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進入2008年以來,通貨膨脹壓力的持續增加向廣大中小企業的生存提出了挑戰。本文從通貨膨脹對中小企業的影響為切入點,就如何順應外部環境變化,從而規避通貨膨脹給企業帶來的風險,獲取生存甚至持續的利潤增長來源,提出了應對的措施。
關鍵詞:通貨膨脹 中小企業 生存之道
一、通貨膨脹對中小企業的影響
通貨膨脹在為企業創造一些投資機會的同時,對于自身資本能力欠缺、產品盈利能力不強的中小企業而言,其弊大于利,甚至威脅到中小企業的生存。生產成本的日益上漲,造成企業利潤的不斷降低。而流通方面的壓力,也隨之擠壓企業的生存空間。對于資本不充裕的中小企業而言,這種雙向擠壓將會導致致命的窒息。
(一)通貨膨脹擠占了產品的盈利空間
1 原材料價格的不斷上漲積壓了產品的盈利空間
上游資源類產品價格的不斷攀升,一定程序上壓縮了下游企業產品的盈利空間,而對于中小企業而言,其廉價的競爭優勢將不復存在,企業應該如何選擇?漲價,必然影響企業的產品的銷售,進而影響原有的市場份額,甚至影響到企業的后續的生存;維持價格不變,企業沒有盈利空間,長久以往,企業必然陷入無法生存的境地。
2 新《勞動合同法》的頒布與實施,更是加速了勞動力成本的上升
據不完全調查,不少中小企業之所以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謀得一席之地。其低廉的勞動力成本是其成功的重要砝碼。但隨著新《勞動合同法》的頒布與實施,從一定程序上有效限制了企業不合法的用工之道,在保障勞動者權益的同時,必然增加企業的用工成本,這種低廉的勞動力優勢必將不復存在,從而進一步提升產品的生產成本。一方面,隨著勞動者法律意識以及政治生活中博弈能力的提高,勞動者不再是個“弱者”,能通過維權來保障自身的權益。在深圳,數百工人罷工,要求增加薪水,以保證其基本生活,而這種類似的要求,已在全國企業中普遍蔓延。浙江001集團董事長項青松說:“2008年1月,我作為被告,已經接受了100多起用工方面的訴訟。”企業如果如實賠付企業在前期發展中欠繳的職工個人保障金,必然付出巨大的代價甚至破產倒閉。
(二)通貨膨脹對融資方式及資本成本的影響
通貨膨脹造成的現金流轉的不平衡,并非是季節性臨時現金短缺,而是現金購買力被永久地蠶食了,不能依靠短期借款加以解決。如何在通貨膨脹的條件下,維持現金流轉的平衡成了一大批中小企業難以逾越的鴻溝。以往主要依靠內源性增長來維持企業發展的融資方式成為不可能,企業必須謀求外部融資來維持企業現金流轉的平衡。同時,隨著通貨膨脹的愈演愈烈,政府通常會使用提高利率、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方法來抑制通貨膨脹。而不論是提高利率還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一方面會增加企業的融資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銀行收縮銀根,企業妄圖通過銀行借款的融資方式也成為不可能。
(三)通貨膨脹對企業財務狀況的影響
由于貨幣貶值和物價上漲對構成企業財務報表的各類資產、負債、權益等項目產生不同的影響,從而使企業得到利益或遭到損失。企業持有的貨幣性資產,諸如貨幣資金、應收賬款等,可以隨時購買各種貨物或勞務,但如果不加以使用,必然會遭受一般貨幣購買力下降所帶來的損失,持有的貨幣性越多,幣值損失越大。企業持有貨幣性負債,則意味著企業承擔了在今后時期支付一定量貨幣的義務,因此,在發生通貨膨脹以后,用購買力降低的貨幣償付債務,從而使企業獲得了因貨幣購買力下降而帶來的實際利益,持有貨幣性負債越多,幣值利得越大。
二、應對通脹的現實選擇
從微觀的角度看,通脹對企業的影響是相當復雜的,對企業是利弊互生。有利因素:一是通脹使企業的收入增長;二是企業的實物資產價值增加而負債相對貶值;三是為一些發展良好而資金實力雄厚的企業提供了收購的有利時機。那么,企業如何在尋找通脹中的時機,以順應宏觀經濟形勢的需要成為企業賴以生存之道。
(一)適當提前購買、囤積生產必需的原材料,以避免通脹時期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成本增長
但同時,需要考慮存貨增長帶來的資金成本的增長,尋找一個最佳的平衡點。
在現金流量許可的條件下,適當提前購買一定量生產必需的原材料,以應對價格上漲對產品盈利空間的擠占。因為通貨膨脹期間,庫存帶來的費用要遠遠低于通貨膨脹所帶來的原材料價格上漲的成本。如果在通貨膨脹期間,企業仍然堅持零庫存,可能反而會極大地增加產品成本,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獲利能力。
(二)清理應收賬款和存貨,確保企業現金流的健康
通貨膨脹帶給企業最大的壓力莫過于隨著貨幣貶值導致的對貨幣面值需求的大幅增加。因為,企業在正常運營的條件下,原有的流動資金無法適應通貨膨脹后企業對流動資金的需求,加之銀行對資金借貸的收縮,從而使企業陷入資金短缺的狀況。情況嚴重的時候,可能會導致企業破產,這也就是通貨膨脹時期,企業大量倒閉的原因所在。在通貨膨脹來臨之前或初期,對企業的應收賬款的追繳和對一些產成品存貨進行處理,盡可能為企業創造更多的現金流量,將能夠為企業抵御寒冬創造多一些“棉衣”。
(三)順應外部環境變化,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第一,對于資金實力雄厚的企業,這是一個難得的購并與重組的機遇。而此時所付出的并購成本遠遠低于正常時期并購需要付出的成本。
第二,以靜制動,積聚能量修煉內功。在處于外部發展機會喪失。同時內部成本上升的雙重壓力之下,迎頭向上,采用低價策略,并非明智之舉。可借此機會,集中企業的優勢資源,強化自身的管理、流程建設,力圖求得生存,而非盈利,從而逐步提升企業形象與競爭力。
第三,加強技術研發與提升產品的競爭力。一是進行技術升級,尋找廉價的替代材料,從而規避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二是開發新的服務項目,改變以往中小企業以廉價的產品價格在市場中取勝的手段,通過服務優化來提升產品相別于其他產品的異質性,從而也進一步加強了企業的品牌形象;三是開發高附加值的產品,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與外觀形象。
三、應對成本通漲的價值鏈模式
價值鏈理論認為企業的競爭優勢,或者說核心競爭力,實質上就是企業在價值鏈上某一特定的戰略環節上所具有的優勢,這些戰略環節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也是企業利潤的來源。只要控制住這些關鍵的戰略環節,就控制了整個價值鏈,也就獲得了持續的贏利。企業的產品包括核心產品、形式產品和延伸產品。我們不應該只關注產品,更應關注價值鏈,應該從價值鏈的角度從新定義產品。企業如何才能獲取并打造持續的可升級的銷利增長平臺呢?通過把產品設計在恒定的價值鏈上,利用產品引導消費升級和價值升級,從而使企業保持持續增長的獲利能力。
(一)主產品—后續消費品價值鏈模式
以汽車為例,一個普通家庭的的購車成本也許在初期是比較大的,但是后續的保險成本、維修成本、保養成本、洗護成本產生的利潤則遠遠高于汽車購置費用上的利潤。而一般的汽車經銷商往往只看到的銷售汽車本身的利潤,而忽視了汽車銷售后續的延伸服務收益。上海汽車銷售商永達汽車開始轉型為汽車服務商也許正是基于這種價值鏈模式的考慮,不管汽車原材料怎么漲,不管汽車零售價怎么降,越漲越降汽車的后續服務就越有價值,也越有競爭力。
(二)引導產品—延伸贏利源價值鏈模式
誰能相信,5元可以洗一次車。而且又快又好。而這卻是事實,有一家5元洗車店的價值鏈模式是這樣設計的:洗車并不賺錢,正好可以攤銷人工水電房租成本,而通過汽車可以結識并鞏固一批穩定的老車主和老顧客,從而為其提供延伸的車險理賠、二手車交易、維修等服務,這才是真正的完全意義上的純利潤。
(三)副產品—附件利益點價值鏈模式
新技術經常會改變企業從銷售活動中獲得利潤的來源和方法。Internet與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創就了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國內第二大C2C網站,并非如民眾所預計的以收取用戶的手續費為其利潤來源,而是打破主產品模式,以社會后效應或廣告效應為其贏得口碑的同時,帶來未來持續利潤的增長點。無獨有偶,超市、家電大賣場的盈利的主要貢獻者并非日常消費品的差價收益,而是來源于供應商及資金的利息收益。
(四)多產品—捆綁聯合體價值鏈模式
一些新產品新價值的出現使得產品與服務的價值鏈變得越來越長、越來越寬,界限也越來越模糊了。比如麥當勞和肯德基,其收入最大貢獻的不是漢煲,也不是雞翅,而是延伸服務的可樂。包括可樂一般情況下如果消費者不加特別說明,服務員往往都會加冰,這也是為了多途徑增加收入,因為同等體積的冰比同等容積的可樂要便宜得多,而且還會刺激消費者多吃其它的漢煲和雞翅等。
當然,任何一種價值鏈模式沒有一勞永逸的,也沒有永恒不變的。任何價值鏈的優勢背后往往也伴隨著相當的劣勢,競爭和通漲是永遠存在的,有效的價值鏈能夠讓企業有更好的生存和利潤空間,從而比其它對手獲得更好的可持續的銷得增長引擎和來源。因此,衡量一個產品價值鏈的好壞,不在于是否足夠新穎,而在于是否能夠與時俱進,使其成為驅動利潤的可持續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