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準格爾旗堅持把發展現代農牧業作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以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牧業,以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牧業,以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牧業,以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牧業,優化農牧業結構,推進產業化經營,提高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了農牧業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促進了我旗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的長足進步。
一、發展現代農牧業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
現代農牧業是指以現代農牧業發展理念為指導,以現代科學技術和物質裝備為支撐,運用現代經營形式和管理手段,貿工農緊密銜接、產加銷融為一體的多功能、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體系。建設現代農牧業就是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牧業,用現代農牧業的發展理念引領農牧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牧業。與傳統農牧業相比,現代農牧業的發展更加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更加依靠現代生產要素的提高,更加依靠現代生產要素的引進使用,更加依靠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更加依靠多種功能的不斷開發。
建設新農村必須大力發展現代農牧業。發展現代農牧業,是促進農業增產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的基本途徑。首先,發展現代農牧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需要。加快現代農牧業建設步伐,有利于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效益,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有利于引進工業技術成果,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增強城鄉之間、工農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實現城鄉協調發展;有利于合理利用資源,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增強農牧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其次,發展現代農牧業是建設新農村的需要。通過發展現代農牧業,調整農牧業結構,轉變農牧業增長方式,推動農牧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可以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產業基礎;通過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改變農村落后面貌,改善農民生活質量,可以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物質條件;通過推廣應用新知識、新技術,培養和造就新型農民,可以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第三,發展現代農牧業是保障供給、促進農民增收的需要。發展現代農牧業,不但可進一步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提升土地產出率,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業綜合效益,使有限的土地生產出數量更多、質量更優的農副產品,繁榮城鄉市場,滿足國民需求,直接增加農民收入,而且能夠加快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拓展農民就業空間,實現多環節增收。大力發展現代農牧業是建設新農村的基礎工程,是新時期有效破解“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為此,我們必須站在講政治的高度,從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全局出發,充分調動全社會參與和支持發展現代農牧業的積極性,以此努力開創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新局面。
二、狠抓現代農牧業建設。促進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
作為資源型城鎮的準格爾旗,農牧業基礎薄弱。在發展現代農牧業進程中,做了一些積極的探索和嘗試。
2007年隨著“土地規模化、灌溉節水化、作業機械化、生產標準化、管理組織化、經營產業化”經營模式在以十二連城鄉五家堯村為代表的沿河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出現,準格爾旗現代農牧業開始破題。為了鞏固和擴大建設成果,旗政府將同屬十二連城鄉西部的興勝店、董三堯子、三十頃地、楊子華、康卜兒等五村也納人新農村建設試點,與五家堯村統一規劃建設,集中打造沿河六村示范片,已建成6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園區。2007年,五家堯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659元,較2006年的5460元增長7199元。這是實施土地整合、建設現代農牧業的成果。在收入大幅增長的同時,收入結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中,一產收入2520元(占19.9%),二產收入538元(占4.2%),三產收入7609元(占60.1%),其它收入1992元(占15.8%)。在收入構成中,最突出的是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性收入,分別占到5080元和5587元,工資性收入主要是打工收入,經營性收入包括服務業收入和出租土地收入。
積極推進優勢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搞好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同時,健全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系,促進市場流通。全旗共有實體注冊農畜產品加工、流通種養企業22家,年銷售收入100萬元以上的農畜產品加工企業12家,建成農牧業產業化基地4個,注冊農畜產品商標23個,其中自治區級名牌產品4個,市、旗級名優產品19個,產加銷一條龍的格局初步形成。
狠抓農業特色基地建設,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一是在沙圪堵鎮、薛家灣鎮及大路鎮、十二連城鄉、布爾陶亥蘇木部分限制發展區發展肉絨兼用型山羊產業;二是在禁止發展區及限制發展區發展山杏、油松、沙棘、沙柳、海紅果等林果產業;三是在十二連城鄉、布爾陶亥蘇木優化發展區及沙圪堵鎮、薛家灣鎮城郊區發展保護地蔬菜種植產業;四是在布爾陶亥蘇木、十二連城鄉、大路鎮、龍口鎮發展草魚、鯉魚、鯰魚、蝦、蟹等優質水產品養殖產業;五是在布爾陶亥蘇木、十二連城鄉、大路鎮優化發展區,引進優質高產玉米品種,實行規模化種植、機械化作業、標準化配方施肥、節水化灌溉,有效降低種植成本,提高種植效益,最大限度減少農民投入,增加農民收入。
突出抓好規模養殖小區建設,實現畜牧業生產大發展。加快畜牧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建設步伐,推動畜牧業向數量、質量和效益并重的方向轉變。2007年建成各類標準化養殖小區和養殖場達到269個,實現肉類總產量22.8萬噸。
三、抓龍頭企業帶動,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加快新農村建設、推動小城鎮建設、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抓手。一個龍頭企業的壯大,一條產業化鏈的形成,就可以打造出一個支柱產業,建成一個特色新農村。
培育壯大農產品加工企業促進農民增收。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特別是精深加工業發展,培育林果、蔬菜、肉羊及水產養殖四大產業鏈條,抓好內蒙古高原杏仁露有限公司、內蒙古宏盛肉聯公司、鑫源種養有限公司、興農綠色產業開發有限公司、泰豐農牧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遠洋現代農牧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等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增收,為開創規模化種植、集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實現北部沿河現代農牧業發展的新格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大力發展商貿服務業帶動農民增收。堅持依托城市、服務城鄉,引導有條件的鄉村大力發展糧食、蔬菜商貿市場和服務網絡,以市場促產業、以產業帶鄉村,實現流通增值、農民增收、鄉村繁榮。
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促進農民增收。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這一載體,較好地解決了農民組織化程度低、力量薄弱的問題,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把一家一戶的分散生產與社會化大市場有效地連接起來,增強了農民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提高了農民在商品交易中的地位,維護了農民利益。同時,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利潤返還機制,可使成員分享到加工、銷售等環節的利潤,增加農民收入。
四、狠抓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發達的物質裝備條件,是現代農業區別于傳統農業的重要標志。要運用現代工程手段和工業裝備來強壯農業的“筋骨”,夯實農業基礎設施。
圍繞“水是命脈”,推進農田水利建設。堅持遠期、近期和當前并抓,大中小并舉,開源與節流并行的思路,加快“治水興旗”進程。2007年全旗新增有效灌溉面積2.25萬畝,完成節水灌溉面積8.8萬畝。到2012年,建成現代農牧業生產基地20萬畝,其中設施農業5萬畝。
圍繞“機”是出路,加快農業機械化進程。根據現代農牧業建設內容和實施全程機械作業的要求,準格爾旗加大了購機補貼力度,一是協調銀信部門給予資金支持;二是出臺了《準格爾旗農牧業機械購置補貼方案》、《準格爾旗購機和作業補貼政策》等。在購機補貼政策中,采取了農民自籌50%、政府補貼50%或農民自籌30%、政府連續2年貼息貸款70%的辦法,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群眾購買農業機械的積極性。2007年,完成機械化作業面積105.3萬畝,其中機耕62.5萬畝、機播37.45萬畝、機收5.35萬畝,機械化綜合作業水平達到51%。大中型農機具的廣泛使用,改變了農民傳統的耕作方式,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加速了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推進了新農村建設。
圍繞“信息”是手段,全面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充分發揮信息資源對農業要素配置的引導和媒介作用。大力推進涉農信息規范化、標準化建設,統籌利用信息資源,構建涉農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大量發布農業政策、科技、價格、供求、氣象等各類信息,向農民和各類生產經營主體提供及時、準確、實用的各類信息。
狠抓農業綜合開發。通過實行田、林、路、溝、渠、橋、涵、井、電、閘全面配套,經濟效益顯著,突出體現為“三增三節”,即土地利用率增加11%,糧食畝產增加101公斤,農民收入畝增130元;節水37.3立方米/畝次,節電3.85度/畝次,節約勞動力1.94工日/畝。項目區內形成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農業生產新格局。
五、強化科技支撐作用,提高科技對現代農牧業的貢獻率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現代農牧業建設的第一推動力。我們堅持把科技進步與創新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通過科技領域的率先突破,實現高起點、超常規的趕超。
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圍繞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大力開展農業科技攻關。加大農業科研扶持力度,改善科研單位的設施裝備,提高科研人員素質。
加大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力度。探索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機制,加快科技進村入戶步伐。加快先進實用技術的普及推廣,真正把科技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大力推行“特派員+協會+農戶”的模式,輻射農戶,服務農民。重點推廣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發展農業標準化生產;推廣保護性耕作、間作套種、立體種植等技術,提高耕地的綜合產出效率。
六、構建服務體系,助力現代農牧業發展
加強現代農牧業市場體系建設。加快建設了一批優勢農產品批發市場,搞好農產品流通。認真落實了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政策。積極發展多元化市場流通主體,重視發揮供銷合作社和糧食系統在農產品流通和生產資料供應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批發市場和大型農產品經銷企業發展連鎖經營,建立新型的農產品營銷網絡,增強市場開拓能力。同時,加強農資市場監管,保證農業生產安全。
七、培育新型農民,為現代農牧業發展提供智力保障
準格爾旗作為一個農村人口占70%左右的旗縣,只有把傳統農民培育成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充分發揮廣大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才能變農村人口壓力為農村人才動力,為現代農牧業發展乃至整個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人力、智力支持。因此,著眼于為現代農牧業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按照貼近農民、方便農民的原則,已建成政府主導、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農民教育培訓機制,形成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培訓體系。
抓好守土生財技術培訓。大力實施“綠色證書工程”、“科技進村入戶工程”,加強農民科技培訓。
抓好綜合素質引導培訓。發揮教育、扶貧、科技、婦聯、工會、司法等部門的培訓優勢,加強農村職業教育、法律、道德、健康等方面的綜合知識培訓,努力提高農民綜合素質,為農民向外轉移打下基礎。同時,要重視抓好外來務工人員的培訓,提高外來農民工整體素質。通過加強對新型農民的培訓,推動全旗新農村建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總之,大力發展現代農牧業,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實現和諧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
(作者單位:準格爾旗發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