重要自然資源都在西部地區,由于西部缺少本地區的工業,對自然資源的需求比較少。而東部地區,由于自身工業發達。且自身資源儲備少,就不得不從西部輸入大量的資源來維持自身經濟的發展。我國的“西氣東輸”工程就是這一現象的具體體現。我國第一條西氣東輸管道于2004年底全線商業運營,總投資達460多億元。管線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東至上海青浦白鶴鎮,貫穿10個省市區。全長約4000公里。這一管道從西部的新疆到達上海。就是為了滿足東部工業生產及生活的需要。而且為了進一步利用西部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國家又擬投資1020億元用于第二條管道的建設。
從以上生產要素流動的方向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東部對西部極化的同時,西部較發達地區也在對西部落后地區極化,即西部落后地區存在被“雙重極化”的現象。兩者不同的是,東部對西部的極化是已經成熟的增長極吸引大量的勞動力、資金、自然資源流向東部;而西部較發達地區的對西部落后地區的極化只能說是正在形成或小區域的增長極對西部落后地區的極化。兩者的影響幅度、大小是不同的,前者的輻射范圍可以涉及到幾個省市,甚至涉及到全國范圍,而后者的極化,只能是在小范圍內、幅度較小的影響。
三、“雙重極化”引發對西部區域內經濟協調發展的思考
東部從西部獲得了生產所需的廉價勞動力、自然資源、資金等生產要素,這是極化效應的表現形式。發達地區對落后地區的極化達到一定階段之后,會出現擴散效應大于極化效應的現象。此時發達地區已由原來“拿”的多“給”的少。轉變為“給”的多“拿”的少,即向落后地區輸出更多的技術、資金、人才等生產要素,落后地區此時承接從發達地區轉移來的產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地區都能承接從發達地區轉移來的產業,這就要求落后地區有相應的承接能力,這種承接能力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呈正相關關系。從西部內部來看。西部較發達地區,如西安市、成都市、重慶市等地方相比其它地區具有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科學研究水平和高素質的人才,也就是說這些地區具有較高的承接水平。那么,在承接從東部轉移來的產業時,這些地區就比西部其它地區有更大的優勢,就能享受到東部對西部擴散效應的好處。而此時西部的落后地區。在承受東部的極化之后,仍要繼續承受西部內部較發達地區的極化。在此種情況下,西部落后地區的發展會更加困難。有些地區甚至可能出現經濟發展的“惡性循環”。那么在西部區域內也會形成“兩極分化”,即較發達地區由于增長極的建立而迅速發展,落后地區因“雙重極化”作用而放緩發展的腳步。
為了實現西部的快速發展、縮小東西部差距,必然實行非均衡戰略(構建增長極)。這一戰略的實行會使西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快速發展。而落后地區卻不能跟上發展的步伐而落伍。出于效率的目的而實行非均衡發展戰略,但在非均衡發展中應更加注意地區的協調發展,因為發展的不協調會限制甚至阻礙效率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