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就業問題卻日益嚴重,其原因在于就業彈性的下降。本文分析了就業彈性的變化及其原因,進而提出了提高就業彈性、解決就業問題的措施。
關鍵詞:經濟增長 就業效應 就業彈性
一、問題的提出
從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歷史來看,人口就業和經濟增長一般有著正相關的關系。經濟增長速度越快,越能更多地吸納勞動力就業。我國經濟20余年持續高速增長,1978~2005年平均經濟增長率高達9.46%,理論上我國不應該有失業問題。但我國的實證數據卻顯示,經濟增長與人口就業變動之間存在較強的非一致性,即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伴隨著就業壓力和失業人數的不斷增大。本文主要從實證上對人口就業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展開分析。
二、我國經濟增長與就業效應的實證分析
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的就業效應可以通過計算和比較、分析就業彈性的變化來反映。所謂就業彈性(或就業彈性系數)是指反映經濟增長率與就業增長率之間關系的系數,即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所能帶來的就業增長的百分點。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理論界研究經濟增長的就業效應問題通常都會借助于就業彈性指標加以分析。
一般地,彈性定義為:
E=(△Y/Y)/(△X/X)=(△Y/△X)(X/y)
或者:
E=(dY/Y)/(dX/X)=(dY/dX)/(X/Y)
它表示變量X發生一個微小的百分比變動時所引起的變量Y的變化率。通常來講,就業彈性大于零,當其越大時,說明經濟增長帶動的就業量大;當其小于零時,經濟增長就不能拉動太多的就業增長,即使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長,解決就業的效果也不會明顯。另外,就業彈性也可能小于零,在這種情況下。說明經濟增長對就業不具有拉動作用,相反還排斥就業。
那么,以GY表示GDP的增長率,以GL表示就業的增長率,經濟增長的就業效應就可以用GDP的就業彈性來表示。即:
就業彈性E=GY/GL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中國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的大致情況,除了1990年就業增長率突然提高,導致就業彈性的大幅上升使得該年的就業彈性值為4.47,從而不具有可比性以外,其余年份的就業彈性的變化就沒有如此巨大。1990年以前,就業彈性稍微高一些且變化幅度稍微大一些,平均為0.34,最低年份為1983年為0.229。最高年份為1981年為0.615:1990年以后的就業彈性稍微低一些且變化幅度稍微小一些,平均為0.11,最低年份為0.07,最高年份為2001年為0.173。下圖表明,從反映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關系的GDP就業彈性看,20世紀90年代以來,GDP就業彈性不斷下降。這表明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是排擠就業的。

三、關于我國經濟增長和就業增長不一致的解釋
為什么會出現經濟增長和就業增長不一致的現象呢?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高增長和低就業并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投資對就業的拉動作用下降。當前我國主要是由投資拉動經濟高速增長的,節約勞動型的經濟增長帶來了就業彈性的下降和就業人數的相對減少,甚至絕對減少。90年代以來,中國工業走的是一條資本深化的工業化發展道路,經濟增長以資本的推動為主,這不但可能削弱未來增長的潛力,而且增加了解決就業問題的難度。觀察不同所有制部門的資本勞動比都可以看出這種變化的趨勢。投資的就業彈性下降導致高的資本投資率并不能相應地導致較高的工業勞動力需求的增長率,資本增長對就業增長的拉動作用減弱了。
就業量減少與投資結構密切相關,不同行業和不同部門對就業的吸納程度有很大差別。在20世紀80年代,投資的主要領域是資本有機構成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從而產出的擴張能夠擴大就業。而90年代以來,資本紛紛投入IT行業和汽車制造業等,這些行業均屬于資本密集型產業,機器排擠工人,技術排擠勞動,就業增長必然緩慢。這正是這一階段投資就業彈性大幅下降的原因,投資就業彈性的下降導致對增長貢獻最大的資本投入,不僅不能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就業,反而出現了資本對勞動的替代。那些原本在80年代對就業做出貢獻的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食品加工和制造、飲料制造、家具制造等行業,在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也朝著內涵式擴大再生產方式轉變,資本密集程度顯著提高,吸收勞動力的能力減弱。從整體上看,中國企業走的是一條資本深化不斷加速的發展道路,必然會降低生產過程中資本對勞動力的吸納率。使得較高的資本投資率并不能相應地導致較高的工業勞動力需求增長率,所以90年代以來高經濟增長和低就業增長同時存在,就業率相對產出增長率下降成為必然。
四、我國經濟增長拉動就業增長的策略
(一)加大宏觀政策引導的力度,鼓勵配套行業的發展,從而充分吸納勞動力就業
在投資趨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同時,用政策導向刺激配套行業的發展,吸納勞動動力就業。我國生產力總體水平不高,勞動力資源豐富,而資本資源、自然資源和技術資源則相對貧乏。根據這種狀況,我國應該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用勞動力資源來替代資本、技術等稀缺資源,這也正是解決我國就業問題的最有效途徑。
(二)積極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有利于大社會就業、緩解失業壓力,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因此,如何引導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就成為我國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當前,應結合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實際困難。選擇適合的經濟對策,促進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使之成為我國一個新的就業增長點。
(三)在繼續保持第二產業發展勢頭的同時,優先發展第三產業,努力提高第三產業所占比重
第二產業仍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建筑業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制造業在經過前一段時期的調整后,就業增長出現快速復蘇。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和人均GDP水平的不斷提高,產業結構發生變化,第三產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特別是社會服務業正成為第三產業發展的熱點,而社會服務業具有勞動密集型的特點,為產業結構轉換中被調整出來的勞動力提供了一條再就業的渠道。