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民幣升值的原因
卡塞爾提出的購買力平價理論認為,匯率取決于兩國之間貨幣購買力對比關系,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變動應該反映兩國之間貨幣相對購買力平價的變化。一國貨幣的升值取決于該國中央銀行對于該幣種含金量的調整,以及國際市場對于該幣種的需求量。
(一)經濟學分析
中國經濟已經連續5年實現10%的高速增長,2007年我國經濟依然發展強勁,四個季度GDP分別增長11.1%、11.9%、11.5%和11.2%,全年GDP增速11.4%;進出口貿易順差達到2622億美元,同比增長47.7%。且這一勢頭在2008年還保持著,2008年一季度經濟增長10.6%,二季度經濟增長也達到10.1%。而美國經濟發展減緩,呈趨弱的態勢,其中經濟增速由于房地產市場降溫、居民消費增長轉弱而明顯放緩,2007年第四季度,美國經濟按年率計算僅增長0.6%,2008年一、二季度,美國經濟也明顯減速;歐元區經濟基本面表現相對強勁,總體趨勢良好,其中經濟增長穩中趨緩,但降幅較小;日本經濟基本面未有明顯變化,繼續保持溫和增長態勢。經濟基本面的強弱在一定程度上主導了人民幣對歐元、日元和美元匯率的走勢,在此背景下,人民幣升值速度無疑將不斷加快。加之當前國際收支中經常項目與資本項目持續出現的“雙順差”,構成人民幣匯率短期走強的因素,外匯儲備呈穩步上升勢頭,至2007年底已達1.53萬億美元;此外,海外熱錢不斷涌入中國,尤其是大量游資迂回進入,導致房市和股市持續火爆,更增加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二)國際政治分析
有學者特別認為,一些西方國家頻頻呼吁人民幣升值,背后還另有原因。有的是出于嫉妒,有的是為了轉移國內對當局的指責,有的則是為了爭取國內制造業的選票。如西方國家簡單地將人民幣幣值水平與其本國制造業的衰退聯系在一起,試圖強迫人民幣升值。2001年以來,整個世界經濟滑入低谷,尤其是美國經濟前景不佳,失業不斷增加,為了本國的利益,美國實行弱勢美元的政策,通過美元貶值讓其他國家持有的美元資產縮水。這樣既能減輕其外債負擔,又能刺激其產品出口,還能轉嫁其各種經濟危機,成為其對其他國家進行剝削的主要形式。此外,金融霸權作為軍事霸權和經濟霸權的延伸,美國憑借其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隨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強制性地推行其政策,不斷獲取霸權利潤,維護其“金融霸權國”地位。日本政府則因長時間未擺脫經濟低迷的困境,而面臨越來越大的政治壓力。為了轉移國內矛盾,日本、美國以我國通過人民幣幣值被人為低估,以獲取商品出口的競爭優勢為借口,迫使人民幣升值。
(三)政策制度分析
在外匯管理上,目前我國采用的仍是人民幣結售匯制度,這種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出口企業外匯留存并抑制了外匯需求,造成虛假的“供”大于“求”,難以真實反映外匯供求水平,使由供求形成的價格與實際價格相背離,而且目前人民幣只實現了經常項目下的可兌換,資本項目尚未完全開放。在人民幣匯改堅持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的基調下,隨著匯改的不斷深入,市場供求在人民幣匯率形成中的基礎作用進一步加強,2007年5月21日央行再次放寬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限制(由日間3%的波幅擴大到5%),這一政策的調整加大了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幅度,進一步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推動了人民幣升值的加速。中、美、歐、日不同的貨幣調控政策,對人民幣匯率走勢也產生較大影響。2007年,中、歐、日在側重抑制通貨膨脹的宏觀經濟目標-主導下,實施了加息政策,而美國為減輕次貸危機的影響刺激經濟增長,實施了降息政策,兩種不同的政策導向導致了各幣種間的利差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以至對各幣種匯率的走勢帶來較大影響。
(四)市場層面分析
隨著全球經濟和金融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匯率受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越來越大。2007年市場供求受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市場套利交易劇增,導致日元兌美元、歐元等高息貨幣的匯率一路振蕩下跌。2008年一季度,美元對日元最多時貶值13.3%,對歐元最多時貶值7.5%。由于人民幣匯率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在一籃子貨幣中,大頭還是美元,美元持續貶值,人民幣就會不斷升值。當市場預計某種貨幣趨于下跌時,交易者會大量拋售該貨幣,造成該貨幣匯率下浮的事實;反之,當人們預計某種貨幣趨于堅挺時,又會大量買進該種貨幣,使其匯率上揚。我國自1994年以來,國際收支始終保持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順差,外匯儲備也不斷增長。2007年底我國外匯儲備余額已達1.53萬億美元,同比增長43.3%,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國。2008年3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為18088億美元,同比增長35.73%。外匯儲備規模的擴大一方面增加了人民幣升值壓力,另一方面因為外匯占款而增加的貨幣供應量又加劇了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
二、人民幣升值對物價的影響途徑
人民幣升值本來能夠降低出口,擴大進口,減少巨大的貿易順差,使得更多的產品在國內市場上銷售,從而抑制通貨膨脹,導致國內物價的下跌,但在我國目前的情況并非如此。
(一)人民幣升值直接體現在幣值上影響國內物價
價值是商品的一個重要因素或屬性,也是商品區別于產品的一個本質特征。因此,價值的產生與商品的產生有關,“要成為商品,產品必須通過交換”。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告訴我們,商品的價值量是指商品價值的大小,由于商品的價值是無法自我表現的,必須通過交換,由另一種商品表現出來。這種表現其他商品價值的價值就是交換價值,因此,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價值和商品交換關系同始終,它隨著商品交換關系的產生而產生,也隨著商品交換關系的消失而消失。馬克思通過對交換價值的考察,發現所有進入交換的商品都包含著一種“等量的共同的東西”,并指出這個共同的東西,作為“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單純凝結”,就是商品的價值。但當今社會表現商品價值的是貨幣,當某種商品的價值通過貨幣表現出來時,就是該商品的價格,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形式。茅于軾將“價格”稱為經濟生活中的地心引力:經濟的運行,依賴于正確的價格信號,沒有它,經濟世界就會陷入混亂和災難。簡單商品流通公式即:W-G-W(w代表商品,G代表貨幣),在簡單商品流通中,作為商品流通媒介的貨幣,只是一般等價物,體現商品生產者之間的關系。理論上而言,當人民幣升值,原本某件商品價格為100元,現在人民幣上漲21%,商品價格即為82.6元,直接降低商品價格,抑制通貨膨脹。2008年1月~7月,我國CPI同比分別上漲7.1%、8.7%、8.3%、8.5%、7.7%、7.1%、6-3%,上半年全國CPI同比上漲7.9%,如果不是因為人民幣升值對進口原材料價格攀升的抵消作用,全國CPI上漲幅度可能更高,甚至超過10%。
(二)人民幣升值間接體現在供求上影響國內物價
長期以來,中國依靠廉價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數量擴張實行出口導向戰略,使出口結構長期得不到優化,在國際分工中一直扮演“世界工廠”的角色。人民幣升值后,我國出口價格相對提高,會削弱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抑制出口。據海關總署統計,一季度我國進出口總值5703.8億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長24.6%。其中出口3059億美元,同比增長21.4%,增幅比2007年同期下降6.4個百分點。貿易順差414.18億美元,同比下降10.9%,出現了多年來的首次負增長。理論上而言,國內市場供給就會增加,根據馬克思的經濟學理論,市場價格取決于供求關系,當供過于求時,市場呈現“買方市場”,商家為了銷售商品,為了與同類商品競爭,必定降低價格。如此一來,國內物價在各個商品領域呈現下跌的情況下,必定有助于抑制和緩解通貨膨脹。然而事實卻不是這樣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民幣兌美元是上漲了21%,但是國際計價貨幣并非人民幣,而主要是美元,國內重要商品原材料都來自國際市場,由于美元出現持續疲軟,導致國際原材料價格跟著瘋狂上漲。這些原材料的上漲幅度都超過了人民幣的升值幅度,導致國內物價會持續地攀升。在資本市場供求方面,人民幣升值造成了國際游資的巨大套利空間,吸引更多的非直接投資的短期資本流入,制造更大的外部不平衡,增加對地產、股市等的投資和投機,甚至會制造虛假繁榮和泡沫,誤導經濟向非理性方向發展。2007年以來,上海外資大量收購有房地產背景的項目和企業,一些外國人和海外華人大量購買房產就是表現之一,他們獲利之后便迅速抽身離開。在國際游資的“擠出效應”下,人民幣升值所沖擊的往往不只是資產價格,還會引發生產領域與消費領域的連鎖反應,進而影響國內物價水平。
(三)人民幣升值最終體現在成本上影響國內物價
由于很多進口產品的成本在提高,人民幣升值對于降低進口成本、緩解輸入型通脹是有用的。2008年6月國際原油價格漲至147美元/桶,創歷史之最,近4年來,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上漲近兩倍;中國大豆的進口依賴程度加劇,進口大豆數量占我國大豆消費總量的2/3以上,而2008年5月大豆價格上漲了近80%;鐵礦石的進口價格近年都成倍上漲,澳大利亞、巴西的鐵礦石價格迅猛增長等等。據海關總署統計,2007年我國進口原油16317萬噸,比2006年增加1800萬噸,同比增長12.4%;2007年1月一12月,我國進口大豆3082萬噸,較2006年增加252萬噸,增幅達8.9%;2007年中國進口鐵礦石3.83億噸,占了全球總量的46%,比上年增加5679萬噸,增長幅度17.4%,2007年12月份進口鐵礦石到岸價最高超過190美元/噸,綜合平均到岸價125.28美元/噸,比2006年同期上漲56.38美元,噸,漲幅81.83%。2008年進口鐵礦石長期協議價格談判最終結果是巴西礦上漲65%(卡拉加斯粉礦上漲71%),澳大利亞粉礦上漲79.88%、塊礦上漲96.5%。6月份鐵礦石進口到岸價為140.80美元/噸,同比上漲67.56%,1月一6月平均價格132.6美元/噸,同比上漲了77.65%。在國際能源和原料價格不斷上漲的情況下,人民幣升值本可以減輕我國進口能源和原料的成本負擔,但是當前原材料價格上漲幅度大大超過人民幣升值幅度,直接導致的還是國內依靠國際市場原材料的企業成本增加,削弱企業的成本優勢與發展優勢。在資本市場,2008年2月和3月進口金額達788.1億美元和955.56億美元,同比增加35.1%和24.6%,推高股市和房地產價格,增加對國內通脹壓力。此外,由于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可能進一步帶動生產下游領域的價格上漲,如原油、大豆和鐵礦石價格的迅猛上漲,可能帶動石油、天然氣、鋼鐵、汽車、建筑、交通、飲食等等涉及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各個領域消費成本的增加,最終推動物價上漲。
三、應對策略思考
有學者提出,一要加速人民幣升值;二要加速提高勞動力價格,增加社會公共福利,以解決國內消費需求不足和貿易順差過大的問題;三要保持股市平穩發展,發揮股市吸納過剩流動性的作用。也有學者認為,當前應縮短對人民幣升值預期時間;大幅度提高勞動力、環保、資源能源成本;迅速出臺鼓勵企業、個人對外直接投資優惠政策;繼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回收商業銀行過剩流動性。瑞恩安德經濟研究院在其研究報告中指出,目前解決高通脹危機的唯一有效方式是人民幣大幅升值。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郭田勇教授則認為,人民幣匯率年內應保持雙向波動的漸進式升值步伐,不應因通脹而特別改變。
首先,從近期來看,緩解升值壓力的核心是要緩解外匯市場上供大于求的矛盾,具體可以適當提高企業和個人持匯量,適當增加進口,平衡國際收支;加強對外匯流入資金的監管,堵住國際投機資本進入我國的各種渠道;適當加快人民幣升值步伐,降低人民幣升值預期,抑制通貨膨脹。當人民幣升值后,資本就會尋找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業進行投資,使這些產業有更多的資金進行技術創新改革,增加國際市場競爭力,以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品進軍國際市場。進而導致勞動密集型部門的資金流向資本密集型部門,抑制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促進資金、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不斷優化產業結構。
其次,從長遠來看,建立一個符合我國國情的、靈活的、有效的匯率形成機制,是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的根本途徑。通過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擴大外匯市場交易主體,健全外匯市場,使人民幣匯率有序規范地形成,堅持穩定的匯率走勢,增加匯率政策彈性。改革現行的結售匯制度,先進一步放寬所有出口收匯企業的留匯額度,再逐步變一些項目的強制結售匯為意愿結售匯;改革現行儲備制度和儲備政策,減少經常項目順差,增加進口石油等戰略物資儲備減少外匯儲備;增加企業和個人持有的外匯,減少國家的外匯儲備等;運用市場機制緩解由外匯儲備增加所引致的基礎貨幣投放量增加問題。
再次,主動采取措施控制外匯儲備過快增長:堅持外貿綜合平衡政策,適當增加進口,尤其是高新技術和先進設備儀器的進口,帶動產業升級,提升我國經濟的質量和水平;也可適當增加石油、礦產品等戰略性資源進口,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美元儲備,調整外匯儲備結構;通過加強勞動力技能培訓、加大職工勞動保障、安全生產等方面的要求與投入等措施,提高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成本,達到改善貿易失衡、緩解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完善出口退稅政策和產業政策,引導出口企業逐步改變單純依靠勞動力成本優勢的格局,提高技術水平,創造新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