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城市化快速發展對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總量增長、新興產業發展及產業結構優化發揮了重要拉動作用。同時,產業結構優化又極大地促進了城市職能結構、城市空間結構的演化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產業結構優化與城市化互動發展已成為自治區經濟與城市發展趨勢。
一、內蒙古產業結構優化和城鎮化發展進程分析
“十五”以來,我區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明顯成效。三次產業快速協調發展,第一產業的基礎地位進一步強化,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已經成為全國重要的農畜產品生產基地。第二產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在工業上一批支柱產業正在興起和壯大,能源、原材料等基礎工業產業迅速發展。農畜產品加工業起步較快,涌現出鄂爾多斯、伊利、蒙牛、仕奇、鹿王等一批骨干企業和名牌產品。第二產業大多數物質產品供大于求,出現了買方市場。人們對服務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發展第三產業對促進消費及資源分配的作用越來越大。同時,隨著改革的深化和產業結構升級,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增加,農村、牧區富余勞動力轉移速度加快,鄉鎮企業吸納勞動力能力下降,城鄉就業面臨著巨大壓力,發展第三產業成為解決就業的有效途徑。目前,第三產業內部傳統產業增加值的比重有所下降,房地產業、金融業和新興社會服務業發展逐步加快,但教育、文化、衛生和科研等知識含量高的產業比重仍然偏小,從總體上看,我區第三產業的發展仍處于一個規模擴張而能級不高的水平上。
近年來,內蒙古經濟總體快速增長,經濟運行呈現加速發展的良好態勢,GDP增長速度逐年上升,2001-2007年GDP增長速度分別為10.7%、13.2%、17.9%、20.5%、23.8%、18.7%和19%,其中第一產業增長速度分別為2.0%、4.4%、5.9%、11.7%、9.1%、5.6%和5.8%,呈上揚趨勢,但基數小,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是逐年遞減的。2001--2007年第一產業的產值占GDP的比重分別為20.9%、19.3%、17.6%、17.2%、15.1%、13.6%和13%,這表明我區第一產業就業已達飽和,開始排斥勞動力。第二產業的增長速度高于GDP的增長速度,分別為10.9%、15.7%、27.7%、22.8%34.9%、25.7%和25.3%,表現出快速增長態勢。第二產業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別為38.3%、38.9%、40.5%、41.0%、45.5%、48.6%和51.2%,第二產業生產總值無論是絕對值還是比重大體趨于平穩增長。第三產業增長速度分別為15.5%、15.3%、14.5%、22.0%、18.1%、15.8%和15.6%。數據顯示,2004年第三產業增長速度增幅較大,抑制了2001--2003年的下滑趨勢,之后又呈下跌之勢。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分別為40.8%、41.8%、41.9%、41.8%、39.4%、37.8%和35.8%。2001-2004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在我區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一直固守在接近41%的水平上下波動,運行相對平穩。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第三產業增長的速度低于GDP的增速,且最近幾年比重和增速均有下降的勢頭。這些均說明長期以來,我區主要依靠第二產業為主帶動經濟增長的局面正在逐步改變,但不顯著,以第二、第三產業為主共同帶動經濟增長的新格局還處在逐步形成階段,產業結構結構調整和升級步伐相對滯后。
從三次產業的運行看,我區三次產業的構成排序于1987年突破“二、一、三”的結構而進入了“二、三、一”的箱體。根據我區實際,在該箱體中第三產業的比重大致在32%-42%。換言之,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只有突破45%左右的“箱頂”,我區三次產業的排序才能轉入“三、二、一”的結構。“十五”以來實績表明,我區產業結構仍處于初級化階段,主要表現為:一是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比重較大,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二是工業結構中,重化工業比重偏大。未來幾年,我區三次產業仍將運行于“二、三、一”箱體的軌跡下。
從城市化進程看,近年來,我區城市化水平有了快速的提高。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我區城鎮化水平為36.3%,比全國平均水平26.2%高出10.1百分點,在全國各省、市、區位居第8位;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區城鎮化水平為42.7%,比全國平均水平36.1%高出6.6百分點,在全國各省、市、區排第9位,較第四次人口普查后移了1位,浙江省的城鎮化水平超過了我區。從1990年人口普查到2000人口普查的10多年間,全國的城鎮化水平提高了9.9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高0.99個百分點;而同期我區城鎮化水平提高了6.4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高0.64個百分點,比全國低0.35個百分點。從2000-2007年,我區城鎮化水平由42.7%提高到50.2%平均每年提高1.1個百分點;而同期全國城鎮化水平提高8.8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高1.3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水平增幅低0.2個百分點,增長速度明顯低于全國水平。如果按目前的發展狀況,我區城市化率雖然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但由于人口基數小,城市密度和城鎮人口密度比較低,城市化實際水平相對較低。因此,我區城鎮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特別是第二產業發展水平不相一致,而且城市的成因不完全是二、三產業發展的結果,非經濟因素起著不小的作用,從而引起一系列問題。如:城市化與工業化發展不協調、城市化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弱,以及國有企業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中,國有經濟與重工業比重偏大等因素造成的“下崗”等問題。
二、產業結構優化與城市化互動關系分析
就城市化與產業結構優化的互動關系而言,可以表述為:產業結構的變動體現為城市化的變動。城市化首先是一種產業結構由第一產業為主逐步轉變為以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為主的過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構成中所占的比例越高,則城市化水平越高;而城市化的確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就業人口逐步轉向非農業就業人口為主的轉移和集中的過程,其轉移速度越快,轉移比例越高,則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化是由落后的農業文明轉變為以現代化城市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為標志的現代城市文明的過程;同時,城市化是對居民從思維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文化素質全面改善和提高的過程,而這一過程的實現則是通過第三產業在全社會各領域內的全面滲透來完成的。當然,產業結構的重心將沿著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順序逐步轉移,這種關系背后隱含著一個條件:在產業結構高度化的過程中,必須伴有相應城市化的發展,因為任何產業都要有自己的空間載體——產業的空間實現形式。因此可以說,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需要依托城市化,城市化是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重要內容。
從美國產業結構和城市化100年的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的城市化歷程同產業結構優化過程是同趨勢發展的,城市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主要得益于第三產業的增長,貢獻份額約為80%,其次得益于第二產業的增長,貢獻份額約為20%。而整個城市化的歷程是同產業結構優化過程同步的,而且第二、第三產業就業比重每上升1%,城市化水平也提高1%。
三、內蒙古產業結構優化與城市化互動所存在的問題
環境問題。內蒙古作為國家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基地,許多工業項目圍繞資源消耗建設,屬于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由于科研開發水平低,設備工藝落后,再加上國家對城市質量管理的重視,許多污染嚴重的產業企業轉移到小城鎮,從而使污染源較為分散,難以對污染物進行集中處理,處理和回收利用污染物的成本很高。這使得城鎮的空氣污染和水環境污染加劇,垃圾等固體廢料污染也越來越重,而且在一些小城鎮更為嚴重。
認識問題。首先,忽視了城市化的真正內涵。城市化不僅表現為農村人口地理位置的轉移和職業的改變,還表現為由此引起的生活方式的演變,是傳統的鄉村文明向城市文明轉變過程。然而許多地域實際上是為了城市化而城市化,把城市化僅僅看成是農民遷入城市,城鎮人口增加,城市規模擴大,不去做或不愿意做基礎工作,為農村人口特別是即將轉移的農村人口進行“城市人”轉變服務,只熱衷搞一些城市形象工程。一些領導急于改善城市面貌和提高城市檔次,只注重城市的“形”,認為城市化就是修廣場、多蓋房、多修路等,卻忽略了城市的品位、神韻、素質,即城市的生態、市民的素質以及現代城市所體現的一種公平、和諧體制、制度,其中最關鍵的是真正消滅城鄉差別。其次,忽視了城市化的長期性。這一過程是生產和積累、人們思維方式、文化價值觀念逐步進化的過程。城市化不是通過行政手段達到的,而是人們自由選擇生產方式、交換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自然推動過程。不少地區把城市化率作為衡量經濟水平的一項指標,這樣為了增加城市化率,一些地方采取批戶口、行政區劃調整和擴大城市面積的方式,把城市化變成了“數字游戲”。
政府角色定位問題。產業優化和城市化主要依靠市場機制,政府主要是制定具有全局性指導意義的戰略規劃,維護市場秩序,同時要盡量避免直接的行政干預。在政策層面上盡力清除各種政策障礙,從而為產業發展和城市化發展提供必要政策支持。
傳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問題。未來幾年,我區重點發展傳統產業包括能源、冶金、化工、裝備制造、農畜產品加工等多個產業鏈,在此基礎上發展一批集群,大力發展與傳統產業關聯性的強的產業,為我區的產業優化夯實基礎。從電子信息產業、生物醫藥、新材料和新能源產業、裝備信息化相關產業人手,努力培育一批有活力的高新技術產業,不斷推動區域產業的高級化,并帶動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增強其競爭力。進而為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奠定基礎,加速推進城市化的發展。
四、結論與思考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知道產業結構優化和城市化是密切相關和相互作用的。而我區在提出產業結構優化和提高城市化率時,提升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城市化率是各自進行的,殊不知人為的硬性提升產業結構,易造成“產業空心化”;而不顧調整產業結構,人為提高城市化,會造成“空城化”。這也是目前我區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提高城市化率中沒有達到理想結果的原因。只有通過城市化提高的動力不斷調整產業結構的優化。城市化通過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來推動,使產業結構優化和城市化率達到有效互動,才能使二者真正地發展。同時,城市化率不宜作為地區發展指標。而先進生產要素、市場、公司、現代服務業向城市聚集構成了城市化的新內容,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自然形成的態勢。作為衡量城市化的指標,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不應是唯一指標,而服務業的比重應成為衡量城市化的重要指標。另外,服務業具有不可儲存性的特征,其生產消費是同時進行不可分離的,也就是說,服務業規模對當地的市場容量依賴性很強,市場容量越大,服務業規模越大,越能實現規模效益。而且一個城市服務業越發達,對客戶越具吸引力,這個城市的功能及競爭力越強。從提升現代城市的品質出發,以服務要素的聚集為重點來推進城市化進程不但要促進人口、生活、產業的集聚,更要促進人才、技術、資金、信息的集聚。聚集有利于商業、金融、貿易等服務業的發展,進而增強城市對人口的吸引力,為人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加速城市化發展。因此,城市化率的數字并非越高越好,虛漲城市化指標,過分強調城市化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就會有大量貧窮的農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造成城市化率雖然很高,但因經濟發展水平低,加劇城市的各種社會問題,這應該引起行政決策的重視。
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給城市化以可持續發展動力。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對于刺激城市化的發展,服務業應比制造業更為重要。許多發達國家的經驗數據表明: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一國城市化進程與其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呈現出高度的正相關性。目前世界經濟發達國家已經進入第三產業主導城市化的階段,其第三產業的產值、就業比重均超過60%。一些主要城市已經從工業生產中心轉為第三產業的中心,徹底實現了城市職能的第三產業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現為城市內涵的進展,即城市現代化。因此,在我區經濟發展過程中,就業問題將成為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目標。我區產業結構調整,既要考慮技術進步,又要考慮就業,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經濟增長的長期穩定及城市化發展的順利進行。從未來我區產業結構變動趨勢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可以擴大就業容量,有力推動我區城市化的發展,進而增強我區經濟發展的潛力。
(作者單位: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