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況
(一)以產權改革為中心的國有企業改革
隨著全國經濟改革的大潮,20世紀90年代錫林郭勒盟就基本完成了農村牧區土地(草場)畜群雙承包改革(除國有農牧場外),之后,改革開始從農村牧區轉向城鎮國有企業。1996—2000年先后有600余家國有商、糧、供、工等國有小企業完成了以產權變革為中心的民營化改革,其中工業企業228戶;商貿流通企業(含城建、糧食、外貿、物資等)388戶。緊接著改革又擴展到交通、醫藥、糧食購銷等領域。2002—2003年13戶交通企業和14戶醫藥衛生企業相繼完成改制和下劃轉制。2004年,僅有的24戶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全部實施身份置換改革。在基本完成國有企業產權改革和理順勞動關系的基礎上,國有資產運營體制改革也取得新突破,原國資辦進行轉制改組,新組建了國有資產監管機構,使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能逐步到位。
(二)以轉變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的其他重點經濟領域的改革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改革的重心由經濟領域開始向行政和社會各領域發展。主要標志是:2004年14個事業單位改革開始試水,農村牧區稅費全部免除;2005年全盟鄉鎮蘇木機構改革全面啟動(全盟117個蘇木鄉鎮撤并為60個,撤并比例達到51.3%;共分流鄉鎮人員645人);投資體制改革不斷深化,行政審批事項分期分批逐年減少,對非行政許可審批項目的清理和審核力度進一步加大,行政項目集中審批方式在全盟全面實施;2006年與全盟鄉鎮蘇木機構改革相配套,全盟蘇木“鄉財縣管”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全面推行(13個旗縣市區1了“鄉財縣管鄉用”,839個嘎查村全部實行了“村財民理鄉代管”),同時第二批事業單位改革試點的盟直11個系統的事業單位改革全面完成。到年末包括農、牧、林、水、教育、衛生、文體等11個系統參與改革的132個事業單位減為109個,機構精簡比例達17.4%;精簡人員比例達9.8%;按照全盟改革的整體部署2007年事業單位改革已擴大到全部盟直部門,農村牧區新型合作醫療改革也由試點推向全面。
截至目前,全盟地方國有小企業已基本實現了民營化、市場化,特別是錫林浩特煤礦和烏煤公司兩個國企改革的“老大難”,幾經改革的“風風雨雨”,終于完成了與宏文集的并購重組,為全盟國有小企業改革的結束劃上了圓滿的句號。就此可以說,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已經在全盟確立,重點經濟領域體制改革基本完成。盡管改革還有不規范、不盡如人意的方面,但從全盟當前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民族團結、農牧民經濟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實際看,錫林郭勒盟的改革成效是顯著的。
二、所取得的成效
(一)社會生產力極大提高.產業結構不斷完善
與1978年改革初期相比,2006年全盟國內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地方財政收入由2.2億元、6503萬元和1793萬元分別增長到215.4億元、231.4億元和18.6億元,分別增長了100倍、336倍和104倍。社會主要產品產量:牲畜總頭數由463萬頭增加到1454萬頭只,原煤總產量由42萬噸增加到1084萬噸,發電量由3809萬千瓦時由增加到326716萬千瓦時,分別增長3倍、26倍和86倍;一、二、三產業比重由1978年的50:23:27調整改善為16:54:30。
(二)國有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企業組織結構明顯優化.現代企業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國企改革初期的1996年,國有工業企業總產值和產品銷售收入僅為15.2億元和13.4億元,到2006年已增長到63.6億元和47.5億元,分別提高了4.1倍和3.5倍。具支撐作用的大中型現代企業迅速成長,1996年錫林郭勒盟大中型企業只有2戶,尚不足全部國有企業戶數的百分之一,其中國有大中型企業也只占到1.3%。到2006年大中型企業增長到10戶,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大型企業6戶,已占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數的8.9%。大中型工業企業資產總額、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在全部工業中的比重也由改革初期的33%、68.9%和35.7%,提高到86.6%、93.3%和76.6%。以神華勝能、上都蘭電和安快物流為龍頭的一批大中型企業支撐、引導和帶動了全盟經濟社會的繁榮發展。
(三)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共同發展。個體私營生產力充分釋放,非公經濟成長迅速.企業整體素質明顯提高
通過實施“國退民進”和“抓大放小”的改革,國有商貿流通企業已陸續全部放開,實現了市場化經營和發展;城建、環保、供氣、供熱等行業也基本上實現了民營;國有工業企業經過股份制、掛靠重組、民有民營等改革形式實現了機制體制創新,到2006年末工業企業戶數由224退減到67戶,工業總產值從15.2億增加到63.6億元;個體私營企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戶數達25104戶,從業人員達57369人,生產總值達59.9億元,個體私營工業占全部工業比重由6.4%上升到17.5%;迅速發展的非公經濟不僅成為全盟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全盟社會就業的主要渠道和增加地方稅收的重要來源。
(四)農牧業生產加速和全面發展,農牧民收入大幅度增加,農牧區經濟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
1978年以后全面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牧民獲得生產經營自主權,同時陸續放開農畜產品和經濟作物價格,合理調整農牧業生產布局和農牧業產業結構,使牧業商品化程度迅速提高。2004年實施農村牧區稅費改革和在此基礎上開始的農村牧區綜合配套改革都使農村牧區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新的變化。至2006年,全盟農牧業總產值62億元,主要農畜產品產量:糧食23萬噸、肉類加工17.9萬噸,分別比改革初期增長14倍、1.8倍、8倍,人均純收入由143元,提高到3309元,增長23倍;農牧民人均年負擔減少237元。
三、改革的基本經驗
錫林郭勒盟改革取得顯著成效,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與錫盟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市場化改革的結果;是盟委、行署堅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膽探索、開拓創新的結果;是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各部門協同配合及全盟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和支持的結果。
(一)堅持尊重群眾首創精神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錫盟始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按照“三個有利于”標準,把群眾和基層的創新創造,作為推進改革的源動力;積極鼓勵探索創新,始終堅持及時總結推廣好的改革創新經驗,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進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二)堅持市場取向改革
錫盟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是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方向,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的結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錫盟始終把深化改革作為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不竭動力。依靠經濟體制改革,著力解決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依靠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推動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依靠社會領域體制改革,創新教科文衛事業發展機制,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三)堅持兼顧大多數人利益
錫盟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改革觀,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改革內容把握上,把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改革的重點,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呼聲強烈的難點問題,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在改革方案制定中,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強化公眾參與和利益表達機制,加強改革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改革實施推進上,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充分考慮改革的力度和社會可承受程度,積極穩妥地推進改革。形成全社會關心改革、支持改革、推動改革的良好局面。
(四)堅持統籌協調綜合配套
改革進入攻堅克難時期,各種利益關系錯綜復雜,必須加強統籌協調綜合配套。針對改革分散性增強的趨勢,盟委、行署及時成立專門改革領導機構,建立統籌協調推進改革的機制,總體謀劃、全面指導全盟改革,同時各地區部門都實施改革“一把手工程”;針對改革風險性加大的情況,及時調整改革的進程和方式,穩步推進改革;針對改革系統性增強的特點,推動改革從“單兵獨進”向整體推進綜合配套轉變,工商、土地、社保、就業等相關部門對各項改革給予了大力的配合支持;針對改革過程中對改革政策理解不深甚至不規范操作的現象,盟主管改革部門分期分批編寫《企業改革法規政策匯編》,為指導改革、深化改革進行了有益嘗試。
30年改革的成效及經驗有力說明,改革永遠是促進經濟繁榮發展不竭的動力,是強盟富民的必由之路,是實施體制機制創新最主要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