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區投資流向特征
(一)產業投資流向特點
1、一產投入增速加快,投入水平穩步提高。2008年1-9月份我區第一產業投資較上年同期增長80.3%,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平均增速快48.5百分點,分別快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41.7百分點和70.9百分點。1-9月份第一產業投資199.77萬元,占同期城鄉投資比重為5.2%,較上年同期上升1.5百分點。
2、工業投入快速增長,加工制造業投資增長相對較慢。從2000年開始,隨著我國重化工發展階段的到來,對能源重化工產品的需求日益加大,我區以能源、冶金、化工和建材為主的特色產業獲得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從而拉動了工業投資的快速增長。2000-2007年,我區工業投資年均增長66.9%,快于全國平均水平21個百分點,工業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由2000年的25.4%提高到2007年的50.6%,提高了25.2個百分點。今年1-9月份內蒙古工業投資增速雖有所回落,但仍達38.4%,城鄉規模以上工業投資占全社會總投資的比重為53.43%。
從工業投資結構變化情況看,我區工業投資增長快的行業主要集中在初級資源型產業,而加工制造業增速相對較慢。1-9月份我區采掘業投資增速較上年同期增長80.57%,而制造業增速僅為33.37%,慢于采掘業47.2個百分點。2007年我區制造業投資950,4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21.73%,分別低于河北、山東和河南19.26、26.68和18.19個百分點。
3、三產投入增速相對緩慢,部分行業投入亟待提高。第三產業的發展好壞與否不僅影響到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而且對就業等民生的解決也至關重要。1-9月份我區第三產業投資1240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9.4%,慢于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4個百分點。
從第三產業投入結構變化情況看,傳統服務業投入所占比重較大,而新型服務業增速雖明顯加快,但所占比重較小。1-9月,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和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累計投資增長下降0.6%,占第三產業投資的比重為43.2%;金融業、租賃商務服務業和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累計投資增速為117.8%,占第三產業投資比重的僅為3.7%。
(二)基礎設施投資增速放緩。城鄉投入差距較大
1-9月份,城鄉規模以上生態、水利、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的投資合計為783.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7.9%,低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3.9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占基礎設施投資近50%的交通運輸業的投資增速下降4.2%。從基礎設施投入城鄉流向看,農村基礎設施投入步伐日益加快,但投入水平比較低。1-9月份農村生態、水利、交通運輸等主要基礎設施累計投資為19.24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39.3%,較城鎮基礎設施投資增速快132.9個百分點,但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占城鄉基礎設施投資的比重僅為2.5%。
(三)社會事業投資增速較慢.城鄉投入需進一步增強
1-9月份城鄉規模以上教育、衛生和社會保障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主要社會事業投資累計133.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2.2%,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慢9.5個百分點,其中教育投入增長40.9%,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增長32.8%,文化體育娛樂業增長0.2%。從城鄉規模以上投資的結構看,主要集中于城鎮投資,而農村投資所占比重很小,且為負增長。
近年來,我區經濟增長表現出很強的投資拉動型特征.基于我區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投資依然是未來拉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但由于目前我國經濟面臨外需下降、內需不足等突出矛盾和問題,這必然對我區投資的規模和流向產生重大影響。而且近期我區也出現了新開工項目增長緩慢的態勢。為確保我區經濟的平穩快速增長,應更好地適應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轉變投資流向,擴大投資規模。繼續發揮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二、確保我區投資穩定增長的對策建議
當前國家宏觀政策的基點是擴大內需,并且提出下一步要在鐵路等基礎設施、農村建設等方面進行大規模的投資。結合我區固定資產投資特點、重大領域投資潛力及以現實機遇,當前及今后我區應該把握“抓機遇、穩投資、促消費、保增長”的指導思想,在穩定工業投資的基礎上,重點加大基礎設施、公益事業、農村和農業等方面的投資規模。產業方面要堅持政府資金為引導,社會資金為主體的投入模式;基礎設施等方面要堅持政府投入為主、民間資金為輔的投人模式。
(一)圍繞產業多元、產業延伸、產業升級引導投資流向
1、圍繞增加糧食產量和建設農牧業大區,積極爭取國家和地方資金扶持力度。一是加強糧食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抓住國家實施1000億斤糧食增產規劃的機遇,積極爭取建設任務,重點加強對優質糧食產業、大型商品糧基地建設和沃土工程的投入力度。二是抓住國家《現代農業示范項目建設規劃》發布的契機,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發展項目、外向型農業示范項目、農業適用新技術綜合應用項目、農業可持續發展項目、農業多功能性拓展項目,積極爭取中央補助投資。三是全方位、多渠道籌集資金,重點加大農牧業綜合信息平臺、產業標準化和農畜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的投入。
2、圍繞特色優勢產業,穩定工業投資。一是圍繞我區特色優勢產業,制定鼓勵政策和出臺相應優惠措施,積極吸引區內外資金投入,重點鼓勵利用先進技術和設備加強現有產業改造,鼓勵對特色產業“補鏈、擴鏈和延鏈”及配套體系建設方面的投資。二是圍繞引導產業優化和升級,加強各級政府投入,對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科技創新、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優先享受相關扶持政策。三是圍繞節能減排,積極爭取國家投資,加大地方和企業投入,重點增加對節能“三百”工程的投入;鼓勵淘汰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設備,根據實際節能減排效果和規模,給予單個企業一定數額的補助。四是積極打造投資平臺,爭取國家、地方和區內外資金對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力度。
3、合理引導服務業投資,重點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的投入力度。一是圍繞區域和地方物流基地和工業園區建設,制定相關優惠政策,重點吸引民間資金流向物流業、金融租賃業及商務服務業等三產領域。二是對生產性服務業和科技型企業減半征收或豁免行政事業收費,提高生產性服務業的配套和發展能力。
(二)圍繞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擴大投資規模
一是積極爭取國家投資,加強自治區和地方資金配套力度,加大對鐵路、高速公路、港口、口岸交通、樞紐機場和支線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的新建、改擴建投入,建議重點建設連接呼包鄂地區的高速軌道交通設施。二是強化地方政府和各級相關單位對城鄉綜合服務配套體系建設的投入,重點加太對大城市和小城鎮城市供水管網建設改造、燃氣和集中供熱設施、城鎮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等綜合配套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三是加大對農牧區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投入,著力解決農牧民急需的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對農牧區飲水安全、電網建設和改造、鄉鎮瀝青路、嘎查村公路建設和改造。四是增加自治區和地方政府資金投入,加強農村牧區防災減災能力建設,逐步建立覆蓋蘇木鄉鎮、分布合理的農牧業氣象災害監測和生態觀測站網。
(三)圍繞民生工程強化和落實投資
一是加快農村衛生室和城區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依據《農村衛生服務體建設與發展規劃》,積極爭取中央對中西部地區鄉鎮衛生院建設扶持專項資金,加強對政府舉辦的鄉(鎮)衛生院、縣醫院、縣婦幼保健機構、縣中醫醫院和村衛生室的業務用房建設,配置基本醫療設備。二是加強對教育的投資。增加對農村教育的專項投入,實現城鄉中小學校硬件設施的基本統一,優先保證農村學校的硬件及教育教學設施和設備。提高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費補助標準和覆蓋面,加快實施農村牧區和城鎮中小學冬季取暖設施改造工程。三是合理引導和調控房地產的投資規模和資金流向結構,引導資金流向適應大眾群體的中低檔住宅和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建設,適當控制高檔住宅開發。
(四)圍繞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優先增加農村牧區投資
一是增加政府對優質糧食工程、動物防疫體系、種養業良種工程和科技類扶持項目的投入力度,適度增加政府和金融機構對農牧區草場、土地整理和小型水利等方面的資金支持。二是積極爭取國家資金,安排地方各級專項配套資金,加強對農牧區清溝理淤、灌區建設、道路、飲水、沼氣等可再生資源利用、農村電網、鄉鎮綜合文化站、垃圾和生態處理等農村環境整治項目的投入。
(五)圍繞生態環境建設擴大投資
一是繼續爭取國家資金,進一步加大地方投入,重點加強對草原生態建設與保護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生態建設重點縣工程、防沙治沙工程、“三北”防護林工程、綠色通道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等的投入力度。二是加快推進病險水庫治理、大中型水庫、牧區水利等重點水利項目前期工作,積極爭取國家對我區黃河堤防建設和河道治理、防凌分洪區等重點水利項目的資金支持。三是堅持保護與建設并舉,強化對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的投入,增加各級政府和煤炭企業對煤礦沉陷區治理方面的投入。四是加大對環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加強對重點污染源治理、重點流域非點源治理、飲用水源保護工程、燃煤電廠脫硫工程、危險廢物與醫療廢物處置工程、環境監管能力達標工程等的投入力度。
(作者單位:內蒙古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