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內蒙古具有風能資源的地理和氣候優勢,重點發展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的風力發電。加強對風力發電機的自主研發,采取經濟激勵政策來開發風能資源是解決能源供應緊缺的必要的途徑。
關鍵詞:風能資源 開發
能源供應緊缺一直是困擾世界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依靠化石燃料,短期內雖然能夠緩解能源危機,但終會出現能源枯竭、環境污染等問題。尋求化石燃料的替代能源,成為我國乃至世界能源戰略安全的一個重大問題。風能作為一種無污染的可再生能源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風力發電每生產100萬千瓦時的電量,便能減少排放600噸的二氧化碳,大力發展風能可以大幅度削減造成溫室效應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緩解氣候變暖的狀況。據估算。地球上的風能資源是水能資源的10倍。每年高達53萬億千瓦時。僅1%的地面風力就能滿足全世界對能源的需求,目前已被開發的只是小部分。
“風電”具有蘊藏量大、可再生、無污染、不淹地、占地少、建設周期短、投資靈活、自動控制水平高、運行管理人員少等優點。內蒙古自治區的風能資源豐富。發展風力發電潛力巨大。作為21世紀中國重要的能源基地,內蒙古自治區將對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一、內蒙古風能資源的優勢
(一)地理優勢
內蒙古自治區位于祖國的北部邊疆,地域遼闊、橫跨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區域。東西長2400公里,南北寬1700公里,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8。基本上是一個高平原地區,海拔高度多在1000-1500米之間。境內,大興安嶺呈東北一西南貫穿本區東部,陰山山脈則東西橫亙與西部,形成坦蕩而遼闊的高原風貌。
(二)氣候優勢
內蒙古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它處于北半球盛行西風帶,本區的大風和多風天氣主要分布在春、秋、冬三季,特別是秋末至來年春初,冷空氣活動和寒潮天氣過程較為頻繁,是造成內蒙古風大多風的根本原因。影響內蒙古地區的三路寒潮是:西路來自俄羅斯新地島以西的北太平洋。經西伯利亞、我國新疆、河西走廊進入內蒙古中西部地區;中路新地島以東經貝加爾湖、蒙古國橫掃內蒙古高原。這路寒潮勢力最強,大風范圍也最廣;東路由東西伯利亞、鄂霍次克海,進入內蒙古東北部。三路寒潮大風尤以內蒙古中部侵入最多。然后向東西兩側逐漸減弱。在大風寒潮的影響下。形成冬半季內蒙古中西部地區豐富的風能資源。
二、內蒙古風能資源儲量及其利用現狀
(一)內蒙古風能資源儲量
內蒙古自治區10米高度層的年平均風速為3.7米/秒,根據中國氣象科學院的估算:全區理論可開發風能儲量為78690萬千瓦,可開發風能儲量為6180萬千瓦,占全國總風能儲量的24.4%。處于全國各省區第一位。其中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理論可開發風能儲量為64376萬千瓦,技術可開發風能儲量為5056萬千瓦。東北部地區的理論可開發風能儲量為14313萬千瓦,技術可開發風能儲量為1124萬千瓦。
(二)內蒙古風能資源的利用現狀
20世紀80年代起,一種大規模的開發并網型的風電場建設熱潮在西方一些經濟發達國家興起,不久便波及到了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內蒙古的風力發電也因此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內蒙古是中國風力發電的搖籃,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廣大農牧民群眾就開始嘗試利用這里的風能資源。80年代,大量戶用微小型風力發電機的研制、推廣和應用。初步解決了偏遠農牧區的家庭生活用電。
1989年12月底由內蒙古電力總公司首開先河,投資發起,從美國順風公司引進第一批100千瓦文5臺的風電機組,建設起中國第一批也是亞洲最早的風力發電場。即“朱日和”風力發電場。進入21世紀。內蒙古風電事業更是進入飛速發展時期,2004年內蒙古風電總裝機容量為13.514萬千瓦,總裝機臺數為224萬臺;2005年全區風電總裝機容量為16.574,總裝機臺數260萬臺;2006年內蒙古已成功地建設12座現代化的風力發電場,安裝使用了21種風電機型668臺,總裝機臺數668臺,總裝機容量50.889萬千瓦。占全國總裝機容量(258.9萬千瓦)的19.65%。如按等效滿負荷2000小時估算,2006年底內蒙古已形成年風電上網電量10.18億千瓦時的生產能力,至2007年底,內蒙古風電裝機量已達到1736萬臺。總裝機
如圖2所示,2007年內蒙古風電裝機總臺數較2006年同期上漲159.9%。保證其高速、迅猛、長遠的發展,成為當前風電事業必須解決的問題。
三、內蒙古風能資源開發的建議
大力發展內蒙古風力發電對解決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中電力嚴重短缺的問題、環境問題有著重要的作用。對于內古交通不便的邊遠山區,地廣人稀的草原牧場,以及遠離電網和近期內電網還難以達到的農村、邊疆,作為解決生產和生活能源的一種可靠途徑,風力發電更是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重點發展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的風力發電
內蒙古西部地區所蘊藏的風能儲量最大,理論可開發儲量為35233萬千瓦,技術可開發儲量2769萬千瓦。但單位面積所蘊藏的風能儲量,尤以中西部地區風能資源豐富。中西部地區理論可開發儲量29123萬千瓦。技術可開發儲量2287萬千瓦。加之此地區電網較完善。風力發電開發成本較低,能夠有效提高風力發電企業的經濟收益。因此中西部地區的風力發電潛力巨大。
(二)加強對風力發電機的自主研發
據有關統計,2006年底。中國累計風電裝機容量2599兆瓦,其中。中國內資企業產品只占到30.80%,合資企業產品占3.30%。而外資企業的產品卻占了65.90%。引進成本高。因此。自主研發風力發電能夠有效降低風能資源開發成本,提升國內風力發電企業和制造企業競爭力。促進中國風電產業的健康發展。
(三)采用“招標定價”和“政府最低指導價”相結合的上網電價
目前。內蒙古風電的上網價格采取“招標定價”的方法,這種定價方法有利于激發市場,調動企業參與風能發電產業的積極性。有利于市場融資,實現市場資源配置最佳化。但是。運用這種方法也會導致風電投資為爭奪風電項目而盲目展開競爭。故意降低風電上網價格,阻礙風力發電事業的長遠發展。采用“政府最低指導價”的方法可以有效遏制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扶持風電事業健康發展。為了更好地發揮“招標定價”的優勢。同時消除其弊端,可以采取“招標定價”和“政府最低指導價”相結合的方法。靈活運用“政府最低指導價”,由于各地區的風能資源分部不同、地理位置各異,風能發電開發利用項目規模不同,可以制定不同的“政府最低指導價”。
(四)采取經濟激勵政策
風電設備投資和運營成本較高,包括上網成本以及規模成本等因素綜合考慮。風電投資沒有成本優勢,甚至遠高于火電。而目前的風電價格形成機制以及市場綜合電價水平并不利于風電行業的發展。因此,切實落實國家對風電的激勵政策。從投資補貼、價格補貼、稅收補貼等方面有效地降低風力發電開發成本是提高風電投資者的積極性的必要條件。
1 投資補貼
政府可以加大對風力發電項目貼息貸款的力度或通過對風力發電投資進行直接補貼,吸引企業對風電行業投資。例如。德國通過其“開發復興銀行(DtI)”對風力發電的開發商提供優惠的低息貸款。1990~1995年期間。DtI共資助了1585個風力發電項目,總投資額約13.7億美元,其中DtI貸款為6.32億美元(其貸款利息低于市場利率1到2個百分點。貸款期限為20年。比一般商業貸款的期限長10年左右)。德國還通過其經濟部對單機450kW到2MW的風力發電裝機提供每千瓦120美元的補貼。每臺風機的最大補貼為60800美元,單個風電場的補貼不得超過121600美元。
2 價格補貼
制定相關的價格補貼降低風電上網價格,保障風電企業經濟效益。美國對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給予1.5美分/千瓦時的價格補貼。從項目投產起補貼10年,并隨通貨膨脹率調整補貼價格。從風電項目的全經營期核算,相當于降低了25%的風電成本。美國風電機組安裝有兩個高峰年,都出現在這一政策期內,這說明補貼政策對風電項目很重要。
3 稅收補貼
目前。風電上網電價的增值稅率是8.5%。較水電上網電價的增值稅高2.5%。而風電進項稅折扣是非常有限的。這是造成風電上網電價高的原因之一。建議國家比照水電上網電價稅率對風電增值稅稅率進行調整,從稅收角度降低上網價格。保證風力發電企業的經濟收益。促進風電行業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