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環杭州灣區域制造業集群內的企業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抽樣的調查方法獲取所需的、可靠的研究數據,探討了影響環杭州灣區域制造業集群形成的關鍵因素以及制造業集聚程度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
關鍵詞:環杭州灣區域 產業集群 企業競爭力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很多地區先后都建立了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等特殊經濟區域。力求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以促進本地區產業和經濟的發展。產業集群已成為帶動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重要力量。且呈方興未艾之勢。在浙江省尤其是以制造業為主的環杭州灣區域。塊狀經濟是由市場選擇、當地特定經濟條件和社會文化背景決定的,在一定地域空間集聚而形成具有比較優勢、能帶動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特色產業組織形式,其實質即為產業集群。正在不斷成長中日益顯示出較強的競爭力。近年來,各國學者對產業集群的機理、集群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以及集群內的網絡關系等方面開展了深入的研究。在當前及今后相當長時間內。從產業集群的角度研究區域制造業的發展。尤其針對某一區域集群內企業間行為或機制對競爭力形成的影響等研究。無疑將成為區域經濟學研究的一個熱點,并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二、相關理論與研究假設
(一)影響產業集群形成的因素
生產要素特別是高等生產要素的優勢及其提高是產業競爭優勢的一個部分,尤其是產業的地理集聚能帶來廣泛的集聚經濟效益,如共同利用各種基礎設施、公共信息資源和市場網絡等。對國內外各種資源要素的集聚和對優勢能力、知識資源的擴散能力也是一個區域產業競爭力的集中表現。波特(Porter,1990)提出。產業集群的產生過程有市場自發作用(如競爭)的參與。又強調地區稟賦(如距離成本)的作用和非市場因素(如政府政策)的影響。因而其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波特認為。高質量人力資源、技術知識資源、基礎建設與資本資源等4項是產業集群形成的基本因素。我國學者對此也有中肯的論述,王緝慈(2001)認為產業集群一般主要由市場自發形成,但政府可以通過各項措施來調控、影響和促進其發展。魏后凱(2003)也強調在引導產業集群合理有序發展。創造一個有利于創新的良好外部環境等方面,政府政策的作用很重要。從現實經濟來看。這些觀點更符合實際情況,能準確描述產業集群的各個方面。
基于上述理論,本文提出:假設la:基礎設施對產業集群的形成有正向影響;假設lb:高質量的人力資源對產業集群的形成有正向影響:假設lc:技術知識資源對產業集群的形成有正向影響;假設1d:資本資源對產業集群的形成有正向影響:假設le:政府支持政策對產業集群的形成有正向影響。
(二)產業集聚程度與企業競爭力
企業競爭力指企業設計、生產和銷售產品或者輸出勞務的能力,即其產品與勞務的價格和非價格的質量與性能比其他競爭對手更具吸引力。對制造企業的競爭力評價的測度體系分為:1 創新、研發能力;2 柔性生產能力;3 產品質量;4 顧客服務能力;5 財務能力。
許多學者提出產業集群有助于企業競爭力的提高。波特指出相關企業在地理位置上的集聚,會形成高質量的信息環境,相關產業間通過信息流通和技術交換可以促進各產業的不斷創新和升級。集群企業通過共同利用各種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公共信息資源和市場網絡。共同利用某些輔助企業。從而節約生產和運輸成本。減少信息搜尋和交易成本。加快知識擴散。促進技術創新等。在發展良好的集群中,集群企業競爭一合作行為的共存是一個普遍現象(Sehmitz,1999)。集群產業內形成的網絡生產組織,包括以產業價值鏈形成上下互動的供應商一生產商的垂直生產網絡和以相關企業、互補企業等聯結形成競爭一互補的水平生產網絡,兩者共同構筑了集群網絡生產組織進步的內生動力。張世勛(2002)認為產業集群使企業有更多機會接近質量優異、成本低、專業化的組件。如零配件、企業服務與人力資源,且鄰近的供應和技術的連結以及人際關系的往來鞏固了集群內部可靠、快速的信息流通。包括研發技術、生產制造、市場消息等。由于集群內企業在地理上的鄰近為企業間通過正式和非正式渠道分享技術和知識提供了可能,使技術創新的溢出效應在集群中發揮特別作用,從而提高集群整體的技術創新能力,形成內部創新協同(Freeman,1991)。
綜合上述理論。并結合文獻中關于產業集聚程度的5個維度:地理集聚、資源共享、水平合作、垂直合作、水平競爭,本文提出:假設2a:地理集聚對企業競爭力有正向影響;假設2b:資源共享對企業競爭力有正向影響;假設2c:水平合作對企業競爭力有正向影響;假設2d:垂直合作對企業競爭力有正向影響:假設2e:水平競爭對企業競爭力有正向影響。
三、實證研究
(一)研究設計
本文研究影響環杭州灣區域制造業集群形成的影響因素以及制造業集聚程度與企業競爭力之間的關系。采用問卷測量方法獲取數據資料,調查對象主要是以杭州、寧波、嘉興和紹興為核心向環杭州灣區域的其他地區輻射,因為考慮到環杭州灣區域集群尤其上述4個地區是制造業及其企業集群發展相對較為發達和成熟的地區。被調查的對象主要以紡織業、服裝及其他纖維制品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普通機械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等企業中高層人士為主。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214份,收回179份。回收比例83.6%,其中有效問卷162份,有效比例75.7%。問卷采用李克特的5點量表形式設計,對收回數據采用SPSS12.0進行定量分析。
(二)效度和信度
為確保測量工具的效度。在本文的研究中,以理論為基礎構建模型及測量指標,通過理論、實證和文獻探討等,盡量采用國內外現有文獻已使用過的量表,確保各變量的重要性和完整性,再根據本文的目的加以修改作為搜集實證資料的工具。在問卷正式定稿與調查前也通過問卷預調查以評估問卷設計及用詞上的適當性,再根據預試者提供的意見修訂問卷。最后定稿。因此符合效度原則。
本研究檢驗量表的內在信度,采用的是Cronbach-致性系數α值來驗證信度。產業集群的影響因素、產業集聚程度、企業競爭力的α值分別為0.84、0.81和0.89,可見本研究所依賴的數據具有相當的可信度。
(三)統計分析及研究結果
為了驗證提出的假設,我們分別對影響制造業集群產生的5個主要因素與制造業集聚程度變量之間、制造業集聚程度的5個維度與企業競爭力變量之間進行了相關分析,各變量的值來源于各因素的均值。變量之間的相關分析結果見表。

從表中的統計結果可知:
1 基礎設施、高質量的人力資源、技術知識資源、資本資源、政府支持政策5個影響因素中除了基礎設施因素與制造業集聚程度在統計上沒有顯著相關性(p=0.102>0.05)。其他4個因素與制造業集聚程度都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p<0.05),即假設la未獲得支持,假設lb、lc、ld、le都獲得了支持。其中以技術知識資源與制造業集聚程度的相關系數最大且最顯著,說明技術知識資源對制造業集群形成的重要影響,其次顯著的因素是高質量的人力資源和政府支持政策。
2 制造業集聚程度的5個維度與企業競爭力之間都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p<0.05),即假設2a、2b、2c、2d、2e均獲得了支持。其中,垂直合作與企業競爭力之間的相關系數最大。且其相關性最顯著,然后依次是水平合作、水平競爭和資源共享,而地理集聚與企業競爭力之間的相關系數最小。且其相關的顯著性最不明顯。
四、結論
從上面的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結果中我們發現,技術與知識資源、資本資源以及高質量人力資源越豐富的地區。制造業集群的集聚程度越高;政府相關政策的支持也是制造業集群的集聚程度高的一個因素。制造業集群的集聚程度越高,企業間通過較頻繁的水平與垂直聯系等互動也越多。加強競爭與合作。也有利于企業競爭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