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經濟對國民經濟影響存在其內在的作用機制。主要表現為網絡經濟對經濟領域的滲透作用;網絡經濟的效率機制:優化資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和網絡經濟效應;網絡經濟作用于國民經濟的路徑解析。
關鍵詞:網絡經濟 國民經濟 影響機制
一、網絡經濟對社會經濟的滲透機制分析
迅速發展的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具有極高的滲透性功能,使得各種以網絡形態為特征的經濟活動深深地滲透到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在經濟領域信息服務業迅速地向第一、第二產業擴張,使三大產業之間的界限模糊,出現了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相互融合的趨勢。作為網絡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產業,已經廣泛滲透到傳統產業中去了。對于傳統產業來說,迅速利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實現產業內部的升級改造,以迎接網絡經濟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是一種必然選擇。不僅如此,信息技術的高滲透性還催生了一些新興的“邊緣產業”。在網絡信息技術的推動下,產業間的相互結合和發展新產業的速度大大提高。
網絡時代電子商務的誕生及其快速增長,必然使其影響逐步滲透到社會經濟的各個環節,并對傳統的企業生產方式、組織形式、管理模式、經營策略、貿易渠道和營銷觀念等多方面提出了有力的挑戰。一個企業要想搶占市場先機,贏得市場競爭的主動權,它就必須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建立起快速、機動、靈活、高效的生產組織系統和經營管理系統。
總之,網絡經濟條件下,由于信息技術產業具有新興性、戰略性、知識密集性、資源能源節約性、高滲透性、高就業性、高增長性、高產值性、高效益性等特點,使產業創新、集聚、擴散周期縮短。形成了從相關產業向非相關產業的轉移,帶動了整個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產品的升級、換代,不斷刺激消費欲望,保持了市場的旺盛需求,使經濟出現了穩定發展的態勢。
二、網絡經濟影響經濟效率的機制分析
(一)網絡經濟下的資源配置
1 網絡經濟下“資源”的內涵擴大
在網絡經濟中,對整個國民經濟增長起關鍵作用的不再是機器,而是信息和網絡,它們成了網絡經濟中的核心資源。網絡經濟中最為重要資源是信息(包括知識),其它物質資源在網絡經濟中則被虛擬化、數字化和符號化,成為電子信息在網絡平臺上參與市場配置??梢哉f網絡經濟資源配置的核心問題是信息資源的配置和被數字化的實物資源的配置。
2 網絡經濟突破了傳統的資源配置模式
傳統的資源配置模式有兩種。一種是計劃經濟體制。另一種是市場經濟體制。在網絡尚未出現的前提下,市場資源配置信息散見于供給與需求的各個體之中,因而難以獲取充分、及時和準確的信息:計劃的資源配置信息也會因傳遞過程中信息的放大與縮小而失真??傊?,這兩種資源配置的模式都會因缺少了網絡而使信息扭曲,最終降低著資源配置的效率。因此,充分而及時的網絡市場信息,能夠使微觀和宏觀層次上的供求緊密地結合在 一起,從而能更加有效地配置資源。
3 網絡經濟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
信息技術的高滲透性和信息產品的廣泛應用性,為國民經濟各部門信息化提供了技術和產品支持,推動了各傳統經濟部門的信息化建設及應用。主要表現為:政府信息化、企業信息化、消費者信息化、農業信息化。逐步實現與各經濟部門傳統運行方式的技術融合、業務融合,同時改變各經濟部門傳統的政務、商務和消費運行模式及業務流程,產生并逐步實現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及其它電子應用服務,并帶動產生出某些體制、管理創新和運行機制的變更,從而促使各經濟部門合理資源配置,降低其運行成本,提高運行效率,最終達到整個經濟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整個國家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提高。
(二)網絡經濟降低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是人們為達成交易而必須支付的成本,它構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在一個信息匱乏的社會里,人們不得不為交易的達成付出諸如搜尋、簽約、監督等成本,即交易成本??扑?L.H.Coase)認為,企業組織是“價格機制的替代物”。企業的存在是為了節約交易費用,即用費用較低的企業內部交易替代費用較高的市場交易:企業的最優規模由企業內部交易的邊際費用等于市場交易的邊際費用或等于其他企業內部交易的邊際費用的那一點決定。網絡經濟正從多方面降低了交易成本。
企業內部的交易費用降低。通過信息網絡化,企業的研發、制造、銷售和售后服務等管理費用越來越低。從MIS到MRP、從MRPⅡ到ERP,企業在網絡環境下不斷重新整合自己的戰略資源。各個環節的信息成本都大幅降低,內部工作效率大幅提高。網絡經濟也降低了企業的市場交易費用,并逐漸將其內化到企業中。
企業外交易成本下降。企業外交易是指企業和企業之間、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交易。在網絡經濟之前,由于信息不對稱引起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由于搜尋成本高昂造成的價格分散,使得市場難以產生高效率。電腦網絡不能從本質上解決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但它可以很好地解決搜尋問題。通過網上的軟件代理,可以快捷地找到想要的相關信息。網絡中接近零費用的信息成本,極大地降低了主觀不確定性,降低了錯誤決策的成本。
(三)網絡經濟效應分析
網絡經濟效應就是網絡經濟帶來的社會,經濟、政治、組織機構、生活和技術等方面的重大變化的總稱。其產生的核心根源是創新。創新是一種對新思想、變化、風險乃至失敗都抱歡迎和容許的態度,甚至是抱積極鼓勵的態度的企業行為方式?;ヂ摼W為這種創新提供了基礎和可能性。

發生網絡經濟效應的因素之一是信息作為一種生產要素——信息的生產和使用具有收益遞增和外部化。網絡的經濟效應體現在:一方面,網絡極大的突破了現實世界的時空限制,信息在網上的傳遞十分迅速、便捷。極大地降低了時空成本。在工業經濟時代,企業由于資金和技術局限,不可能在大范圍內收集用戶信息并對其進行分析。因而很難針對用戶提供定制化的服務。但在網絡經濟條件下,企業可以以較低的成本,廣泛收集用戶信息,制定并實施有針對性的營銷策略。企業在顧客得到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的同時,仍然可以享有大批量生產的規模經濟效應。另一方面,網絡也減少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程度。經濟理論認為,信息不對稱會導致市場交易效率的低下。減少信息不對稱意味著減少由于搜集信息的時間、精力和財力,意味著社會運行成本的降低和社會凈剩余的增加。因此網絡存在可以提高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
三、網絡經濟作用于國民經濟的路徑分析
網絡經濟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實際上是通過信息技術對國民經濟各部門、各行業及經濟活動各環節滲透作用實現的。從圖中可以看出,信息技術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路徑為三個方面:
(一)信息技術的高速創新性推動了信息產業的高倍性增長,引發了經濟結構的優化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信息技術的高速創新性推動信息技術的快速產品化、產業化,創生出電子信息產業,為經濟社會信息化提供技術和產品支持:信息技術及其相關產品的高度集群應用形成信息平臺運營業,負責信息內容的傳輸;基于公用信息平臺的以信息技術與信息內容為基礎形成的信息內容業向社會提供信息產品服務。三大方面有機結合形成完整的信息產業鏈條。構成了信息產業系統。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逐漸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社會結構,實現對國民經濟的影響。
(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創生出的互聯網信息網絡逐漸影響著人們的觀念和行為,進而導引我國經濟社會運行方式發生變革
信息技術及產品的協同應用形成的公用信息平臺運營業與信息內容的相互融合創生出互聯網信息網絡,并實現互聯網信息網絡的主要功能——信息通信和資源共享。互聯網信息網絡以其獨具的開放性、交互性、虛擬性特征和傳播信息的即時性、高速度、數字化特性,將所擁有的海量信息及各種功能呈現在廣大應用者面前,影響應用者的思想觀念及行為,進而引起整個經濟社會運行方式的變革和傳統文化變遷。
(三)信息技術的高滲透性促使國民經濟各部門(政府、企業、消費者、外貿等)快速信息化,進而促進各部門資源優化配置,最終促使整個經濟社會效益極大提高
信息技術的高滲透性和信息產品的廣泛應用性,為國民經濟各部門信息化提供了技術和產品支持,推動國民經濟各部門應用互聯網信息網絡或專用網絡實現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及其他網絡應用服務。逐漸改變其傳統的政務、商務及其他服務運行模式及效率,并帶動產生出某些體制、管理創新和運行機制的變更,從而促使各經濟部門合理資源配置,降低其運行成本,提高運行效率,最終達到整個經濟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整個國民經濟效益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術對國民經濟的影響的三個路徑并非是各自獨立作用的,往往是交互的、協同作用的。不同的路徑可能作用的對象、方式、領域等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