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經歷了恢復國民經濟,重點發展內地,利用和發展沿?;A的協調發展;積極備戰,以“三線建設”為代表建設戰略大后方的非正常協調發展;抓機遇、搶時間、爭效率,優先發展東部沿海地區;統籌全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東西互動,點線面互動動態協調發展4個時期。總結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經驗教訓,借鑒外國發展區域經濟的成功經驗,通過制度創新、政策創新和科技創新。推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實現區域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進程。
關鍵詞:區域經濟 制度安排 區域合作
一、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歷史和現狀
為改變舊中國遺留的不合理區域經濟布局,促進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適應國防建設需要,第一代領導集體高度重視協調發展區域經濟,有計劃地配置、調整區域經濟布局,初步協調和平衡了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新中國成立后,相繼成立的東北、華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6大行政區,具有經濟區的功能,加強了區域內、區域間的經濟分工及協作。國家還投入了大量資金重點用于恢復和建設水利、交通和重工業等部門,對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天津、東北和廣東等東部及沿海大城市的經濟基礎進行利用和改造,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既考慮了加強內地建設,又注意利用和發展沿海工業基礎。取得了較高速度、較高效益和地區差距減小的效果。
20世紀60年代中期,嚴峻的周邊局勢促使中央調整戰略方針,從1964年起中止“三五”計劃的“抓吃穿用”的設想,決定全國按一二三線布局,加緊備戰。集中在云、貴、川、陜、甘、寧、青等西部省區建立三線大后方,開展大規模的工業、交通、國防基礎設施建設。這是一個特殊時期,國際形勢風云變幻,國內“文革”浩劫,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都處于極不正常狀態,區域經濟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三線建設為代表的國防建設上。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和平與發展逐步成為國際關系的主題,黨中央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借鑒各國區域開發的理論和經驗,抓機遇、搶時間、爭效率。采取措施優先發展沿海地區,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期。這個時期,是我國經濟騰飛的時期。國家通過重點投資,給予沿海地區政策優惠等,沿海地區的經濟潛力得到充分發揮,成為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為增強國民經濟總量和綜合國力做出了重大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區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東西部經濟差距日益擴大,給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帶來了巨大的消極影響。于是,區域協調發展成為20世紀90年代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主旋律。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一直在協調區域間的經濟發展,但在協調時科學性不足,主觀性和命令性突出,直到改革開放后才日趨好轉。2003年中央提出了統籌經濟發展。中國的區域經濟合作進入了新的階段。從中央主導的區域經濟合作,走向了地方主導的區域經濟合作。不同的經濟合作區域有各自的特色。東部地區以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為代表的三大經濟圈成為區域經濟合作的典范。
二、國外成功發展區域經濟的經驗
日本自上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到60年代末連續10余年經濟取得兩位數的增長,在空間上出現了嚴重的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人口和產業過度集中于少數大城市,山區農村則出現了“過疏”化。一系列區域經濟問題急劇顯現。為了應對這些問題,日本政府在地區政策方面進行了很多努力,如重視發展立法。構建了完整的地區發展法律體系;在保證全國任何一個地區的地方政府都能夠向其居民提供一定水準之上的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根本準則指導下實現規范的和大規模的財政轉移支付:重視地區開發金融的作用等。
目前加拿大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格局是:開發較早的東部地區(紐芬蘭、諾巴斯科堤亞等省份)由于傳統支柱產業漁業的衰落而成為落后地區;西部地區(卑斯省)傳統的林、礦等資源型產業發展平穩,并且在經濟的多元化方面取得了成功,因此經濟發展態勢相對較好:以多倫多和蒙特利爾為中心的中部地區由于以汽車及零部件制造為主的制造業的崛起而成為加拿大的經濟中心和最發達的地區。總體來看。加拿大的地區政策具有以下的幾個特征:(1)聯邦的財政轉移支付發揮重要作用;(2)決策過程與項目實施的分權化;(3)強調各主體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
前西德是發達國家中地區發展最為均衡的國家。一般認為,這一方面與德國長期的地方分權的政治傳統有關,另一方面得益于其獨特的區域經濟政策。1990年東西德統一之后,德國又對經濟相對落后的東德通過大規模的投入促進其經濟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德國的區域經濟政策從解決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政策著眼點來說與其他發達國家相類似,但就整個政策體系而言又具有明顯的特色。主要表現在區域經濟政策是“國土整治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國土整治政策是包括區域經濟結構、人口、土地利用、基礎設施(包括能源、交通、教育、文化等)、地區景觀等在內的一個綜合政策體系。從區域經濟政策本身的側重點來看,較少有為國民經濟總體增長服務的色彩,而更多地重視地區勞動力市場中的就業結構及其空間分布的改善,重視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和穩定,帶有較強的區域“結構”政策的色彩。
三、我國區域經濟發展要點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表面上是經濟問題。而實質上涉及到了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的重新分配。協調區域經濟發展,既是一個經濟過程。也是一個政治過程,是政治經濟相互作用的過程,解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既需要市場的力量,更需要發揮政府的獨特作用。我國政府在促進區域經協調發展時,就需要從政治和經濟兩個側面來同時尋找方法。
(一)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發展區域經濟的制度安排
市場經濟從本質上講是法治經濟。區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法制的保障,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制度不完善的國度里。中央政府的地區政策如果僅僅停留在抽象的政策表述,就給具體實行時留下了很大的主觀隨意性和討價還價的余地。只有以嚴密的法律條文將中央協調地方利益的方式和方法予以明確的界定,才能使地區政策具有權威性和穩定性。制定根本法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明確各級政府在促進地區發展方面的責任、權利和義務,并把目標和原則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使政府制定的區域協調發展的綜合規劃和政策措施具有法律依據。有了根本法,既有利于中央政府對地區之間的利益進行協調,也有利于各級政府明確政府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上應該做什么和不應該做什么。使我國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走法律化、制度化的道路。
同時要加速“地緣政治”層面的制度創新。首先是國民經濟宏觀調控的空間組織模式創新。經濟發展到了區域經濟特定階段,按區域經濟發展規律來組織和調控經濟發展成為客觀要求。國家宏觀調控的空間組織模式由以現行行政區劃為基礎的“中央一省(市、區)”兩級調控模式,切換為“中央一經濟區”與“中央一省(市、區)”并重調控模式。通過成立負責區域發展管理的綜合性權威機構,來管理跨區域的事務。其次是規范政府運行機制,加速地方政府向責任政府、法制政府、服務政府的轉變。為矯正地方政府的短期行為,改變不同級別的政府長期處于政策博弈的狀態,就必須劃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地方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權力和財產邊界。進行制度改革,尤其是各級政府運行機制的規范化。形成責權利統一的區域經營主體。加速政府管理體制改革,實現地方政府向責任政府、法制政府、服務政府的轉變;地方政府制訂的地方發展政策必須同區域政策相協調。
(二)制定多贏的區域經濟合作政策
要有效推進東西部之間的經濟合作,必須采取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行為模式和運行機制。在區域合作的初期,需要中央政府強有力的協調來引導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市場行為。在市場規律作用下。區域是一個具有自身利益的經濟實體。作為理性的經濟實體,它要盡可能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地方政府作出的任何決策都以不損害利益追求為原則。區域合作的最終動力是對經濟利益的追求,沒有經濟效益的區域聯合是不會長久的。如果中央政府在制定政策時,只考慮目標區的行為,而未考慮非目標區的行為選擇,那政策實施的效果必然與預期目標有較大差異。因此,國家在制定區域政策時,要充分考慮地方的理性經濟行為,并且要根據對政策引發的區域博弈效果的后向推理來確定政策內容是否能夠實施。按照合作、共享、多贏的原則制定區域經濟合作政策,才能真正實現國家與區域、區域與區域間利益的最大化與相對統一。
(三)注重人力資源開發,積極推進科技創新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而人力資源作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對區域經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區域經濟發展計劃要充分重視對人才的投入,實現對第一資源的優先保障;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尊重人才價值規律。改革僵化的用人制度。加大對優秀人才的激勵,也是鼓勵人力資源投入和提高人力資源效益的重要手段:同時促進人才在區域間合理流動。及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推進科技創新,利用科技手段促進地區協調發展。區域經濟發展具有繼承性,隨著經濟成長階段的變化和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原有優勢的發揮未必能適應經濟發展變化的需要,因而必須充分發揮原有優勢積累起來的資金、人才、產品和市場等先天之利,培植適應未來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而在這一過程中科技創新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