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應用增長極的極化和擴散理論,分析了京津冀經濟圈區域合作的現狀,發現京津冀地區的核心城市北京和天津在極化成為頗具規模的核心城市時,并沒有極大地帶動起外圍腹地的發展并逐步縮小與腹地地區的差距。其主要原因是經濟梯度、行政區劃、產業鏈條等多方面存在的問題阻礙了京津冀地區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就此本文提出了一些更好地實現京津冀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建議,對京津冀經濟良性發展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經濟一體化 極化作用 輻射作用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呈現出三大經濟圈,即珠三角經濟圈、長三角經濟圈、京津冀經濟圈。這三大經濟圈對推動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和實現經濟結構轉型有著巨大的影響作用,同時也是我國在新時期參與經濟全球化競爭的重要力量。但從近年發展過程來看,京津冀地區不論是在整體發展的速度、還是發展規模上,都明顯地落后于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圈。本文在增長極理論的基礎上。分析了京津冀地區的增長極在帶動其腹地地區共同發展所遇到的一些難題,并探討性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一、增長極理論
(一)增長極
增長極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國的經濟學家帕魯于1955年提出來的。在他的文章中提出:現實世界中的經濟要素的作用完全是在一種非均衡的條件下發生作用的,經濟增長并不會同時發生在所有的區域,而是有選擇地首先出現在一些增長點上,然后通過不同的方式向其周圍地區擴散。并最終影響到整個區域的發展。但是,我們說帕魯的增長極概念是比較抽象的,是一個經濟性質的概念,并沒有把增長極的地域性內涵包括進來。到了60年代中期,法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布德維爾和其他一些學者一起將極的概念引入到地域空間中來,布德維爾認為:增長極是指在城市區域配置的不斷擴大的工業綜合體,并在其影響范圍內引導經濟活動的進一步發展。至此,增長極正式從抽象的概念轉換為具體的地域空間概念。以后的學者紛紛引用到各自的研究領域中。
(二)增長極的極化與擴散作用
由于增長極的產業發展比周邊的腹地地區要快,因而在區域發展的初始階段,為了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腹地地區的資本、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都趨向轉移到核心地區,這樣在某種程度上就減少了腹地地區發展的機會,使得極核地區與腹地地區的經濟差距不斷地擴大,極核地區的中心地位不斷加強。當極核地區的產業和人口集中到一定程度又會引起極核地區的環境惡化、地價上漲、交通混亂等集聚不經濟現象,部分產業會逐漸往外轉移,以獲得新的發展條件和機會。在往外轉移過程的同時也把極核地區先進的技術、理念、管理方法帶到了腹地地區,從而帶動了腹地地區的經濟發展,縮小極核區和腹地落后地區的差距。這種現象客觀上帶動了整個區域的聯動發展,加強了各地區的聯系,在理論研究的過程中有時候又稱其為涓滴效應。
二、京津冀地區經濟一體化過程的現狀
(一)第一產業
京津冀地區第一產業的合作有著很長的歷史,長時間以來北京和天津一直就是中國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工商業中心,第一產業的功能弱化,主要依靠環京津的河北地區提供糧食、蔬菜等生活資料。隨著京津地區的產業結構的轉型和調整,京津冀地區的第一產業的合作會不斷加深,產業鏈之間的聯系不斷緊密。在目前,第一產業的合作狀況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例如,河北地區目前的農副食品在京津地區的市場上占到了很高的比例,其中,蔬菜、生豬、活牛、活羊、果品的占有率分別達到40%、50%、40%、25%、40%左右。另外在目前,北京和天津的很多食品、農產品深加工企業都紛紛到河北地區設立生產基地,或建立各自的原料基地。大大加強了京津冀地區第一產業的交流和合作,并且在可似預見的將來,這種交流和合作還會得到不斷的加強和深化。
(二)第二產業
從總體上看,京津冀地區的第二產業的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受到種種問題的干擾,發展前景不容樂觀。就目前的主要成果來說,主要是京津地區一些傳統的工業,對環境影響比較大,依賴于資源能源的產業不斷地遷到河北的部分地區,實現了區域整體的產業協調和合作。但是筆者認為,這種產業協調和合作帶有一定的機械性,和理論上的極核地區向腹地地區進行產業輸出和擴散存在一定的區別性,理論上企業為了降低企業的成本和獲得更大的市場或發展空間而向外轉移,而現實中是為了改善首都的環境,在政府的主導下,強制部分企業搬離首都,或進行轉移,市場機制的調節力度不是很大。因此,我們認為第二產業的合作和交流獲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帶有一定的機械性。
(三)第三產業
在第三產業的合作上,主要集中在旅游業、服務業等產業領域,比如說在一些優秀的旅游資源的整合方面,打破原有的旅游市場壁壘,共同推出一些著名的旅游線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另外在人力資源的共同開發、資本的流通服務、通信領域的合作也都還有很大的合作潛力。
三、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增長極地區和腹地地區的互動機制不健全
京津冀地區的整體發展聯動性不強,核心地區與腹地地區缺少一個良性的互動機制。特別是隨著通信技術、交通方式的便捷,使得核心地區可以加強與其他地區的聯系,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腹地地區的依賴。雙方的交流很少,經濟的互補性開發認識不足。
(二)行政區劃協調有待完善
京津冀地區存在著兩個直轄市和一個省的三個省級行政區,在地區發展前景的問題上,都盡可能追求自己轄區內利益的最大化,對區域整體的協調、綜合效益的考慮比較滯后。一方面,北京、天津憑借自身的獨特優勢,在招商引資、國家的大型項目建設方面,處處都占有絕對優勢,相對地減少了河北地區在利用外來資本技術的機會。同時,北京、天津卻長期從河北地區攝取資本、資源、能源、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加速自身的極化過程,但是在極核區需要轉移自身的部分產業時,極核區政府又會考慮到自身的財政收入、就業等利益,盡量把需要轉移的產業擴散限定在自己的轄區內,以保住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這樣,進一步加劇了核心區的環境資源壓力,腹地地區受到的擴散和發展機會就會變得更少。從而產生了經濟學上的一個現象“馬太效應”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三)區域內產業分工鏈條斷裂
京津冀地區目前也存在很多頗具實力的產業,比如說通信電子設備制造、交通運輸設備的生產等,在國內都是名列前茅的產業。但是經過相關的資料分析我們發現,這些強勢產業并沒有能夠與其腹地地區實現產業對接。對帶動區域聯動發展的作用有限,比如說同在汽車領域,著名的汽車生產商北京現代在中國共有40多家的配套企業和提供零部件企業,其中有十幾家是現代集團原來在韓國的配套企業在北京建立的合資或者獨資的公司,還有二十幾家是分布在上海、昆山、江陰等長三角城市的企業。
四、政策和建議
(一)尋找利益共同點
由于京津冀地區的經濟合作被上述種種問題干擾,使得目前要想從根本上進行產業合作和協調變得非常困難,但是我們說從未來整體的發展趨勢看,京津冀地區最終還是要往經濟整合方向發展。筆者覺得可以從區域各種利益共同點出發,深挖產業鏈。比如說在第一產業方面,河北的農業產業相對于京津地區來說具有很大的發展優勢,而且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京津地區不大可能會大力發展其不占優勢的農業產業,因此我們說河北的廣大腹地地區可以重點搞綠色農業、觀光旅游農業以及對農產品深加工,做高標準、低殘留、綠色品牌農產品。
(二)創新區域內制度體制
筆者認為,目前很多學者和研究人員在研究京津冀區域發展問題時多集中在對產業規劃、基礎設施、資源配置等方面的考慮,忽略了對制度體制的深入考察。而制度體制的障礙是影響地區發展最大的因素,因為制度體制決定著資源的配置方式和效率,直接影響著經濟的發展水平。因此,我們可以從制度體制創新的角度來看京津冀腹地地區的發展問題。我們以農業的發展來看,目前,各地方政府在推動農產品品種的多樣化,或者農產品深加工的同時,可以在農業土地利用方式上采用一些新的方式,如“股田制”“反租倒包”或者“以土地為中心的社區股份合作制”等多樣化的有利于在農業領域提高規模效益的制度創新。
(三)加強區域內生產要素的流通
區域內可以流動的生產要素主要有勞動力,資本、技術。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可以促進區域的資源優化配置,加強腹地與極核地區的聯系。因此,必須實施有利于促進要素流動的政策。例如,出臺方便異地消費和異地購買的政策;建立開放、統一、公開、透明的資本市場與要素市場;及時清理已經過期、不合時宜的部門封鎖和區域封鎖政策;積極實施反壟斷、反區域封鎖的政策:建立能夠競爭有序、結構合理的企業組織體系:規范市場的進入和退出行為:放松勞動力的流動限制,進一步完善鼓勵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自由流動的各項政策等。
(四)結合區域的城市空間布局與產業轉移,建立密切的經濟圈城鎮體系
在京津冀區域中,京津特別是北京的城市壓力很大,需要通過合理的產業規劃轉移來緩解。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和與產業轉移應該從大北京整體城市群的角度出發,協調京津冀三方的利益,把大北京經濟圈建成一個大中小城市相結合,空間布局和功能結構合理的城市體系。要使得京津兩大城市的發展與環京津區域城市化的同步進行,可以再分散大城市職能,合理發展中等城市,加快小城市建設,為京津冀區域的產業轉移打下堅實的基礎。京津為了緩解自身的城市壓力,對周圍的衛星城發展有著現實的需要,采取一些有利于周圍城鎮發展的措施。京津冀可以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對于相鄰近的重點區域進行城市群功能定位的協商。以產業轉移為契機,在京津周圍形成功能定位明確、布局錯落有致、產業分工協作的中小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